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http://blog.sina.com.cn/u/1376457025
首页
博文目录
关于我
个人资料
微博
加好友
发纸条
写留言
加关注
博客等级:
博客积分:
博客访问:
关注人气:
获赠金笔:
0支
赠出金笔:
0支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大
中
小
龙门石窟(十一)
(2025-08-09 12:44:59)
标签:
龙门石窟
火烧洞
古阳洞
龙门二十品
药方洞
分类:
河南河北
接上篇
站在
卢舍那大佛龛前看
伊河
相传,禹辟伊阙以后,水流湍急,游息于孟津(今洛阳下辖县)黄河中的鲤鱼,顺着洛、伊之水逆行而上,当游到伊阙龙门(今洛阳龙门石窟所在地)时,波浪滔天,纷纷跳跃,意欲翻过。跳过者为龙,跳不过者额头上便留下一道黑疤,所以唐代大诗人李白在《赠崔侍御》诗中写道:“黄河三尺鲤,本在孟津居,点额不成龙,归来伴凡鱼。”
诗中的“孟津”即今洛阳下辖县,北临黄河。
鱼跃龙门,又称鲤鱼跳龙门、鲤跃龙门等。比喻中举、升官等飞黄腾达之事。也比喻逆流前进,奋发向上,事业成功或地位高升。
往前走
上去
古阳洞上方的洞窟
洞窟两侧
洞内已经没有佛像,只剩壁上的浮雕。
旁边一洞窟
洞内,有三尊佛像四个侍者。
三佛都有头光
洞窟两侧
龙门火烧洞(第
1519
窟),位于龙门西山南段,龙门火烧洞位于古阳洞上方,两窟距离较近。
火烧洞开凿于
6
世纪北魏迁都洛阳后(约
493-534
年),是北魏皇室主持修建的规模最大洞窟之一,高约
10
米、宽
9.5
米、进深
12
米。其得名源于民间传说曾遭雷击起火,但学术研究推测毁坏可能与北魏宫廷权力斗争有关(
516-520
年间)。
火烧洞
门楣雕刻
,
火焰纹尖拱中央饰宝盆莲花,两侧垂帐纹上方为东王公、西王母乘龙飞升的对称浮雕,这一组合在我国石窟艺术中极为罕见。乘龙人物动态飘逸,龙身线条流畅,体现北魏石刻巅峰技艺。
火烧洞平面呈抹角长方形,穹窿顶,高约
10.19
米,宽约
10.15
米,进深约
12.06
米。
窟顶
正壁原有五尊大像,一佛、二弟子、二菩萨,是宣武帝胡太后所雕造的,但是刚完工不久就被砸毁而荡然无存了
古阳洞是北魏孝文帝为祖母冯太后营建的功德窟,开凿于北魏时,距今已有
1500
年历史,是龙门石窟中开凿最早的一个石窟,具有“龙门第一洞”之称。洞内小窟十分多,精巧富丽,是研究北魏石窟艺术的珍贵资料。洞内的题记书法质朴古拙,是研究书法史的珍品。
洞中北壁刻有楷体“古阳洞”三个字。清末光绪年间,道教在龙门地区兴起。道士见古阳洞无主,不忍荒废,于是将释迦牟尼像改成太上老君道德天尊神像。因为据传老君曾在此修道练丹,故而古阳洞又叫老君洞。
古阳洞是北魏皇室贵族发愿造像最集中的地方。这些达官贵人不惜花费巨资,开凿窟龛,以求广植功德,祈福免灾,而且留下了书法珍品—龙门二十品。古阳洞中就占有十九品,另一品在慈香窑中。龙门二十品是指从北魏时期精选出不同的二十块造像题记,它们记载着佛龛的雕凿时间、人物、目的等。
二十品的特点是:字型端正大方、气势刚健质朴,结体、用笔在汉隶和唐楷之间。清代学者康有为曾大力提倡整个社会书写要用魏碑体,现在,龙门二十品仍有无穷的艺术魅力,每年吸引无数的海外友人,漂洋过海,为的是能够亲眼目睹这一书法奇珍。
清末八国联军侵华,慈禧太后西逃。合约签订后回京,途经洛阳参观了古阳洞,下令整修洞中的一尊佛像,把主佛释迦牟尼整修成老君像,洞改名“老君洞”。
古阳洞正在维护中,只能在网上下载几张图片欣赏。
这里本是北魏孝文帝为嫡祖母冯太后营造的功德窟,后成了王公贵族们,表态支持孝文帝改革和迁都的“投名状”窟,各高级官吏和僧侣纷纷在该洞发愿造像,此窟也成为北魏皇室贵族发愿造像最为集中的洞窟。(网络下载图片)
古阳洞内四壁及窟顶雕刻各式佛龛,多达
1000
余个,碑刻题记
800
多品,是中国石窟中保存造像题记最多的一个洞窟。洞内正壁造一佛二菩萨,主佛高肉髻,面相长圆,身躯较为瘦削,着褒衣博带式袈裟,施禅定印,结跏趺坐于方座上。胁侍菩萨像头戴宝冠,面容清秀,表情文静端庄,姿态优美。
(网络下载图片)
古阳洞内四壁及窟顶佛龛琳琅满目,龛楣、背光等处的雕刻精细繁缛,所表现出的礼佛场面、建筑式样及龛楣装饰等图案纹样极富于变化,展现了当时绘画和雕刻技巧的高超水平。
(网络下载图片)
(网络下载图片)
古阳洞外山体上的洞窟
石刻“古精理阁”
(网络下载图片)
药方洞因窟门刻有诸多唐代药方而得名。它始凿于北魏晚期,经东魏、北齐,到唐初还仍有雕刻。洞中五尊佛像,身躯硬直少曲线,脖子短粗,身体硕壮,菩萨头冠两旁的带子很长,下垂到胳膊上部。这都是北齐造像的特征。洞门两侧刻有药方
150
多种,所用药物多是植物、动物和矿物药。药方涉及内科、外科、小儿科、五官科等,所涉及药材在民间都能找到,很大程度上方便了老百姓。药方洞的药方是中国现存最早的石刻药方,对研究中国医药学起重要的作用。
药方洞
始建于北魏晚期,
位于古阳洞南面约
10
米处,洞窟由前庭与主室两部分构成。主室平面近于马蹄形,穹窿顶,东西进深
4.40
米,南北宽
3.70
米,高约
4.10
米。
洞口悬挂着我国著名中医药学家耿鉴庭题写的“药方洞”匾额。
药方洞北侧壁
北侧力士
窟门楣
药方洞的主室地面近似于马蹄形状,顶部为穹隆顶,东西进深
4
米多、南北宽
3
米多、高
4
米多。
西壁为正壁,雕刻有一佛、二弟子、二菩萨,主佛佛座下雕刻熏炉,两侧为两尊护法狮子。
窟二
侧
门框上有文字(药方)
药方洞南侧壁
南侧力士
分享:
喜欢
0
赠金笔
阅读
┊
收藏
┊
喜欢
▼
┊
打印
┊
举报/Report
加载中,请稍候......
前一篇:
龙门石窟(十)
后一篇:
龙门石窟(十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