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西安兵马俑(四)三号坑

(2024-09-18 09:34:08)
标签:

西安兵马俑博物馆

二号坑

曲尺形军阵

三号坑

陶俑的制作

分类: 西北风光

   西安兵马俑,正式名称为秦始皇兵马俑,位于陕西省西安市临潼区秦始皇陵东侧1.5公里处,是世界上规模最大、数量最多的陶俑群。这些兵马俑是秦始皇陵的一部分,展现了秦朝时期的军事组织和制度。兵马俑的发现和研究为研究秦朝的政治、军事、文化艺术等方面提供了极其珍贵的实物资料。1974年,当地农民在打井时偶然发现了这些兵马俑,随后经过系统的考古发掘,揭示了这一震惊世界的文化遗产。西安兵马俑(四)三号坑继续二号坑西安兵马俑(四)三号坑

西安兵马俑(四)三号坑二号坑遗址平面布局示意图

西安兵马俑(四)三号坑   二号兵马俑坑采取了边发掘边展出的形式。二号坑面积6000 平方米,是一个由车兵、步兵、骑兵、nu兵联合编组而成的曲尺形军阵,这个军阵兵种多、车辆多、结构复杂。西安兵马俑(四)三号坑   二号坑的内部精心构筑了战车方阵,骑兵阵,nu兵阵和车、步、骑混合方阵。nu兵阵位于整个军阵的东部前沿。这个方阵内四面环廊,站立172件立射俑,中心部位是160件跪射俑。这些张弓待发的弓nu手,一旦情况有变,可以立兵坐兵迭次交换,轮番射击,使敌人无法逼近,增强了战斗杀伤力。
西安兵马俑(四)三号坑

西安兵马俑(四)三号坑近代水井、盗洞

西安兵马俑(四)三号坑   驷马战车方阵在军阵南端,在东西方向八条过洞、面积达2400 平方米的范围内,共有四马系驾的单辕车64乘。每乘车上中间的驭手平举握辔认真驾车,左、右两侧的车士一手按车,一手紧握长兵器,他们侧首听耳,神情敏锐,并且车上配有远射程的弓箭和近距离搏斗的矛、钺等兵器。很显然,这种大规模的主导地位的布防,反映出当时的战争中,战车依然发挥着很大的威力。
西安兵马俑(四)三号坑   军阵的中部,是由19辆战车、264件步兵和8组骑兵组成的混合方阵。这个方阵的配合中,战车在前,步兵在后,骑兵在这里被放在车阵的尾部。作为机动兵力,他们或用作通讯联络,或配合车战快速突袭,可以弥补车阵行动缓慢的缺点。
西安兵马俑(四)三号坑

西安兵马俑(四)三号坑   骑兵方阵被布置在整个车阵的北侧。这个方阵内有战车6乘,陶质鞍马108匹,骑兵俑108个,他们排成11列横队,这是目前我国考古史上发现时代最早的大批骑兵俑群。可以想见,便捷快速的骑兵,在当时已经现身于战争舞台之上了。
西安兵马俑(四)三号坑   二号俑坑中四个方阵有机组合成一个大型军阵,这就是兵书上所说的“方、圆、曲、直、锐”五种阵中的曲形阵。这种布阵方法,是所谓大阵套小阵,大营包小营,阵中有阵,营中有营,互相勾连。作战时,分合齐整,变换灵活。同时,这个混合方阵的组合编列向我们展示了当时各兵种的作用。随着二号坑的不断发掘,多兵种相互配合作战的集团军全貌,以后将逐渐展现于大家眼前。
西安兵马俑(四)三号坑

西安兵马俑(四)三号坑战车出土情况

西安兵马俑(四)三号坑铁工具和兵马器

西安兵马俑(四)三号坑

西安兵马俑(四)三号坑

西安兵马俑(四)三号坑   当时,秦代人首先根据俑坑的型制大小挖成土圹,土圹的底部用填土逐层夯筑,然后在中间筑成夯土隔墙,隔墙两侧及俑坑四周密排木柱,木柱的上端横放枋木,枋木上端密排棚木,棚木上覆盖一层芦席或竹席,席上覆盖一层厚10—30厘米的胶泥土,再覆盖黄土形成坑顶。等陶俑、陶马放进俑坑后,把门用立木封堵,门边用夯土填实,这样就形成了封闭式的地下军事营垒。
西安兵马俑(四)三号坑坑中纵横的夯土隔墙
西安兵马俑(四)三号坑

西安兵马俑(四)三号坑车马出土状况 
西安兵马俑(四)三号坑

西安兵马俑(四)三号坑席纹印记 

西安兵马俑(四)三号坑

西安兵马俑(四)三号坑骑兵俑、御手及车士俑、高级军吏俑图片 

西安兵马俑(四)三号坑

西安兵马俑(四)三号坑车辙印痕 

西安兵马俑(四)三号坑

西安兵马俑(四)三号坑门柱
西安兵马俑(四)三号坑

西安兵马俑(四)三号坑

西安兵马俑(四)三号坑   秦始皇三号俑坑位于一号兵马俑坑西端北侧,与二号兵马俑坑东西相对,南距一号坑25米,东距二号坑120米,面积约为520平方米。
西安兵马俑(四)三号坑

西安兵马俑(四)三号坑进入秦兵马俑三号坑遗址大厅 
西安兵马俑(四)三号坑

西安兵马俑(四)三号坑   三号兵马俑坑规模宏大的地宫位于封土堆顶台及其周围以下,距离地平面35米深,东西长170米,南北宽145米,主体和墓室均呈矩形状。墓室位于地宫中央,高15米,大小相当于一个标准足球场。西安兵马俑(四)三号坑   平面呈凹字形,东边是一条长11.2米,宽3.7米的斜坡门道,与门道相对应的为一车马房,车马房两侧各有一东西向厢房,即南厢房与北厢房它与一、二号坑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似为统师三军的指挥部,出土68个陶俑和车。
西安兵马俑(四)三号坑

西安兵马俑(四)三号坑   和前两个坑相比,三号坑有很大区别:第一,三号坑内的武士都是环绕四周墙壁,面对面相向排列,说明这些武士是担任警卫的卫队。
西安兵马俑(四)三号坑   第二,三号坑中的战车通身彩绘,上配华盖。车上的乘员头戴单卷尾长冠。这完全不同于一般战车,应该是级别较高的指挥用车。
西安兵马俑(四)三号坑   第三,俑坑中出土的兵器大部分是铜殳。殳在当时已经由最初的实战兵器演化为仪仗队中的礼兵器了。
西安兵马俑(四)三号坑   第四,三号坑的形制和一号坑、二号坑不同,它是按古代军事指挥部的形状构筑的。从布局上,可分为南厢房、车马房、北厢房三个单元。南厢房从东到西是廊房、甬道、正厅、便房。其中正厅很可能是运筹帷幄的议事厅。北厢房内除了22件武士之外,还有残鹿角一件、动物朽骨一堆,说明这里可能是战争前祭祀、祈祷的地方。
西安兵马俑(四)三号坑   第五,三号坑被布置在一号坑军阵尾部左侧,二号坑军阵之后,说明了它地位的重要性。基于以上原因,专家们判断三号坑象征着秦国战争时的指挥部。

西安兵马俑(四)三号坑      三号俑坑号的陶俑大部分没有头,陶马马头也同样残缺不全,甚至有的残破陶片坑内也不见踪影。由此不难看出,三号俑坑曾遭受过严重的人为破坏。
西安兵马俑(四)三号坑

西安兵马俑(四)三号坑彩绘甲衣与服饰

西安兵马俑(四)三号坑   从3号坑的内部布局看,应为一二号坑的指挥部。三号坑是三个坑中唯一一个没有被大火焚烧过的,所以出土时陶俑身上的彩绘残存较多,颜色比较鲜艳。
西安兵马俑(四)三号坑   春秋战国之前的战争,指挥将领往往要身先士卒,冲锋陷阵,所以他们常常要位于卒伍之前。春秋战国时期随着战争规模的增大,作战方式的变化,指挥者的位置开始移至中军。
西安兵马俑(四)三号坑   秦代战争将指挥部从中军中独立出来,这是军事战术发展的一大进步。指挥部独立出来研究制订严密的作战方案,更重要的是指挥将领的人身安全有了进一步的保证。
   这是古代军事战术发展成熟的重要标志。三号秦坑是世界考古史上发现时代最早的军事指挥部的形象资料。建筑结构,陶俑排列,兵器配备,出土文物都有一定的特色。它提供了研究古代指挥部形制、卜占及出战仪式,命将制度及依仗服的服饰、装备等问题的珍贵资料。西安兵马俑(四)三号坑

西安兵马俑(四)三号坑车马房中有一辆驷马战车及四件兵马俑 

西安兵马俑(四)三号坑彩绘俑手与足履

西安兵马俑(四)三号坑彩绘俑头 

西安兵马俑(四)三号坑陶俑陶马出土现状 

西安兵马俑(四)三号坑三号坑兵马桶的发展与修复

西安兵马俑(四)三号坑   陶俑的制作分三个步骤进行:第一步先用泥塑成俑的大型(粗胎或初胎);第二步是在俑大型的基础上,进行第二次复泥并加以修饰和细部刻划;第三步是将单独制作的头、手和躯干组装套合在一起,完成陶俑的大型。
西安兵马俑(四)三号坑   制成的陶俑大型一般是在阴干后放进窑内焙烧的,焙烧的温度约为1000。俑烧成出窑后,再一件件绘彩,最终完成陶俑的制作。就陶俑的整体而言,制造方法是塑模结合、以塑为主。俑是在兵马俑坑的附近就地烧造的,所用的泥土就是当地的黄土,再加石英砂调和而成的。
西安兵马俑(四)三号坑   依据破碎的陶俑为我们提供的信息可以推测,陶俑的头和手是用模子制成粗胎后再进行细部雕刻的。俑头的制作多用合模法制成,就是将俑头分为大致相等的前后两半,分别用单片模制作,然后将两片单模组合粘接在一起成为头的大型。合模线多数位于耳后,一般比较整齐,没有交错结构的痕迹。与俑头相连接的脖颈都是空心的。俑头制成初胎后,再堆泥贴接耳朵、发髻、发辫、冠帻,并进行面部五官的细部刻划。头部雕饰的重点是五官、胡须和发丝。五官是在模制的基础上再经过精心的雕刻、修饰来完成的,以表现人物不同的性格和心理特征。
西安兵马俑(四)三号坑   陶俑胡须和发型也是表现人物特征的重要方面,其刻划手法也变化多样,俑头虽是模塑结合,但经过细部的雕饰后,模制的意味已经淡薄,很难找到两个完全相同的面容。加上制作俑头的模子有许多种不同的脸型,因而使陶俑的形象更加丰富多彩。也有学者根据对残损陶俑做的实地考察提出,“千人千面”的俑头并非用模具制造而成的,而是工匠直接对俑头的捏塑,从而提出俑头的造型并非标准化生产的观点。

西安兵马俑(四)三号坑
车马房中有一辆驷马战车及四件兵马俑 西安兵马俑(四)三号坑

西安兵马俑(四)三号坑   陶俑的躯干为纯手塑制作。是先用泥做成粗胎后,再进行服饰衣纹、铠甲、腰带、带钩等细部的刻划。陶俑躯干的粗胎是由下而上逐段叠塑而成的,其工艺过程大致可分为六个步骤:第一步先制作陶俑站立的足踏板;第二步塑造俑的双脚;第三步接塑双腿及短裤;第四步塑造陶俑的躯干;第五步阴干陶俑躯干的大型后,粘接俑的双臂;第六步插接俑的双手。
西安兵马俑(四)三号坑   上述六个步骤完成俑的大型后,再进一步细致雕饰。陶俑衣服的纹样是在俑躯干的粗胎上覆一层细泥后进行雕饰的;铠甲、腰带、带钩等则是在俑的粗胎上直接雕刻的。陶俑的躯干及四肢经过精心而细致的雕刻后,再把单独制作的俑头安装上,就完成了陶俑的整个造型。
西安兵马俑(四)三号坑

西安兵马俑(四)三号坑建筑遗迹、门楣遗迹、兵器遗物、鹿角遗物 

西安兵马俑(四)三号坑三号兵马俑坑的兵器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