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门石窟位于洛阳市城南6公里处的伊阙峡谷间。由于地处都城之南,古代帝王拟己为“真龙天子”,故又称“龙门”。龙门自古为险要关隘,交通要冲,向为兵家必争之地。因山青水秀,环境清幽,气候宜人,素为文人墨客观游胜地。又因石质优良,宜于雕刻,故而古人择此而建石窟。这里青山绿水、万象生辉,伊河两岸东西山崖壁上的窟龛星罗棋布、密如蜂房。
龙门石窟是北魏、唐代皇家贵族发愿造像最集中的地方,是皇家意志和行为的体现,具有浓厚的国家宗教色彩。在北魏时期雕凿的众多洞窟中,以古阳洞、宾阳中洞和莲花洞、石窟寺这几个洞窟最有代表价值。其中古阳洞集中了北魏迁都洛阳初期的一批皇室贵族和宫廷大臣的造像,典型地反映出北魏王朝举国崇佛的历史情态。这些形制瑰异、琳琅满目的石刻艺术品,是中国传统文化与域外文明交汇融合的珍贵记录。
唐代龙门石窟的重点洞窟中,以规模宏伟、气势磅礴的大卢舍那像龛群雕最为著名。这座依据《华严经》雕凿的摩崖式佛龛,以雍容大度、气宇非凡的卢舍那佛为中心,用一周极富情态质感的美术群体形象,将佛国世界那种充满了祥和色彩的理想意境表达的淋漓尽致。这组雕像体现了大唐帝国强大的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显示了唐代雕刻艺术的最高成就。
龙门石窟延续时间长,跨越朝代多,所处地理位置优越,自然景色优美,更是许多石窟难以比拟的。龙门石窟以大量的实物形象和文字资料从不同侧面反映了中国古代政治、经济、宗教、文化等许多领域的发展变化,对中国石窟艺术的创新与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老龙窝泉位于龙门西山中部老龙洞北侧,为一南北狭长水池,泉水自山窍深处涌出,聚于池中形成深潭,尔后东注于伊河。潭水幽静碧绿,中生翠绿水草,饮之甘冽。相传大禹治水凿龙门时得一名叫“应龙”的神龙相助。老龙窝即指此神龙的卧榻休憩之处。
老龙窝泉上方的石窟群
正中间的洞窟是慈香窟
慈香窑位于洛阳龙门石窟老龙窝泉上方(编号660窟),是北魏时期开凿的典型佛殿窟。窟内采用倒凹字形基坛结构,中央三世佛造像群包含主佛与两侧弟子、菩萨像。主尊佛像两侧侍立二弟子及菩萨像,形成北魏佛殿窟典型的一佛二弟子二菩萨组合范式
。(网络下载图片)
《比丘尼慈香慧政造像记》镌刻于基坛西南折弯处,题记内容记载了北魏神龟三年(520年)比丘尼慈香、慧政发愿造窟的始末。(网络下载图片)
南北壁与窟顶交接处各浮雕十身飞天,顶部藻井中心浮雕莲花纹饰。正壁上方雕刻维摩诘与文殊菩萨对坐说法场景,该题材反映了北魏佛教《维摩诘经》的流行。(网络下载图片)
(网络下载图片)
(网络下载图片)
老龙洞南侧

老龙洞因北邻老龙窝而出得名。原为自然溶洞,唐太宗贞观年间开始营造,至玄宗开元年间结束。

老龙洞有一通碑
老龙洞是一个天然的溶洞,但是洞内的造像却并非是皇家之物,因为它的地势太低了,在古代,皇家认为开凿的洞窟总被水淹是一种不吉利的象征,但是寻常老百姓家当然不会这样认为,毕竟现成的洞在这摆着能够省不少钱,因此,洞内的造像是由前后54个世家、望族,在不同的位置建造的,由于他们并非有计划、有约定的建造,所以洞内的造像也显得杂乱无章。
北侧一龛是唐永徽元年四月八日洛州净土寺主智尊造阿弥陀像,本尊结跏趺坐于由仰覆莲组成的束腰莲台座上。身着双领下垂式袈裟,内穿僧袛支,右手置右膝上,左手上举,施无畏印。二弟子双手合十,侍立于圆台座上。二菩萨头部残损,身佩璎珞宝珠,帔巾横于腹膝间。龛下层方龛内中间是题记。
(网络下载图片)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