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徐州云龙山(三)

(2023-11-07 09:27:31)
标签:

徐州云龙山

兴化禅寺

大佛殿

招鹤亭

苏轼

分类: 江苏风景

   兴化禅寺是苏北地区非常有名的一座古刹,位于江苏徐州城南著名风景区云龙山东麓,为佛教禅宗寺院,该寺缘北魏大石佛修建而成,距今已有近千年的历史。徐州云龙山(三)大佛殿南侧外有一龟趺驮着石碑徐州云龙山(三)


徐州云龙山(三) 
徐州云龙山(三)《重建云龙山兴化禅寺记》 徐州云龙山(三)

徐州云龙山(三)石碑背面 
徐州云龙山(三)

徐州云龙山(三)   大殿两山墙之侧,各有耳旁,为钟鼓二楼,皆建于明宣德年间(公元1420-1435)北为钟楼。
徐州云龙山(三)

徐州云龙山(三)钟楼楹联:春秋万籁唯钟静,名利千心一韵音。
徐州云龙山(三)

徐州云龙山(三)   先悬铜钟,于“文革”时被砸,今所悬为明宣德三年(公元1428)之铁钟,重约三吨,是兴化寺现存古文物之一。

徐州云龙山(三)大佛殿南侧

徐州云龙山(三)门额“般诺”,是通到法堂、客堂、斋堂等的小门。 

徐州云龙山(三)大佛殿南为鼓楼,所置大鼓亦毁于“文革”。

徐州云龙山(三)沿台阶往上走 
徐州云龙山(三)

徐州云龙山(三)上面“云龙古刹” 

徐州云龙山(三)走过来兴化禅寺西山门 
徐州云龙山(三)

徐州云龙山(三)兴化禅寺简介 

徐州云龙山(三)往外走
徐州云龙山(三)

徐州云龙山(三)   云龙山座落在徐州市南部,海拔142米。园内景观众多,以亭台、寺庙和诸多古迹为主,主要有三义桥、苏步桥、云龙书院、醉石亭、东坡石床、摩崖石刻、张山人故址、白鹿洞、望湖亭、戏楼、邓永清彰功碑、五十三参、大士岩、碑廊、放鹤亭、饮鹤泉、御碑亭、招鹤亭、兴化寺、观景台、同心台、山西会馆、抗战亭等。苏轼的名篇《放鹤亭记》也立碑于放鹤亭旁,成为过往游客驻足品读的对象。每年的云龙山 庙会更是一年一度的盛世,四面八方的人们都将汇聚于此。
徐州云龙山(三)

徐州云龙山(三)

徐州云龙山(三)一个石碑的碑帽,刻着双龙戏珠,应该是御碑,上面写着“重修云龙...亭.”

徐州云龙山(三)碑帽侧面 

徐州云龙山(三)   苏轼的《招鹤歌》:鹤飞去兮西山之缺,高翔而下览兮择所适。翻然敛翼,宛将集兮,忽何所见,矫然而复击。独终日于涧谷之间兮,啄苍苔而履白石。

徐州云龙山(三)   传统的江南私家园林多建在市井巷陌之间,而放鹤庭院却建在远离世俗的云龙山之巅。它始建于宋代,距今已有1000年的历史,园主人为彭城隐士张天骥。张山人在此建造园林本是为了给自己提供一个清修的起居住所,而后来却因种种巧合让园子名声大噪,成为江南一带人人向往的名园。
徐州云龙山(三)   园子仅有数亩,布局也较为简单。然而这座园子真正吸引人的并不是园内的园林造景,而是园主人闲适自在的生活方式。园中主体建筑为放鹤亭,位于园子中部,放鹤亭南北长12米,东西深约5米,歇山飞檐,没有华丽的装饰和雕琢显得十分的古朴和幽雅。在放鹤亭以北则是饮鹤泉。如今的饮鹤泉年代久远早已经干涸,而在这里也曾流水潺潺、水质甘美。饮鹤泉再往北,便是招鹤亭。招鹤亭为攒尖式圆顶亭,高挑开敞是绝佳的观景场地,与放鹤亭遥遥相对,互为对景。放鹤亭、饮鹤泉、招鹤亭这三处古迹共同组成了放鹤庭院主要内容。
徐州云龙山(三)   园林的建筑之所以以鹤取名,源自于张山人驯养的两只白鹤。每天清晨张山人都会到放鹤亭中放养白鹤,白鹤飞入深林幽涧自在嬉耍,而到了傍晚时分,他便会在招鹤亭中召回白鹤,而那处饮鹤泉便是白鹤在嬉戏玩耍归来之时饮水的去处。
徐州云龙山(三)   正是这般纯粹的闲云野鹤的生活方式,让放鹤庭院为世人所向往,吸引了一大批的文人志士到此拜访。然而,真正令放鹤庭园声名远播,名声大噪的原因是园主人张山人与大文豪苏东坡之间一段高山流水般的知音佳话。
徐州云龙山(三)   苏东坡曾在徐州做过一段时间的知府,在此期间他经常拜访方鹤庭园的张山人。两人互为知己,相处十分投合,在此之间,他们经常在园子中把酒言欢,饮酒作乐。此时的苏东坡仕途不顺,屡遭坎坷,心情沉闷的他看到在层峦叠嶂中翩翩起舞,展翅长歌的两只白鹤,颇有感触,便挥笔洒墨,写下了洋洋洒洒的《放鹤亭记》。他以一句“子之隐居之乐乎?虽南面之君,未可与易也。”充分表达了他对张山人闲适自在无拘无束的生活方式的无限向往和羡慕。
徐州云龙山(三)   此后这座放鹤亭园,因为苏东坡这篇著名的散文和他亲笔题字的匾额而名声大噪,被世人称颂千年。无数的文人墨客前来拜访,相传乾隆皇帝曾六下江南,四次都曾来到徐州的放鹤庭院,饮酒作诗,以示风雅,由此,不难得知放鹤庭院当当时是一座闻名天下的名园。
徐州云龙山(三)   历经千年的风雨,如今的放鹤庭院早已物是人非。人们来到此处游玩,不仅仅是为了观赏天地秀色,更是为了追慕当年张山人逍遥自在的隐居生活。坐在放鹤亭中,触摸被风雨侵蚀的墙壁石柱,细品一杯氤氲的清茶,仿佛走进了曾经闲云野鹤般逍遥自在的生活中。若是偶遇落日,夕阳西下,残阳如血,望着远处的天边,不禁生出遐想,会有两只白鹤自云中归来吗?  
徐州云龙山(三)招鹤亭 匾额“招鹤亭”为苏轼题

徐州云龙山(三)   苏轼仕宦一生,足迹踏遍大江南北,北至定州、密州,南至惠州、儋州。眉州是苏轼的故乡,杭州是苏轼两次担任地方官的地方,人们亲切地把他称为杭州市长,杭州等同于苏轼的第二故乡。
徐州云龙山(三)   苏轼在徐州当知州的将近两年时间,文学创作还未曾进入高峰期,脍炙人口、妇孺皆知的著名作品不多。他主要是以政绩闻名,而不是以诗词。这段岁月,可能是苏轼在仕途上最为阳光灿烂的日子,也很可能是他人生中,感到最有成就感的一段日子。
徐州云龙山(三)   苏轼主政徐州的那两年,正是徐州历史上的“多事之秋”。在1077年秋,黄河决口,水困徐州。“彭门城下,水二丈八尺”,苏轼挺身而出,喊出了“吾在是,水决不能败城”的决心,积极组织军民筑堤抢险,他本人也亲荷畚锸,布衣草屦,“庐于城上,过家不入”,与民众一道抢救城池。
徐州云龙山(三)   抗洪胜利,百姓无不欢欣鼓舞。苏东坡又提出“筑堤防水,利在百世”的主张,继续带领民众筑堤“七百九十丈”。苏轼仍旧身体力行,“我当畚铲先黥髡,付君万指伐顽石,千锤雷动苍山根”。这些用顽石修筑的长堤,终于和苏轼的名字一样,历千年而不朽。徐州云龙山(三)   苏东坡还在城东要冲处筑一座十丈高楼,取名“黄楼”。按金、木、水、火、土“五行”之说,黄色为土,土当克水,“黄楼”就成了徐州人民抵御洪水的力量和象征。在落成典礼这天,苏轼在楼上摆酒设宴,全城万人空巷前来庆贺。苏轼高兴地作了《九日黄楼作》这首诗。
徐州云龙山(三)   1078年春天,徐州遭遇特大旱灾。苏轼悯民悲苦,决意去石潭为民祈雨。苏轼依当时惯例特撰了一首《徐州祈雨青词》。苏轼亲自点燃香烛,跪拜龙王,并大声朗读亲笔所写的祈雨文章。他祈求“天神”降雨,盼望大麦、小麦能够得到丰收,让徐州百姓摆脱贫困过上小康生活。
徐州云龙山(三)   徐州的冬季大雪过后,往往柴薪奇缺,为徐州居民冬季的烧柴困难,苏轼反复考察、勘探,根据徐州地理环境和掌握的线索,派人四处找石炭,终于在白土镇孤山勘探到了石炭,为此徐州百姓欣喜不已,解决了民众的冬季燃料问题,民众无忧,苏东坡亦高兴的写下《石炭并引》,以记录这一史实。

徐州云龙山(三)   饮鹤泉位于放鹤亭南侧,因北宋以前云龙山叫石佛山,饮鹤泉当时叫石佛井,后人因近放鹤亭故改名。饮鹤泉以其水深和水质甘美而闻名,苏轼也曾作诗赞美此泉。
徐州云龙山(三)   北宋地理名著《太平寰宇记》记载:“有井在石佛山顶,方一丈二尺,深三里,自然液水,虽雨旱无增减。或云饮之可愈疾。时有云气出其中,去地七百余尺。”说这井中之水为洞内岩缝渗漏而来,水质甘美,含有矿物质,“饮之可愈疾”。苏轼诗云:“闻道君家好井水,归轩乞得满瓶回。”石佛井以其井深、水质甘美闻名遐迩。
徐州云龙山(三)   明嘉靖戊申年(1548年)重新疏浚。因井靠近放鹤亭而将其更名为“饮鹤泉”。明熹宗天启三年(1623年),徐州户部分司主事张璇疏浚后立碑于井南。石碑上冠“古迹”二字。中间书有“饮鹤泉”三个尺幅大字。上款为“天启癸亥仲冬吉旦”,下款署“古部张璇重浚”,碑文为张璇手书。
徐州云龙山(三)   1998年春天,徐州汇福集团出资淘井,终于解开了饮鹤泉形成之谜:它并不是炸成的,也不全是凿成的。实地勘测的结果是:井沿至井深3米处,这一段井壁全是用石头由人工砌成的;3米后至8米处,这一段井壁的东北侧也是用石块人工砌成,只有西南侧是凿成的,其余井壁未砌未凿,为天然石壁;8米深以下,则是直径约两米、不规则的圆柱形天然石洞,只有个别突出的地方有凿痕。井壁凹凸不齐。井底,是一块天然巨石,直径在两米左右。从此看出,饮鹤泉是古代徐州人,利用山顶上的一个天然石洞,稍加改造而成的一口井。只有几处井壁是人工凿成,井口用石块砌成。徐州云龙山(三)

徐州云龙山(三)御碑亭山顶西南角
徐州云龙山(三)

徐州云龙山(三)   当年乾隆皇帝六下江南,其中四临徐州,在云龙山上留下《游云龙山作》《云龙山咏古》《题放鹤亭》《放鹤亭歌》《大士岩》诗、联、文等刻石,并御书《放鹤亭记》,后人为纪念圣迹,建亭以资铭记。
徐州云龙山(三)御碑亭中碑刻《放鹤亭记》为清乾隆所书,镌刻于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夏四月。
徐州云龙山(三)

徐州云龙山(三)亭内石碑
徐州云龙山(三)

徐州云龙山(三)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