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道”二字出自《论语·卫灵公》,“人能弘道,非道弘人”,原意为肯定人的主观能动性,人能总结阐发前人之道而成为圣人。这扇门的命名不仅是对孔子思想的赞美,也是对其弘扬儒家文化的贡献的肯定。
弘道门前檐梁坊上有清代彩绘
弘道门后檐的斗拱及彩绘
弘道门背面
弘道门的古圆柏,红色标牌说明树龄在500年以上。
唐玄宗开元七年(719年),兖州刺史韦元圭和孔子三十五代孙、褒圣侯孔璲之等又“树缭垣以设防”。据《孔氏祖庭广记》中的“宋网里庙制”图推测,当时的孔庙很可能将正殿改为了面阔5间,专奉孔子。孔子塑像居中最北朝南,着王者服,外罩儒者衣,另有卜哲坐像分列东西。正殿之后新建寝殿,内奉孔子夫人,西侧建叔梁大夫堂,内奉孔子父母。
唐代宗大历八年(773年)兖州刺史孟休鉴、曲阜县令裴有象新建庙门。咸通十年(869年),孔子三十九代孙、鲁国公、天平军节度使孔温裕奏请朝廷,献私俸修葺庙宇。唐代的孔庙已初具规模,对庙宇的修葺共有五次。
再往后为大中门
孔庙的第四道门“大中门”为宋代孔庙的大门,当时称“中和门”,取自孔子的嫡孙子思《中庸》里“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明代扩建孔庙改建时改为“大中门”。
大中门原名中和门,较弘道门长且狭,共5间,原为宋代孔庙的大门,后经明弘治时重修,今门系清代所建。
大中门背面

曲阜孔庙平面呈长方形,占地14万平方米
[23],南北长0.7公里。曲阜孔庙沿一条南北中轴线展开布置,左右对称,布局严谨,共有九进院落,前有棂星门、圣时门、弘道门、大中门、同文门、奎文阁、十三御碑亭。
从大圣门起,建筑分成三路:中路为大成门、杏坛、大成殿、寝殿、圣迹殿及两庑,分别是祭祀孔子以及先儒、先贤的场所;东路为崇圣门、诗礼堂、故井、鲁壁、崇圣词、家庙等,多是祭祀孔子上五代祖先的地方;西路为启圣门、金丝堂、启圣王殿、寝殿等建筑,是祭祀孔子父母的地方。
曲阜孔庙共有五殿、一祠、一阁、一坛、两堂、十七碑亭、五十三门坊,共计有殿庑四百六十六间,分别建于金、元、明、清及民国时期。孔庙内最为著名的建筑有:棂星门、二门、奎文阁、杏坛、大成殿、寝殿、圣迹堂、诗礼堂等。
再往后是同文门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