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你今天要远行

标签:
旅行西藏运河朋友 |

谦哥/霞姐和方宁/长生两家人又出发了。
这一次又是西藏,自驾游,从第一站“美丽的康定溜溜的城”发出此行第一组朋友圈。康定城,万山拱卫。从四周高山上消融的雪水,南来名“折多”,北至叫“雅拉”,它们在郭达山脚汇合成康定河相拥东去。视频中,朋友们站在桥上和汹涌的河水一起向我们打着招呼。与四家人一起向我们打招呼的,还有他们的招牌旗帜——“一车一家一世界”。很气派,亦很和谐温情。不知他们是不是刻意选了今天这个日子开启此次旅行——明天“五四”,感觉他们真的好年轻。
或许是因为懒,或许是因为家事儿缠身,再或许是因为工作时跑得太多,退休后,我不太喜欢到处跑,基本是“宅老头”一枚。但我喜欢有选择地跟着朋友们的朋友圈分享一种特别的意趣。
是三年前吧,还是谦哥、方宁两家,那次他们去了青海。说来不好意思,这些年,只要有我熟悉的朋友去了青海,从柴达木发出朋友圈或照片,我就像被打了鸡血一样。我会像祥林嫂一样追在别人后面喋喋不休:这里我去过,那里我也去过。几十年前,茶卡,我们经常路过,知道茶卡有盐湖,远远地也能看见盐湖,但从来不知道那里有景点。我甚至还给别人解释,那时候,就没有旅游的概念。谦哥一行的目的地不只是茶卡,与别人不一样的是,他们的自驾游一路向西,穿过整个柴达木盆地,直抵毗邻新疆罗布泊的花土沟。
那次远行,谦哥两家从成都出发后,选择经若尔盖到甘南、兰州、再走甘青小环线。一路上,若尔盖花湖、扎尕那、拉卜楞寺、桑科草原、临夏、刘家峡水库、兰州、日月山、青海湖……一路美景,一路美照,这条线路,选得真好。我的一路追踪、关注,除了上述地名都在自己的油气生涯地图有过标注外,还因为,那段日子,我恰巧在读《长征史记》,想到谦哥他们玩的若尔盖草原花湖会否与红军长征经过的草地有关?如今人间美景,当年却是血雨腥风。
谦哥一行是在从格尔木翻唐古拉山到拉萨后,才发出的在柴达木花土沟的一组照片。朋友圈中,谦哥有如下文字——
“当年的石油小镇花土沟如今已是茫崖市政府所在地,戈壁滩上新建的机场业已开航,格库铁路格尔木至花土沟段去年已经通车,真是旧貌换新颜。第二天一早去游览千佛崖,此景藏于油砂山石油作业区内,未对外开放,通过酒店老板的关系才得以一睹真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造就了一副天然的摩崖石刻;然后沿着小路寻找到了公司原“西北工程指挥部”旧址,现在已是油田采油区的入口,因有几条恶狗游荡,未能近前询问,当年的小院及几栋库房已无踪迹,但我们曾经精心浇灌的小白杨如今已是枝繁叶茂。原油集中处理厂的规模也在原有基础上得以增扩,把原油源源不断地输往格(尔木)炼(油厂)。”
我,心驰神往。给谦哥留言——
“花土沟通火车了?花土沟通航了?油砂山深处原来藏着千佛崖,‘西工部’的小白杨早已长大……当年的建设者回来了。耳边,是否还能听到那对小鸟的喳喳……”
谦哥、长生、方宁、霞姐,都曾是我一个单位的同事,又是上世纪80年代的电大同学或校友。他们都比我小几岁,“谦哥”“霞姐”只是一个类似爱称的习惯称呼,与年龄无关。上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的四年间,我和谦哥曾先后去过花土沟,参与公司在那里承建的尕斯库勒油田地面建设工程项目。我如今的网络昵称“今夜无风”,就取自当时我在那里写的一篇散文《尕斯库勒今夜无风》。谦哥提到的‘曾经精心浇灌如今已是枝繁叶茂的小白杨’‘油砂山’等,我也曾在后来的一篇《柴达木的春天》里专门写过。应该说,对柴达木西部的那片当初感觉是荒凉到极致的茫茫戈壁,我和谦哥是有感情并且终身难忘的。
远在山东聊城的儿时伙伴国悟,也是一位好游之人。孩提时,我们的父辈同在一所学校任教,两家都住在校园内。“文革”后期,他们一家人搬家京杭大运河边的山东聊城,我俩开始还有通信,后来彼此都消失在悠悠岁月里了。大约是疫情前一、二年的大年三十下午,正准备年夜饭的我突然接到一个电话,竟然是已阔别近50年的国悟!他居然此时正在成都市区某酒店,希望能与我见上一面……次日,也就是大年初一,他便自驾去了西藏。从此后,我自然地关注起这位儿时好友的行踪。这些年,国悟除走遍齐鲁大地,西藏、新疆、青海、内蒙、太行山、泰山、黄河九曲第一弯、内蒙根河、北极村、镜泊湖、梵净山……华夏东西南北,几乎走遍。读国悟的朋友圈总会有很多感慨、感悟,他走一路记一路,我们时有交流,但我往往不得要领。几乎是每年清明,国悟都会发一组照片和一段文字,记叙他驱车300多公里,从山东到河北老家祭祖的情景心境:“我的老家在河北,没见过奶奶也没有见过姥爷姥姥。我从数千公里的南方辗转到北方距老家仍有310公里……”“坚持了十五年的清明祭祀,单程350公里冒雨送钱,总想让老人家们同样享受如今的好光景……”朴素的行程,朴素的文字,朴素的情感。清明时节,行人断魂。清明祭祖,悠悠我心。国悟的朋友圈中,还有大量记录运河的图片和文字。黄河与京杭大运河在此交汇,明清时期借助京杭大运河漕运之利,聊城成为沿岸繁华商都之一。运河文化的基因深深镌刻在古城的血脉之中,影响着世世代代的聊城人。类似以下文字,在国悟朋友圈里有很多“正月初四,闲暇中沿古运河采风……在北方,京杭运河如今繁华不再,瘀滞的河槽没有了运河的动能。尽管落寞,其实也是时代进步所致。”记得,我读后的感慨是:运河渗透在聊城人的生活里,她的繁华与今天的进步一脉相承,落寞也是一种述说……一周前,国悟发一则朋友圈《进淄赶烤》。聊城淄博虽同处山东,但开车走高速还是有200多公里。以国悟比我小半岁的年龄,竟也有“赶烤”之举!国悟邀我去山东,说一定陪我去淄博吃烧烤。其实,真要有聊城之行,我更想体验的,可能还是坐落在聊城东昌湖边的中国运河文化博物馆。
喜欢远行的好朋友中,还有智哥夫妇。他们的远行是房车,是慢悠悠的诗和远方。夫妻俩今年出行目的地是先西藏,后新疆,取道也是川藏线,拟定行程4月出发,9月返川。出发已经10来天了,今天的朋友圈竟还在康定。智哥在朋友圈说:“‘一路向西行’第2站,到达康定,中午买了一条鲤鱼好好地改善伙食,下午去雅家埂垭口看雪山,晚上去情歌广场观赏康定夜景,切身体会了康巴文化。”字里行间透着一种轻松、随意和飘逸。以前以为,房车旅行是走到哪里黑就在哪里歇,“走”是常态,“歇”是临时。而这夫妻俩的日子却是,计划好的某个房车营地,一住就是十几甚至几十天,做什么?什么也不做。看山,看水,呼吸新鲜空气,或干脆就坐在车边的凉棚里发呆,任绿意沁肺沁心。这,完全颠覆了我实际上知识非常缺乏的房车旅行概念。不过,对这样的生活,我虽不一定习惯,但也羡慕和向往他们那份洒脱,那份对大自然的亲近……
朋友不一定要天天聚在一起。常有朋友在外,天远地远,山高水长,常有新鲜分享,常有挂念惦记,也偶有回忆暖心,哪怕这“分享”中多多少少有点羡慕嫉妒——“恨”,也是一种舒心、惬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