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诸暨三贤纪念馆(四)

(2022-03-17 08:14:56)
标签:

诸暨三贤纪念馆

杨维桢

陈稼轩

三史正统论

晚霞满松江

分类: 浙江风景

   元末至清初三百年间,诸暨这块古越大地,孕育了王冕、杨维桢、陈洪绶三位名士,诸暨人尊称他们为“三贤”,他们是诸暨的骄傲。“三贤”都是诸暨枫桥人,三人的艺术成就,对后世的文学艺术产生过深远影响。诸暨三贤纪念馆(四)   “枫桥三贤”以其精湛的艺术造诣而在中国书法史、中国绘画史乃至整个中国文化史中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王冕首创花乳石刻印与“胭脂没骨梅”的画法;杨维桢首创“铁崖体”诗风与“西湖竹枝词”的民歌体;陈洪绶自创对比夸张的人物画风格,成了“海派人物画的开山大师”。

诸暨三贤纪念馆(四)杨维桢的家世

诸暨三贤纪念馆(四)   杨维桢(1296年-1370年),字廉夫,号铁崖、铁笛道人,又号铁心道人、铁冠道人、铁龙道人、梅花道人等,晚年自号老铁、抱遗老人、东维子。绍兴路诸暨州枫桥全堂(今浙江省诸暨市枫桥镇全堂村)人。元末明初诗人、文学家、书画家。

诸暨三贤纪念馆(四)乱世奇才杨维桢,前言。

诸暨三贤纪念馆(四)杨维桢故里诸暨枫桥全堂村

诸暨三贤纪念馆(四)   杨氏一族原居枫桥(今属绍兴诸暨),杨维桢曾祖杨文修,字中理,乃宋代名医,人称杨佛子,著有《医衍》、《地理拨沙图》。后杨氏卜居全堂,全堂东南有桐冈山,西南有鲚鲤尖,村中有池名泉塘,村以池名,谐音全堂,池旁卧有铁崖山,“因岩石呈铁色而得名”,今人俗称小山头。
诸暨三贤纪念馆(四)   杨维桢自幼聪颖,父亲杨宏对他寄予了莫大的期望。杨维桢刚满八岁,杨宏就让他进入了同邑(同一个县)宿儒(素有声望的博学之士)陈稼轩门下求学。地点在石敢山下、孝泉溪畔,学生们称呼家塾的老师为“泉溪先生”。诸暨三贤纪念馆(四)少年杨维桢像

诸暨三贤纪念馆(四)杨维桢故居枫桥全堂照片

诸暨三贤纪念馆(四)   杨维桢父亲杨宏对孩子的严课严苛,对老师的精挑。在对待四个儿子的读书上,杨宏是很将它当作一件大事来抓的,而绝不是简单地送孩子上学就万事大吉。他是因材施策,谁适合读哪门课,就让他去拜师读那门课,读得不对胃口就赶紧转学换课程,实在不是读书的料就让他去学手艺。杨维桢后来能考中进士,父亲杨宏功不可没,因为他为杨维桢选对了启蒙老师。诸暨三贤纪念馆(四)   陈稼轩(生卒不详),名敢,字稼轩,号东泉。元代诸暨硕儒,人称“泉溪先生”,全堂杨维桢、直埠郭日孜等名流皆出其门。杨维桢撰文称:“自八岁从先生之学,谈天人性命,辨五经群子史之道义,金石古昔著作文章。”《瓢乐子传》载:“郭日孜……自号瓢乐子,与铁崖杨先生同事泉溪陈先生。”   

诸暨三贤纪念馆(四)
杨维桢在藏书楼上苦读五年不下楼,五年之后,杨维桢已经是满腹经纶了。诸暨三贤纪念馆(四)   因其父杨宏在铁岩山麓筑楼,红楼植梅百株,楼上藏书万卷,并将梯子撤去,令其与从兄杨维翰(12941351,字子固,号方塘,元末画家)专心攻读,每天用辘皿传食,苦读五年, 时人称其为“杨铁崖”,因擅吹铁笛,自号铁笛道人。

诸暨三贤纪念馆(四)诸暨县志及有关杨维桢的书籍
   
诸暨三贤纪念馆(四)   诸暨三贤纪念馆(四)   泉溪先生去世后,杨维桢因身在外地,无法前来吊唁,特撰《祭先师泉溪处士稼轩先生文》,盛赞泉溪先生是世上人格最完美之人,说他的思想似孔子,雄辩似孟子,气概正大刚强,作文有韩愈、欧阳修之风。甚至,杨维桢还将泉溪先生比作三国的诸葛亮、东晋的陶渊明、唐代的杜甫、宋代的辛弃疾和陈亮。 
诸暨三贤纪念馆(四)   祭先师泉溪陈处士稼轩先生文:陈处士为宋太师文惠公尧佐后裔,尧佐长子舜臣知越州,卒于官,葬暨阳之东安乡小泉。舜臣子天麟庐墓于此,遂为泉溪始祖。稼轩先生为其后人。呜呼!先生有元之处士,平生之幸人也。周祖孔宗,辟斥佛老,先生之学也;孔谟孟辨兼韩并欧,先生之文也;至大至刚,三军失其勇,王公失其势,又先生之气也。尝语先生之人品,在三国则诸葛孔明;在晋则陶靖节;在唐则杜子美;在宋为辛幼安、陈同父之辈耳。以文章如是,又加之以道学,可以称世之全人也。维桢自八岁从先生之学,谈天人性命,辨五经群子史之道义,金石古昔著作文章,有传于世也。诸门弟子布在庙廊,河汾之教,将大效于名儒,则先生不显犹显也。坐不得一命以食周粟,死不得一谥以遗世教,知先生者曰处士、曰幸人,又何加捐于先生也。生在远方,病不得问,死不得闻,葬不得送,负罪不一也已矣。九泉如生,尚犹以想之。呜呼,尚飨。

诸暨三贤纪念馆(四)

诸暨三贤纪念馆(四)杨氏宗祠、铁崖山照片。

诸暨三贤纪念馆(四)   泰定四年(1327)杨维桢中进士,任天台县尹,因依法惩治作恶县吏,遭奸吏报复被黜。继任职钱清盐场司令,因请求减轻盐税不允,决意投印去官,方获准减额三千,但以忤上故,十年不获升迁。
诸暨三贤纪念馆(四)   元修辽、金、宋三史,他作“正统辩”千言,总纂官欧阳玄赞叹:“百年后,公论定于此矣”。后调任江西儒学提举,因交通受阻,未成行。值兵乱,浪迹浙西。
诸暨三贤纪念馆(四)   辽宁省博物馆收藏的杨维桢所书《周上卿墓志铭册》,为流传至今的唯一杨氏小楷书法之作,从著录情况看,杨氏楷书之作历来罕见,因此这件墨迹就显得弥足珍贵。

诸暨三贤纪念馆(四)   《周上卿墓志铭册》,纸本,纵25.9厘米,横86.2厘米。这是至正十九年(1359)杨维桢应友人周上卿之请所撰写的墓志铭文。所撰行文简洁生动富于性情,充分显示了杨氏出色的文学才华。文字小楷书为摹勒上石之底本,但见用笔稳健劲险,结体端严精准。值得称道的是,通篇因笔致挺健多用挑笔,而愈显气息连贯满幅生机。
诸暨三贤纪念馆(四)

诸暨三贤纪念馆(四)   杨维桢《城南唱和诗卷》,行草书。论元代书法形态的奇崛古朴,杨维桢当数第一。这与他倔强的个性、深厚的学养又联系在一起所以,非常人所及。

诸暨三贤纪念馆(四)   杨维桢《五湖游》:鸱夷湖上水仙舟,舟中仙人十二楼。桃花春水连天浮,七十二黛吹落天外如青沤。道人谪世三千秋,手把一枝青玉虬。东扶海日红桑椹,海风约在吴王洲。吴王洲前校水战,水犀十万如浮鸥。水声一夜入台沼,麋鹿已无台上游。歌吴歌,舞吴钩,招鸱夷兮狎阳侯。楼船不须到蓬丘,西施郑旦坐两头。道人卧舟吹铁笛,仰看青天天倒流。商老人,橘几奕?东方生,桃几偷?精卫塞海成瓯窭,海荡邙山漂髑髅。胡为不饮成春愁。

诸暨三贤纪念馆(四)   杨维桢在诗、文、戏曲方面均有建树,历来对他评价很高。杨维桢为元代诗坛领袖,因“诗名擅一时,号铁崖体”,在元文坛独领风骚40余年。他的乐府诗有很多咏史、拟古之作。创造手法上有浪漫主义的特点,好驰骋异想,运用奇辞,受李贺影响很深。
诸暨三贤纪念馆(四)   杨维桢的书法亦如他的诗一样,讲究抒情,尤其是草书作品,显示出放浪形骸的个性和抒情意味,杨维的传世墨迹约十余件,且都是五十岁后所书,故无法探求到他早年时学书的来龙去脉,但从其楷、行草诸体具备的遗作中来看,可其功力深厚,其书由诏追溯汉魏两晋,融合了汉隶、章草的古拙笔意,又汲取了二王行草的风韵和欧字劲峭的方笔,再结合自己强烈的艺术个性,最后形成了他奇崛峭拔,狷狂不羁的独特风格,与赵孟頫平和、资媚、秀美、曲雅的风格形成鲜明的对比,因其书不合常规,超逸放轶,刘璋在《书画史》中评曰:“廉夫行草书虽未合格,然自清劲可喜。”吴宽《匏翁家藏书》则称其书如“大将班师,三军奏凯,破斧缺笺,倒载而归。”他晚年的行草书,恣肆古奥,狂放雄强,显示出奇诡的想象力和磅礴的气概。
诸暨三贤纪念馆(四)   杨维桢书法能将章草、隶书、行书的笔意熔于一炉,并加以发挥。他的字,粗看东倒西歪、杂乱无章,实际骨力雄健、汪洋恣肆。如果说把赵孟頫比作优美的代表,那他则是壮美的典范。书法的抒情性在他这里得到充分的张扬。他反对摹拟,主张不工而工。他认为“摹拟愈逼,而去古愈远”,主张诗品、画品、书品与人品作统一观,认为书品无异于人品。于此,我们也找到了他怪异书风的精神来源。

诸暨三贤纪念馆(四)   杨维桢《席上作》:江南处处烽烟起,海上年年御酒来。如此烽烟如此酒,老夫怀抱几时开。

诸暨三贤纪念馆(四)   《题邹复雷春消息》:鹤东炼师有两复,神仙中人殊不俗。小复解画华光梅,大复解画文同竹。文同龙去擘破壁,华光留得春消息。大树仙人梦正甘,翠禽叫梦东方白。

诸暨三贤纪念馆(四)   杨维桢为人宽厚,与人交,无疑贰。对出身贫贱而有才德的人,礼之如师傅;对无才德的人,则即使是王公也白眼相对。平素乐道人善,尤不记人小过。特别是对学有长进的青年人,即使有一文之美,一诗之工,必为批点,粘于屋壁,以示来客。远近的人都称道杨维桢是一个忠厚长者。杨维桢性格狷直,行为放达,导致仕途挫折,但不以此为意。

诸暨三贤纪念馆(四)   1328年至1330年杨维桢任职的天台县,有豪强俗吏名为“八雕”者,“凭陵气势,执官中短长,先以饵钩其欲,然后扼吭,使不得吐一语”。初次为官的杨维祯血气方刚,一到天台便查实“八雕”罪行,依法严惩,大快人心。但惩治少数得罪一帮,杨维祯任职仅两年多即被免官。

诸暨三贤纪念馆(四)   四年后,杨维祯改任钱清盐场司令。食盐是生活必需品,杨维祯管理盐务时期,亲眼目睹盐民百姓生活艰难,故请求减轻盐税,但是上级不准。他决心以陶渊明为楷模,为百姓呼吁呐喊,甚至不惜提出挂印辞官。

诸暨三贤纪念馆(四)   在他据理力争下,上级才勉强批准减额三千。因为触怒上级官僚,尽管他做事勤勉为官清廉,却仍是不获升迁,后丁忧还乡,十年不得补官。
诸暨三贤纪念馆(四)

诸暨三贤纪念馆(四)      1334年元朝征诏填写儒臣,修辽、金、宋三史,发生了有关正统论的辩论,杨维桢主动参与,写了《三史正统论》。因政治观点与朝廷截然不同,不被采纳。

诸暨三贤纪念馆(四)杨维桢主要任职情况

诸暨三贤纪念馆(四)放荡形骸,驰骋文坛。

诸暨三贤纪念馆(四)      杨维桢个性倔强,不逐时流。住在松江时候(今属上海市),筑园圃蓬台。门上写着榜文:“客至不下楼,恕老懒;见客不答礼,恕老病;客问事不对,恕老默;发言无所避,恕老迂;饮酒不辍车,恕老狂。”
诸暨三贤纪念馆(四)   在松江时与张堰杨谦、廊下陆居仁、吕巷吕良佐等交往甚深,吟咏唱和,诗赋相乐。吕良佐倡设“应奎文会”,他为主评,与天下文人墨客切磋诗文,一时天下学士慕名前来赴会者,不可胜计。他又周游山水,头戴华阳巾,身披羽衣,坐于船上吹笛,或呼侍儿唱歌,酒酣以后,婆娑起舞,以为神仙中人。

诸暨三贤纪念馆(四)   人们经常看见杨维桢清晨披着鹤氅,戴着铁冠,坐在他的小蓬台上,客人来了,他既不请上楼,自己也不下来。好事者与他遥相高谈,有人拿出桃核杯请他喝酒,喝得高兴了,他就取出铁笛,为人生长短弄,旁若无人。

诸暨三贤纪念馆(四)   杨维祯的诗,最富特色的是他的古乐府诗,既婉丽动人,又雄迈自然,史称“铁崖体”,极为历代文人所推崇。有称其为“一代诗宗”、“标新领异”的,也有誉其“以横绝一世之才,乘其弊而力矫之”的,当代学者杨镰更称其为“元末江南诗坛泰斗”。有《东维子文集》、《铁崖先生古乐府》行世。

诸暨三贤纪念馆(四)   元至正八年始,由江苏苏州昆山顾德辉发起主持的“玉山雅集”,精神领袖便是杨维桢,一直到元末,大小雅集50余次,上百名士参与,集诗文3300余篇,真乃千古流芳;元至正十年,由浙江桐乡濮院濮凤后人濮允中发起,杨维桢担任主评裁,举办“聚桂文会”,500多个东南名士会聚而来,杨维桢撰写了《聚桂文集序》,成为元末中国具有广泛影响力的文学盛会。
诸暨三贤纪念馆(四)

诸暨三贤纪念馆(四)杨维祯广交名士

诸暨三贤纪念馆(四)杨维祯的铁门弟子众多
诸暨三贤纪念馆(四)

诸暨三贤纪念馆(四)   杨维桢《海乡竹枝词》:潮来潮退白洋沙,白洋女儿把锄耙。苦海熬干是何日?免得侬来爬雪沙。门前海坍到竹篱,阶前腥臊蟛子肥。亚仔三岁未识父,郎在海东何日归?海头风吹杨白花,海头女儿杨白歌。杨花满头作盐舞,不与斤两添铜铊。颜面似墨双脚赤,当官脱袍受黄荆。生女宁当嫁盘瓠,誓莫近嫁宋家亭。

诸暨三贤纪念馆(四)
   杨维桢对出身贫贱而有才德的人,礼之如师父;对无才德的人,则即使是王公也白眼相对。势力极大的张士诚占据吴中之后,江南名士竞相投靠,只有杨维桢请都不去。
诸暨三贤纪念馆(四)   杨维桢一次去苏州,让张士诚知道了,拿出御酒专门款待杨维桢,酒喝一半,杨维桢赋诗一首:“山中岁岁烽烟起,海上年年御酒来。如此烽烟如此酒,老夫怀抱几时开。”张士诚知道强扭的瓜不甜,最后放他走人。
诸暨三贤纪念馆(四)   对于张士诚的邀请,杨维桢拒绝之后以元朝的立场对张士诚进行了一番分析和劝谏。张士诚没能听从,后来果然被朱元璋击败了,没有得到善终。

诸暨三贤纪念馆(四)

诸暨三贤纪念馆(四)松江府志、杨维桢的《真静阉募缘疏》草书。

诸暨三贤纪念馆(四)   杨维桢一生仕途不顺,却济世之心不泯。于是,心中无法释放的块垒,一吐为诗文、为书法、酒酣以往,笔墨横飞。他那种点画狼藉,字形斜歪,矫杰横发的写法,透露出的是一种勃郁沉痛的不平之气,而这也正是人们所说的“乱世气”在杨维桢书法中的反映。
诸暨三贤纪念馆(四)   从满怀理想的能吏到耽好声色的风流浪子,杨维桢后半生的生活转向,将他从理想的生活故道中抛掷了出来,他的内心陷入极度的矛盾痛苦之中。这种曲折而独特的生活际遇,又有意无意折射于他的书法当中,清伍元华说的好:常人“但知其因不平而寓意于诗,不知其寄情于字”。
诸暨三贤纪念馆(四)   纵观杨维桢作品,很多字的处理已经不按照常规的处理方式进行,而更像一种笔墨游戏,充满了夸张和变形,充满了对古典法度的破坏与重构,在这里杨维桢已经无暇对点画、结体、章法进行细致的推敲,书法、文字已经成为杨维桢感情宣泄的一种工具。

诸暨三贤纪念馆(四)杨维桢像 

诸暨三贤纪念馆(四)   晚寓松江。《锦衣香》:馆娃宫,荆榛蔽。响屧(xiè)廊,莓苔翳。可惜剩水残山,断崖高寺,百花深处一僧归。空遗旧迹,走狗斗鸡。想当年僭祭,望郊台凄凉云树,香水鸳鸯去。酒城倾坠,茫茫练渎,无边秋水。

诸暨三贤纪念馆(四)《杨铁崖先生古乐谱》

诸暨三贤纪念馆(四)   杨维桢反对摹拟,主张不工而工。他认为“摹拟愈逼,而去古愈远”,主张诗品、画品、书品与人品作统一观,认为书品无异于人品。于此,我们也找到了他怪异书风的精神来源。
诸暨三贤纪念馆(四)   杨维桢传世的书法作品大都是他晚年之作,而最能显现杨维桢个性也是其最具代表性的书法应该是他的行草书了。 
诸暨三贤纪念馆(四)

诸暨三贤纪念馆(四)梦游海棠城记

诸暨三贤纪念馆(四)   他的字,粗看东倒西歪、杂乱无章,实际骨力雄健、汪洋恣肆。杨维桢善行草书,笔法清劲遒爽,体势矫捷横发,富于个性,自成一种特殊面貌。有“大将班师,三军奏凯,破斧缺斤,例载而归”之势。如果说把赵孟频比作优美的代表,那他则是壮美的典范。

诸暨三贤纪念馆(四)   元末,杨维桢被委任为奉训大夫江西儒学提举,时遇反元兵变避富春山。此后他还受命钱塘关令,因触犯朝相徙居松江。去世前一年,明太祖朱元璋诏纂修礼乐书,杨维桢遂留京四月,待叙列略定即归,归后不久便下世。

诸暨三贤纪念馆(四)杨维桢的艺术成就
诸暨三贤纪念馆(四)

诸暨三贤纪念馆(四)杨维桢年谱

诸暨三贤纪念馆(四)杨维桢生平  
诸暨三贤纪念馆(四)

诸暨三贤纪念馆(四)苦度不下楼 

诸暨三贤纪念馆(四)天台惩恶吏  

诸暨三贤纪念馆(四)诗坛称盟主 

诸暨三贤纪念馆(四)晚霞满松江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