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中英经典爱情诗歌之意象比较

(2010-06-20 15:56:32)
标签:

教育

三、中英经典爱情诗歌意象之独特之处

1.  相思红豆。

红豆是中国极具典范的相思之物,用红豆表相思在生活中已是屡见不鲜。相传唐代有一个美丽的传说,有一位美丽贤淑的妻子,得知丈夫死于异地,她悲痛欲绝,哭于树下最终化为相思树。树上的红豆后来被人们称为“相思子”,是寄托相思的意象。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

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王维《相思》

这首诗在中国广为传颂,语言虽然简单明了,但却情浓淡出。王维透过“红豆”这意象表达出一种刻骨铭心的爱,“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让相思豆与相思情已融为一体,化无形的情感为有形的事物,最后一句给读者的感觉就好象是:只有爱人你才是最让人喜欢的,叫人怎么能忘得了?借用红豆作为意象,寄相思于红豆,虽不言情,胜似言情。然而,在西方,“红豆”意象却起不到这样的作用。

2.  跳蚤示爱。

西方爱情诗总是直抒胸臆,善于表露,不像中国诗歌那么婉转掩饰。选用“跳蚤”这样奇异的意象来赤裸裸地表达自己爱意的,也只有十七世纪的英国玄学派诗人约翰·邓恩才敢于驾驭。

看呀,这只跳蚤,叮在这里,

你对我的拒绝多么微不足道;

它先叮我,现在又叮你,

我们的血液在它体内融合;

你知道这是不能言说的

罪恶、羞耻、贞操的丢失,

它没有向我们请求就得到享受,

饱餐了我们的血滴后大腹便便,

这种享受我们无能企及。

 

住手,一只跳蚤,三条生命啊,

它的身体不只是见证我们的婚约。

还是你和我,我们的婚床,婚姻的殿堂;

父母怨恨,你不情愿,我们还是相遇,

并躲藏在黝黑的有生命的墙院里。

尽管你会习惯地拍死跳蚤,

千万别,这会杀了我,也增加你的自杀之罪,

杀害三条生命会亵渎神灵。

 

多么残忍,你毫不犹豫

用无辜的鲜血染红自己的指甲?

它不过是吸了你一滴血

罪不至死啊?

你却以胜利者的口吻说

你我并没有因失血而有些虚弱;

的确,担心不过是虚惊一场:

接受我的爱,

你的名誉不会有丝毫损失,

就像跳蚤之死不会让你的生命有所损失。

                       ————约翰·邓恩《跳蚤》

此诗作以诗人向情人求爱的口语体写成,语气富有调侃意味,措词表露豪放。全诗借用“跳蚤”意象喻指诗人与其爱人的结合,两人的血融合在一起意味着他们的关系应该是一个新的开始。当他的爱人想把跳蚤拍死时,诗人赶紧制止,说杀死跳蚤就等于杀死他们俩,也就意味着他们俩的关系将结束。而当她不听他的劝说,最终拍死跳蚤,还回答跳蚤之死并没有使得他们俩有半分的虚弱时,诗人马上又话锋一转,直接切入主题:“既然如此,你接受我的求爱对你的名誉也不会有丝毫损失”。

综上所述,综览中英诗歌中的经典大作,意象在爱情诗中的运用尤为出色。大量自然界中的存在物,诸如花卉大海星星本身平凡而朴实,然而经过诗人的创造发挥,将它们融入优美的意境,使得整首诗歌“景中生情,情中含景”。这样的诗歌以其独特的魅力为千古传颂,谓为“经典”。经上文阐述,可以看出:中英诗人在意象的运用上既有相通之处,更有各自独特的手法。究其根源于中西方文化之间的关系密切相关。生活在同一物质世界的各国人们有着太多的“共享资源”:自然界生物一年四季的兴衰更替以及人类普遍的对真善美的追求和向往。这些文化中的互通部分使得一国的诗歌文化能够走出国界,成为全世界人们都可以享用的精神食粮。然而不同的地域历史文化背景下的人们的秉性各异。例如,中国内陆居民大多性格沉稳内敛,感情表达较为含蓄;相比之下,西方海洋文化圈的居民性情奔放活泼,其感情的表达更为直接和炽热。另外,不同的认知方式更是赋予意象以独特的意义。前文约翰·邓恩关于“跳蚤”的爱情诗即为一例。世界各国文化因其复杂多样,各有千秋,文化交流应运而生。诗歌爱好者通过对中英诗歌中意象组合框架的剖析,进而领悟诗人所表达的感情世界,以达到了解,学习他国文化的目的。爱情是人类最本能的情感,也是最高尚的情感。古今中外的很多诗人,都是通过运用意象这一独特的艺术手法,在咏叹爱情的同时也使其诗作上升到了一个更高的艺术层次。作为读者的我们,若能对这些诗作中的意象运用进行深入的探讨、赏析以及比较,一定会受益匪浅。

 

参考文献:

[1] 陈植锷.诗歌意象论[M].秦皇岛:中国科学出版社,1990

[2] 顾飞荣.最美英文爱情诗歌[M].合肥: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

[3] 李克和,张唯嘉.爱情韵语——中外情诗三百首[M].长沙:岳麓书社,2006

[4] 李玉珍,王景明.唐代诗人名家名作赏读[M].北京:线装书局,2007

[5] 刘国华.爱情诗精华评析[M].北京:解放军出版社,2003

[6] 陆红颖.现代派情诗的古典底蕴[J].文学评论,20064

[7] 南建翀.经典英语诗歌[M].西安:世界图书出版西安公司,2008

[8] 邱华栋.世间最美的情诗[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7

[9] 沈文凡,韩建立,闫峰,李静.汉魏六朝诗三百首译析[M].长春:吉林文史出版,2005

[10] 王守仁.英国文学选读〔M〕.20055月第2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11] 夏日魔嫫草.意象美[EB/OL].(2009-04-23).

http://baike.baidu.com/view/2393843.htm

[12] 谢青.赏析中英文诗歌中的爱情意象[D].广州:广东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05

[13] 熊晶晶.中英诗歌意象之比较[D].南昌:江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2007

[14] 徐翰林.最美的诗歌[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6

[15] 闫建华.试论诗歌的空间叙事[J]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20094

[16] 周永启.英诗两百首赏译[M].海口:海南出版社,2003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