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龙门石窟(十四)

(2025-08-15 09:51:22)
标签:

龙门石窟

擂鼓台三洞

大万伍佛洞

党晔洞

东山石窟

分类: 河南河北
接上篇,东山石窟。 
龙门石窟(十四)   上面就是擂鼓台三洞。传说当年奉先寺竣工时,武则天亲自率百官驾临龙门,主持这次规模盛大的开光仪式,庞大的乐队便在这平台上擂鼓助兴,于是后人便把这里叫做擂鼓台。相临擂鼓台的三个洞叫擂鼓台三洞。

龙门石窟(十四)   擂鼓台南洞修复前。擂鼓台南洞前半部分早年曾经垮塌,后代以石块、青砖砌墙修补,修补的面积很大,墙也很厚,这次发现的石刻造像残件就是在墙的夹层里,当作建筑废料回填使用了,龙门石窟研究院认为这道墙是明代中晚期砌的。(网络下载图片)
龙门石窟(十四)擂鼓台南洞修复后(网络下载图片)

龙门石窟(十四)擂鼓台三洞中南洞 
龙门石窟(十四)

龙门石窟(十四)门楣上有一残缺的上半身鸟,可能是原门洞山的,以前修补是放在现在的位置。
龙门石窟(十四)

龙门石窟(十四)   擂鼓台南洞体量很大,接近八米见方,高度有六米,洞窟内并未雕刻主尊,而是满壁雕刻了大量小佛像,有十几排,现存的还有七百多尊,小佛像大多残损。
龙门石窟(十四)

龙门石窟(十四)

龙门石窟(十四)南洞中央是宽大的须弥座佛坛,上面原有一尊大型宝冠佛石雕造像,现在外地展出。

龙门石窟(十四)正在外地展出的南洞宝冠佛(网络下载图片)

龙门石窟(十四)   宝冠佛十分惊艳,加上底座高度有三米,跏趺坐,头戴宝冠,袒右,有项圈和臂钏,左首禅定印,右首触地印,兼具佛和菩萨的特征,与南洞壁上的一部分小佛像特征一致。(网络下载图片)
龙门石窟(十四)
(网络下载图片)

龙门石窟(十四)擂鼓台南洞与宗洞之间的佛龛,一佛二菩萨。
龙门石窟(十四)

龙门石窟(十四)   擂鼓台中洞中间的这座洞窟称为擂鼓台中洞,又叫“大万五佛洞”,因洞中造有一万五千尊小佛像,且比西山万佛洞小千佛稍大而得名。
龙门石窟(十四) 
龙门石窟(十四)

龙门石窟(十四)残存的石墙上有很多小佛像 

龙门石窟(十四)擂鼓台中洞传说为武则天主持奉先寺开光仪式时乐队擂鼓处(网络下载图片)

龙门石窟(十四)残缺的力士

龙门石窟(十四)

龙门石窟(十四)洞顶作穹隆形,并有装饰华丽的莲花藻井。龙门石窟(十四)   主尊为弥勒,端坐在束腰方形高台坐上,台坐下部延伸出两朵莲花,每朵莲花上站立着一尊菩萨,整个造像浑然一体。主尊佛头20世纪30年代 被盗,现藏于美国旧金山亚洲艺术博物馆。整尊造像采取高佛雕手法,背光为龟甲形背屏,周围环绕着伎乐人、飞天、骑象和骑狮的童子。

龙门石窟(十四)顶及周壁刻有一万五千尊小佛像 
龙门石窟(十四)

龙门石窟(十四)

龙门石窟(十四)壁基有二十五尊高浮雕罗汉群像,从南壁西起到北壁西止。
龙门石窟(十四)   罗汉群像构成一个半环形装饰带,罗汉群像均罗汉身旁都刻有一段从《付法藏因缘传》里摘录的经文介绍该罗汉的身世及特点。
龙门石窟(十四)

龙门石窟(十四)回望 

龙门石窟(十四)往前(北)走

龙门石窟(十四)擂鼓台北洞是龙门石窟中开凿较早,规模最大的密宗造像石窟。龙门石窟(十四)(网络下载图片)

龙门石窟(十四)

龙门石窟(十四)北洞的前壁南侧
龙门石窟(十四)

龙门石窟(十四)北洞上方

龙门石窟(十四)   擂鼓台北洞为穹隆顶,马蹄形平面,高4米,宽4.9米,窟顶为莲花藻井,周围环绕四身飞天。其因风化剥蚀已不清。据说,北洞的主像,中洞的三尊佛像以及南洞的一尊佛像,都是民国时期从别处搬移进去的。洞内三尊大坐佛中,东壁的主佛为毗卢遮那佛,意为太阳,即除暗遍明之意,因此又称“大日如来”,它头带宝冠,胳膊上带着臂钏的菩萨装形象,像高2.45米,结跏趺坐于0.9米高的须弥台坐之上。龙门石窟(十四)(网络下载图片)

龙门石窟(十四)北洞前壁北侧 
龙门石窟(十四)

龙门石窟(十四)力士 

龙门石窟(十四)再往北 

龙门石窟(十四)一个稍大的洞窟 

龙门石窟(十四)分上下二层,里面佛像缺损严重。
龙门石窟(十四)

龙门石窟(十四)

龙门石窟(十四)上层左边的力士,头部和上肢缺损。

龙门石窟(十四)上层右边的力士几乎全部缺失 

龙门石窟(十四)再往北,上体上仍有一些洞窟。
龙门石窟(十四)

龙门石窟(十四)

龙门石窟(十四)

龙门石窟(十四)

龙门石窟(十四)

龙门石窟(十四)

龙门石窟(十四)

龙门石窟(十四)

龙门石窟(十四)

龙门石窟(十四)
离开擂鼓三洞洞继续前行,崖壁上有党晔洞。
龙门石窟(十四)   党晔洞的名字很有意思,因窟门上方有唐大历七年(772年)党晔等人的游记而得名。党晔的题记中写道:“党晔、赵骅、卢政、王后己、王鋗、崔纵、王澄、卢誧。大历七年(772)二月十二(日)同宿此寺。”原来是类似“到此一游”并署名。

龙门石窟(十四)   窟内环坛上造一佛、二弟子、二菩萨、二神王,佛座下左右各卧一狮子,窟门外两侧各造一金刚。
龙门石窟(十四)

龙门石窟(十四)

龙门石窟(十四)

龙门石窟(十四)洞门两侧的力士
龙门石窟(十四)

龙门石窟(十四)洞窟外壁及所在崖壁上多有唐宋时期游记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