王安忆小说《小鲍庄》阅读训练
(2021-01-31 22:02:21)分类: 高考(备考方法、考点、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小鲍庄
王安忆
这天,天亮了一些,云薄了一些,雨下得消沉了一些,心都想着,这一回大概挨过去了。不料,正吃晌饭,却听鲍山西边轰隆隆地响,像打雷,又不像打雷。打雷是一阵一阵的轰隆,而这是不间断的,轰轰地连成一片,连成一团。
鲍秉德家里的,早不糊涂,晚不糊涂,就在水来了这一会儿,糊涂了,蓬着头乱跑。鲍秉德越撵她,她越跑,朝着水来的方向跑,撒开腿,跑得风快,怎么也撵不上。最后撵上了,又制不住她了。来了几个男人,抓住她,才把她捆住,架到鲍秉德背上。她在他背上挣着,咬他的肩膀,咬出了血。他咬紧牙关,不松手,一步一步往东山上跑。
鲍彦山一家子跑上了石子路,回头一点人头,少了个捞渣。
“捞渣!”鲍彦山家里的直起嗓门喊。
文化子想起来了:“捞渣给鲍五爷送煎饼去,人或在他家了。”
“他大,你回去找找吧!”鲍彦山家里的说。
水已经浸到大腿根了。
鲍彦山往回走了两步,见人就问:“见捞渣了吗?”
有人说:“没见。”
有人说:“见了,和鲍五爷走在一起呢!”
鲍彦山心里略略放下了一些,还是不停地问后来的人。
水越涨越高,齐腰了。鲍彦山望着大水,心想:“这会儿,要不跑出来,也没人了。”
鲍彦山终于下了决心,掉回头,顺着石子路往山上跑了。
鲍秉德家里的折腾得更厉害了,拼命往下挣,往水里挣。鲍秉德有点支不住了。她居然把绳子挣断了,两只手抱住她男人的头,往后扳。她终于放开了男人的头,鲍秉德稍稍可以喘口气。可还没来得及喘气,她忽然猛地朝后一翻,鲍秉德一个趔趄,不由松了手。疯女人连头都没露一下,没了。
一片水,哪有个人啊!
水撵着人,踩着石子路往山上跑。有了这一条石子路,跑得赢水了。跑到山上,回头往下一看,哪还有个庄子啊,成汪洋大海了。
村长点着人头,除了疯子,都齐了,独独少鲍五爷和捞渣。
鲍彦山到处问:“你不是说见他和鲍五爷了吗?”都说没见,而鲍彦山也再想不起究竟是谁说见了的。也难怪,兵慌马乱的,瞅不真,听不真也是有的。
“捞渣,我的儿啊!”鲍彦山家里的哭了,哭得娘们儿都陪着掉泪。
“别嚎了!’’村长嚷她们,皱紧了眉头。“还嫌水少?会水的男人,都跟我来。”
他带着十来个会水的男人,砍了几棵杂树,扎了几条筏子,提着下山去了。
筏子在水上漂着,漂进了小鲍庄。哪里还有个庄子啊!什么也没了,只有一片水了。
“捞渣——鲍五爷——”他们直起嗓子喊,声音漂开了,无遮无挡的,往四下里一下子散了,自己都听不见了。
前边白茫茫的地方,有一丛乱草,草上趴着个人影。几条筏子一齐划过去。划到跟前,才看清,那是庄东最高的大柳树的树梢梢,上面趴着的是鲍五爷。鲍五爷手指着树下,喃喃地说:“捞渣,捞渣!”
树下是水,水边是鲍山,鲍山阴沉着。
男人们脱去衣服,一个接一个跳下了水。一个猛子扎下去,再上来,空着手,吸一口气,再下去……足足有一个时辰。最后,拾来一个猛子下去了好久,上来,来不及说话,大口喘着气,又下去,又是好久,上来了,手里抱着个东西,游到近处才看见,是捞渣。筏子上的人七手八脚把拾来拽了上来,把捞渣放平,捞渣早已没气了,眼睛闭着,嘴角却翘着,像是还在笑。再回头一看,鲍五爷趴在筏子上早咽气了。
……
人们感叹着:“捞渣要自己先上树,死不了的。’’
“捞渣要自己先跑,跑得赢的。’’……
打过孟良崮的鲍彦荣忽然颤颤地伸出大拇指:“孩子是好样儿的!”
“我的儿啊——”鲍彦山家里的这才哭出了声,在场的无不落泪。
捞渣恬静地合着眼,睡在山头上,山下是一片汪洋。天渐渐暗了,大人小孩都默着,守着一堆饼干、煎饼、面包,是县里撑着船送来的,连小孩都没动手去抓一块。
水下去了,要办丧事了。全庄的人都去送他了,连别的庄上,都有人跑来送他。都听说小鲍庄有个小孩为了个孤老头子,死了。都听说小鲍庄出了个仁义孩子。送葬的队伍,足有二百多人,二百多个大人,送一个孩子上路了。
鲍庄的大人,送一个孩子上路了。
刚退水的地,沉默着,默不作声地舔着送葬人的脚,送葬队伍歪下了一长串脚印。
(选自《王安忆作品集》,南海出版社)
7.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小说写鲍秉德和他妻子犯病逃难的情节时多用短句,通过一系列动作描写刻画出洪水到来时人们惊慌逃难的场面,营造出紧张的氛围,画面感极强。
B. 文中对鲍彦山家里的虽然着墨不多,但却通过几处对她的极其个性化的话言、动作和心理描写,表露出她对儿子捞渣的朴素而深沉的爱,感人至深。
C. 小说详写男人们下水打捞捞渣时的情景,一次次地下水,一次次地空手上来,最后才打捞上来……场面描写类似慢动作播放,更突出了捞渣为救人而死的悲壮。
D. 小说采用双层结构,将鲍秉德一家的逃难和捞渣救人死于洪水的事件排列在一起,交替叙述,故事转换时虽然没有做任何过渡,但是衔接自然,脉络清晰。
8. 简要分析文本第一段环境描写的作用。
9. 王安忆说自己的《小鲍庄》在于通过小说中的人物寻找中华民族的“仁义之美”。请结合小说具体内容分析这种“仁义之美”在文中的具体体现。
【答案】7. B
9. 捞渣不顾个人安危舍己救人的仁义之美。在大水来临之际,捞渣仍然去给鲍五爷送饭,帮助他逃生,最终自己死于大水之中。鲍秉德对疯妻子的不离不弃的仁义之美。虽然妻子在大水来临时犯病,但鲍秉德仍然想尽一切办法带她逃生,体现出对妻子不离不弃的仁义之美。小鲍庄人对捞渣的抢救、集体送葬的本真淳朴的仁义之美。小鲍庄人认为捞渣的做法很仁义,无论是最初的寻找还是后来的全村集体送葬,都将小鲍庄人那种淳朴本真的仁义之美表现得淋漓尽致。
【解析】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作品的体裁特征和表现手法的能力。
B.“但却通过几处对她的极其个性化的话言、动作和心理描写”分析错误。对鲍彦山家里的描写中没有心理描写,文中对鲍彦山家里的除语言、动作描写外,还有神态描写。
故选B。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文中自然环境描写的作用的能力。
分析理解小说中自然环境描写的作用一般可从下面几点切入:交代事情发生的地点或背景,增加事情的真实性;推动情节发展;渲染故事气氛;烘托人物形象(或人物心情、感情);深化作品主题;暗示社会环境。
就本题而言,一是考虑提供了事件发生的地点及天气情况;二是考虑洪水来临时声音之大意味着洪水的严重,这也是捞渣的死因之一;三是考虑对氛围的渲染和小说结局的暗示方面的作用。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的能力。
解题时要注意审题干,发掘答题的角度或指向。
题目要求分析“仁义之美”在小说中的具体体现,而题干的前半部分“在于通过小说中的人物寻找中华民族的‘仁义之美’”,已经把解题的切入点点出,即人物要素。小说中的人物有捞渣、捞渣的父母、鲍秉德及其妻子、小鲍庄的村长及其他村民,而明显可看出仁义之美的有捞渣的舍己救人、鲍秉德对妻子的不离不弃、小鲍庄人对捞渣行为的认可和送葬。整合答案要点时要先概括,后分析,并且始终围绕“仁义之美”的具体表现来组织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