亭额“浣花”二字,为乾隆御笔亲题。
亭有柱联,是摘宋郑清之(到龙井寺)诗。上联:风流二老归灵鹫,下联:笔墨千年续楚骚。
亭下有一方水池称,浣花池。(网络下载图片)
明正统年间(1436-1449),出现一场大旱。时任浙江总督李德命军士淘井,泉水汹涌,因而疏浚三池,浣花即是其中之一。泉水自龙泓屈曲下注,旁莳杂花,飞英蘸水,漫天起舞,故名“浣花”。
龙井泉池旁小丘上于上世纪五十年代所建的“江湖一勺亭”。此亭最初为木亭,后依原制加固。亭为梅瓣形五柱攒尖,体量极为玲珑,为西湖景区最小的亭子之一。
亭柱挂有一组楹联,为宋代名僧道潜和尚诗句:上联:萦云细路杳无尽,下联:落石飞泉静有声。
公元1762年(乾隆二十七年),乾隆皇帝开始了自己的第三次南巡之旅。来到杭州后,乾隆视察水利,在校场检阅八旗军队,还与过去的两次南巡一样,登顶六和塔,赏钱塘江景。不过这一次,他的日程表中多出了一个全新的目的地:龙井。
在这年的前一年,刚好龙井进行了一次大规模整修,兴复了一些古迹,整体面貌焕然一新。乾隆得知龙井进行了大整修,又受到地方官员的盛情邀请,就特意来到了龙井。果然,来了一次后,乾隆便爱上了这里。
龙井山石峰峡,层峦叠嶂,古木参天,满目葱茏,泉源密布,溪水叮咚。在山间小径漫步时,移步换景,可谓天然园林。想必是乾隆的慧眼发现了其中的精妙之处,大手一挥,“龙井八景”便应运而生。其中一些景致是古而得名,另一些则是乾隆的独家原创。
乾隆为这“龙井八景”泼墨题名,题写了过溪亭、涤心沼、一片云、风篁岭、方圆庵、龙泓涧、神运石、翠峰阁八额,并为“八景”作诗,称“龙井八咏”。在《南巡盛典》第二十六卷中,这八首作品赫然在列。
乾隆还在龙井寺御题多块匾额,并依井而坐,品尝了龙井泉冲泡的龙井茶,作了《坐龙井上烹茶偶成》及《龙井上作》两诗,到了晌午时分,才与龙井依依惜别。
“神运石”就在龙井泉旁,高约六尺,状若游龙,为乾隆御题“龙井八景”之一。
古人有击石祈雨而云生之说。据传,以前杭州大旱时期,到此地祈雨,异常灵验。明正统年间从龙井中捞出,据记载当时刻有“截臬神运石,下有玉泓池”等草书。乾隆第三次南巡来到龙井后,将神运石纳入“龙井八景”,又在石上题写了“神运石”与诗句。石上除乾隆题刻外,也有一些明代题记残留下来。
“神运石”刻石在龙井泉西,字刻在立峰上,楷书,每字14厘米见方。石刻“太安”与神运石刻在同一块太湖石上。
在这块太湖石上,神运石三字后面刻满了题款,题字。很多字迹已漫漶。其中有乾隆题诗四首。乾隆题诗石刻为,其一:运以神功诚有无,卓然立不借傍扶。方圆庵是米颠跋,对此曾经下拜乎。甲辰暮春御题。(网络下载图片)
乾隆题诗石刻其二:杰立昂然似weiren,运来闻说力由神。东坡被服夫子者,不语可曾此辨真。庚子暮春御题。(网络下载图片)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