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桐乡崇福横街(二)

(2022-10-19 09:51:09)
标签:

桐乡崇福

横街

戴麟经故居

徐自华故居

金刚殿

分类: 浙江风景

   崇福历史街区横街,街市长约345米,宽约3米。东街口就在运河边,整条街市商家鳞次栉比,传统招牌字号斑驳陆离,至今仍保持着比较完整的清代街市风貌。横街不仅商业繁荣,更是崇邑望族集聚、名士乡贤生息之地,历来名人辈出,代有俊才。桐乡崇福横街(二)庙弄南端东侧是戴家楼(戴麟经故居)桐乡崇福横街(二)   老底子的横街,像一条百脚,街是本身,弄堂是脚,横竖之间,大户林立,文采风流,照映千古。但横街不止于此,敦厚堂戴家的戴麟经(19061968),就是近代横街上的一抹异彩。桐乡崇福横街(二)   横街戴氏祖宅敦厚堂是一代足坛名将戴麟经的故居。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上海的绿茵场上,戴麟经是风云一时的球星。新中国成立后,他曾任中国国家足球队的第三任()教练,为中国足球事业的发展作出过重要贡献。   桐乡崇福横街(二)   戴家楼坐北朝南,前后两院自成院落。前院五开间,被四道纵向山墙分隔为三个单元。中间正厅为三楼三底,正厅两旁各有一间副楼,正厅和副楼的前后各有厢楼,形成墙外有墙,楼外有楼。楼层为走马楼,前后左右互相环通,初来乍到者感觉如入迷宫,其中西侧副楼为三层楼结构。桐乡崇福横街(二)   前院墙门外有门厅楼和宽阔的廊屋,沿河石帮岸上设有美人靠可供行人休憩。后院有三楼三底两厢楼及杂屋数间,两院共计房屋有四十七间,建筑面积约一千五百平方米,其营造规模、营建格式、采用材料堪称中西合璧,其结构之繁复为当时镇上所仅有。据戴氏后裔回忆,家中曾挂有一匾,民国大总统徐世昌题词,来龙去脉就讲不清了。桐乡崇福横街(二)   戴麟经的父亲戴鹿岑先生和荣氏家族关系,是无锡振新纱厂的经理。戴麟经从小到上海读书,南洋公学小学读到中学,后又考入交通大学工商管理系,再转入暨南大学,获得经济学硕士学位。戴麟经大学毕业后一边在父亲任职的振新纱厂担任驻沪办事处主任,一边驰骋于足球场。1930年代表上海队参加第四届民国全运会获得冠军,同年入选国家队参加远东运动会,又获冠军。1931年参与组建东华队。桐乡崇福横街(二)   1941年在上海逸园球场发生的一次球场风波,当时东华队的队长戴麟经先生因对外国裁判的判罚不满,提出抗议被判离场,引发国人的愤怒,戴麟经也成为这起风波的中心人物。桐乡崇福横街(二)   解放后,戴家楼先为中共崇德县委驻地,后为崇福人民公社医院、桐乡化肥厂职工宿舍。戴家楼前院年久失修,已成危楼。后院由戴麟经叔父戴鹤岑的孙辈翻建后居住。

桐乡崇福横街(二)庙弄往西,经过一排老旧平房。
桐乡崇福横街(二)

桐乡崇福横街(二)   早在明清时期,横街就是商业闹市。此外,横街也是当年崇福很多名门望族的聚居地。清初浙派诗人吴之振曾在这里吟过诗,清末著名画家吴滔也曾在这里挥毫泼墨,秋瑾挚友、南社诗人徐自华住过的老屋依旧。
桐乡崇福横街(二)

桐乡崇福横街(二)老旧平房后面是徐自华故居桐乡崇福横街(二)   徐自华故居位于崇福镇庙弄西侧、崇德路(原县前河)以南、宫前路(原宫前河)以北地段,前门现为宫前街100号,后门现为庙弄19号。

桐乡崇福横街(二)去的时候正在维修

桐乡崇福横街(二)徐自华故居后门

桐乡崇福横街(二)   徐自华(18731935)字寄尘,号忏慧,浙江桐乡人。出身名门望族,是南社女诗人、秋瑾女侠的挚友,其一生由封建社会的大家闺秀转变为革命志士的挚友,从哀怨命运多舛的旧式妇女成长为投身革命的文艺战士。   

桐乡崇福横街(二)从后门进去 

桐乡崇福横街(二)后门正面

桐乡崇福横街(二)门楼上有“克昌厥后”四个字,意思是做善事来庇荫子孙,使得子孙都兴旺起来。

桐乡崇福横街(二)   故居原为多进式厅堂建筑。自南而北依次为门厅楼、前墙门、石天井、正厅、过道、前楼厅、石天井、后楼厅、后墙门。门厅楼为上下两层,高约十米,面阔三间,进深约七米,前临原宫前河,建有八字形河埠,门楼为骑楼建筑形式,楼下沿河约有一米多宽行人过道。
桐乡崇福横街(二)   正厅为一字形平厅,高约十米,三开间,前置轩廊,落地长窗,轩廊东端有洞门可通东邻待雪楼,厅中四个粗壮立柱分别称松柏桐椿。前楼厅面阔三间,有左右厢楼。后楼厅五开间,两侧也有厢楼。
桐乡崇福横街(二)   抗日战争时期,徐自华的侄儿徐益桐(安生)曾在正厅开办私塾。解放后,正厅曾被充作某机械厂工场,几台冲床,日夜轰鸣,厅堂转眼成了危房,一九六〇年左右被房管部门拆除,改建为四间平屋。前后楼厅及门厅楼现保存尚完整。
桐乡崇福横街(二)

桐乡崇福横街(二)   崇德(崇福镇)古城文化遗存丰富,是研究京杭运河早期历史的重要节点城镇。县城依运河而建,它的发展和运河的发展密切相关,反映了运河对周边城镇政治、经济、文化的深刻影响;以横街为中心的街市,早在明清时期已是商业闹市,较好的保存了明清格局与民国时期大量的老字号及商店招牌、商业广告等历史信息,直接见证着运河沿岸商业的繁荣。古城整体格局完整,文物古迹丰富,具有重要文化遗产价值。
桐乡崇福横街(二)

桐乡崇福横街(二)   2019年,崇福镇横街徐自华故居左侧,伯鸿城市书房开放,现代互联网技术与古色古香的历史文化底蕴在这个书房中交融,9000多册图书,多间自习书房,成为小镇居民网红打卡点,也成了崇文好学的缩影和传承。

桐乡崇福横街(二)   崇福镇,古称语溪,又名御儿、语儿,是一座有着6000多年文明史和1100多年建镇史的江南古镇。其因梁天监二年(公元503)建有崇福禅寺而得名。公元938年置崇德县,1958年崇德、桐乡二县合并,崇德县改称崇福镇。
桐乡崇福横街(二)   为“崇福寺”取名的皇帝便是宋真宗赵恒。《崇福镇志》:崇福寺俗称西寺,在县西闹市(今崇德路52号)。建于梁天监二年(503),初名常乐寺(《嘉兴府志》作崇乐寺)。宋大中祥符间(10081016)改为悟空院,天禧二年(1018)赐予寺额“崇福禅寺”。
桐乡崇福横街(二)   吴越争战之后,当是南朝时的梁武帝萧衍。称帝之后,虽然事务繁忙,日理万机,仍然手不释卷,曾亲自撰写过许多书。萧衍笃信佛教,晚年尤甚。他听政之余常常亲临寺院讲经,听者万余人。
桐乡崇福横街(二)金刚殿介绍

桐乡崇福横街(二)   梁武帝萧衍接帝位的第二年,也就是梁天监二年(503)就下令在各地修建寺院,其中也包括在语儿建的常乐寺。讲崇福镇因寺而兴,绝不为过。当时的语儿还仅仅是一个草市,直到建常乐寺后,隋朝又开掘大运河,穿语儿境,沿河两岸人口才慢慢地聚集起来,这里渐成常乐佛地。入唐后又有僧人在镇东建修澄院(后改广法寺,俗称东寺;常乐寺后来也改称崇福寺,俗称西寺)。再后来还建有南寺、北寺。从南朝梁时始建常乐寺到清末,历代建有五十多座寺庙。可见这个小镇佛缘之盛了。
桐乡崇福横街(二)   唐乾符中(874~879),寺僧无着禅师主持,在寺前建造两座经幢,一名语儿乡,一名语儿市,后俗称西寺双塔。“文革”中两塔被拆除。其藏砖刻、金银铜器、玉石佛像、经卷、象牙玛瑙、珍珠、钱币等文物,现均收藏于浙江省博物馆。

桐乡崇福横街(二)金刚殿屋脊上的龙吻桐乡崇福横街(二)
  
桐乡崇福横街(二)金刚殿屋脊上有“风调雨顺”四个字
桐乡崇福横街(二)

桐乡崇福横街(二)金刚殿石柱上有文字等雕刻 
桐乡崇福横街(二)

桐乡崇福横街(二)大殿内   
桐乡崇福横街(二)   明正德《崇德县志》载:“延佑七年(1320),僧本烈筹建钟楼于寺东南隅,募铸铜钟,计重万斤,声闻十里。”顺治十八年(1661)镇浙章昂帮,取钟置杭州灵隐寺。
明永乐时还修建金刚殿,“上万寿岁旦,俱习仪于此”。清朝又屡加修建,民国七年(1918)又大修。
桐乡崇福横街(二)   据说,那寺院在清咸丰十一年(1861)时被毁,而独金刚殿没有被毁掉,多亏了它当时也称天王殿,与太平天国首领洪秀全称天王同,所以得以幸存。
桐乡崇福横街(二)   崇福寺原有画作绘制精美、刻画细腻、工笔重彩、风格富丽水陆道场画,时间跨度从最早的明嘉靖十年(1531)到民国35年(1946),前后延续了四百余年,在全国藏有水陆道场画的寺院中实属罕见,这些画作反映的民间绘画的高超技艺,在中国绘画史上也占有重要地位。
桐乡崇福横街(二)

桐乡崇福横街(二)

桐乡崇福横街(二)   明代布政使劳永嘉的故居。劳永嘉是明万历进士,官至山东布政使,相当于现在的省财政厅、民政厅两厅的厅长,故后人称此宅为劳布政使府第。 桐乡崇福横街(二)   这老街上,最古老的名门望族莫过于劳氏家族了,从明代一直延续到了清代,兴盛数百年,这可是不多见的。而劳家最初是在崇福的民利村发达起来的,相传,劳家祖先原是一位做小手艺的生意人,到民利村安家落户。
桐乡崇福横街(二)   为劳氏家族兴盛立下头功的,当然是那位在明朝万历二十九考上进士,官运亨通,官做到山东布政使,成为赫赫有名的“劳布政司”的劳永嘉了喽。劳布政使府第位于西寺弄南口东侧,而这地方原来是余家的。
桐乡崇福横街(二)
     此宅的前主人余田也是个名人。余田,字舜耕,号龙津,嘉靖二十九年(1550)进士,授礼部主事,官不大,但专管全国的高考工作,官不大,但地位显赫,他厘弊明法,颇有政绩,后升任四川参议,大致是个正局级干部。安邱里(今大麻、上市交界处)余氏也是崇德右族。

桐乡崇福横街(二)
         传说,崇福有七十二条半弄 ,而西横街作为重要的组成部分。这个盛了一汪风月的地方,留下了崇邑望族、名士乡贤的足迹。虽时过客罢了,依然风月无边。桐乡崇福横街(二)

桐乡崇福横街(二)   立总管弄,相传与乾隆辛丑年(1781)京兆榜榜眼陈万青兄弟有关。陈万青幼时家贫如洗,兄弟俩发奋读书双双成才。陈万青中乾隆辛丑科一甲二名进士(榜眼),陈万全中乾隆甲辰科(1784)二甲一名进士(传胪)。
桐乡崇福横街(二)   相传陈氏兄弟幼时寄住南门会馆,每日去崇福寺三香吟馆读书,必经过总管弄。陈万青是文曲星下凡,每次经过总管弄,总管菩萨总要起立致敬。一次被弟所见,说了声“总管菩萨立起来了”。这一说,总管菩萨再也坐不下来了,立总管弄就这样叫出了名。

桐乡崇福横街(二)   木心说有骨的江南,诚哉斯言。要看有骨的崇福,当去横街。由西向东,古宅林立,商铺熙攘,尽头就是汤汤大运河。南北两边,遥望崇德学宫、寺庙和昔日县衙等。交错的建筑中,走出过明末清初思想家吕留良、晚清画家吴滔、近代诗人徐自华等著名人物。随手一指,生活其间的居民,便能将一段佳话娓娓道来。
桐乡崇福横街(二)  这条老街就像穿越而来,横亘在崇福的眼眉间,如一位饱经风霜的老人,温润地守望着汩汩不息的大运河,街口的皂角树已经有百余年的历史,像老人手边的拐棍,无言诉说着岁月的沧桑。
桐乡崇福横街(二)   老街三百米,烟云九百年。今天的横街,低眉含首,沉静典雅,蕴蓄着久远的风流与风雅,也保留着浓浓的市井味道。北宋南迁、明清鼎革、辛亥革命……这一段段的历史,涵纳在这条千尺横街的每一丝气息中,无声却峻凛,宋韵遗存,千年风骨,即在当下。
桐乡崇福横街(二)

桐乡崇福横街(二) 
桐乡崇福横街(二)横街与县街的交叉口 
桐乡崇福横街(二)

桐乡崇福横街(二)沿着横街继续往东走 
桐乡崇福横街(二)

桐乡崇福横街(二)到了横街的东头
桐乡崇福横街(二)

桐乡崇福横街(二)   100多年前的某一天,在横街的东端浒弄口,也就是靠近大运河那头,一位硝皮师傅用煮熟的皂荚籽水硝皮脱脂后,将用剩的皂荚籽倒在了弄口垃圾堆上。不想这煮熟的皂荚籽里面竟有一粒“漏网之鱼”,氤氲着大运河的灵气,这颗“福大命大”的皂荚籽生根发芽,慢慢长成了一棵郁郁葱葱的大树。百年来,这棵皂荚树守护着横街。

桐乡崇福横街(二)
   京杭大运河申遗的时候,中国著名古城保护专家阮仪三曾来过这里,并说过一句话,横街是当今京杭大运河沿线保存风貌最完整的一条古街。
桐乡崇福横街(二)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