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宁波秦氏支祠(一)

(2021-04-15 11:56:41)
标签:

秦氏支祠

戏台

朱金木雕

秦际瀚

秦君安

分类: 浙江风景

   秦氏支祠又称秦家祠堂,位于海曙区湖西马衙街,建于19231925年。系秦氏族人为祀祭祖先而建,由旧时宁波钱业巨子秦际瀚出资。祠堂以南北为纵轴线,由照壁、前厅、戏台,中厅,后楼,左右厢房等组成一个规模宏大的木构建筑群。平面布局呈纵长方形,占地近二千平方米。前有幽静的马衙漕,后靠天一阁藏书楼,环境幽雅。宁波秦氏支祠(一)   这座祠堂是由近代宁波富商秦氏家族出巨资所建,规模宏大,工艺精湛,保存完整,在南方留存的家族宗祠中具有代表性。经查阅全祖望先生的《甬上望族表》,宁波的秦氏家族,先祖明代时迁自慈溪,始居鄞西高桥、西洋港及城内。宁波秦氏支祠(一)  在近代,秦氏家族出了一名钱业巨子秦润卿,他在上海协源钱庄,从学徒一步一步做到了经理,并后来经营了三家钱庄,都名列同业前茅。后来他的一支后裔从慈溪迁到了宁波城内,又出一位代表人物,叫秦君安。他就是秦氏支祠的始祖。秦君安生了四个儿子,第二儿子叫秦际瀚,正是他主持营建了这座秦氏支祠。(网络下载图片)宁波秦氏支祠(一)   秦际瀚的发家,还得与上海染料事件说起,1921年在上海经商的秦际瀚偶然之中结识了一位德国颜料染料商,因德商回国,将货全部驳给了秦际瀚。不久欧洲发生战事,进口染料断货,上海一大批纺织厂商不惜出高价向秦际瀚购买染料,秦际瀚获利十余倍而暴富。秦家自然就发了大财。掘到第一桶金,秦家又相继投资到利润丰厚、风险较小的钱庄和地产业,财富如滚雪球般越滚越大。

宁波秦氏支祠(一)秦氏支祠墙界

宁波秦氏支祠(一)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民族工商业得到了快速发展,1913年到1923年的十年间,上海钱庄业也迎来“黄金时代”,这其中宁波人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在上海滩著名的9家钱业家族集团中,宁波人就占据5席,即:镇海方家、镇海李家、慈溪董家、镇海叶家、鄞县秦家。一项统计显示:1921年上海的69家钱庄中,宁波人所开16家;1933年上海的72家钱庄中,宁波人所开16家。能迈入钱业家族第一集团军行列,和秦家善于经营、积累雄厚以及大批同乡投资钱庄业,同担风险分不开。秦家先后与人合伙或独资开办起八家联号:恒兴、恒隆、恒大、恒赉、恒巽、永聚、同庆和慎源钱庄。在上海,提起“恒”字号钱庄,无人不知。
宁波秦氏支祠(一)   宁波商帮在从事商业活动的同时,又受到传统儒家思想与价值观的影响,所以他们在经商成功后,往往把大量的积蓄携归乡里,用来建造祠堂、庙宇、书院、学塾、桥梁、道路等等,反映了他们处儒、行商两不悖离的民俗民风。秦氏家族也不例外,1923年秦际瀚从上海回到宁波,看到家族宗祠破败不堪,为争一口气,他要造一座足以显示秦家威风的祠堂。他选择了马衙街马眼漕之北与天一阁和陈家祠堂相邻的一块地方进行兴建。

宁波秦氏支祠(一)秦氏支祠大门

宁波秦氏支祠(一)秦氏支祠大门前面有一大照壁(网络下载图片)
宁波秦氏支祠(一)   然而由于秦际瀚这一门派辈分小,又非秦氏嫡派,经秦氏族长太公们讨论,只能用“支祠”之名。秦际瀚憋着一肚子“气”,决心不惜钱财,一定要将“支祠”造成甬上最大最精美的祠堂。
宁波秦氏支祠(一)   照壁非常精致,两层结构,上面有福字,还有蝙蝠图案,顶部两端有鸱吻,以及福禄寿三星人物。
宁波秦氏支祠(一)

宁波秦氏支祠(一)   秦氏支祠工程质量要求极高,由宁波胡荣笙经营的胡荣记营造厂承担施工,建于19231925年,费时两年零七个月,所耗银元20余万由秦君安(秦际瀚的父亲)出资。胡荣记营造厂以质量取胜,当时在浙东一带较为有名,解放前后宁波的很多市政工程大都交由它承包。
宁波秦氏支祠(一)   它的木材是从福建深山运来的,石材则采自著名的梅园石,砖瓦是从鄞江定制的优质砖瓦,选中了甬上名匠胡荣记营造厂承担工程,调集了宁波著名大木、小木、丹青高手精心建造,用地二亩六分,建筑面积1400平方米,占地2000平方米。
宁波秦氏支祠(一)   支祠的结构自马眼漕边起,自南向北依次有照壁、台门、戏台、前厅、后厅及前后二厢楼等。祠堂以南北为纵轴线,由照墙、门厅、戏台、正殿、后殿、左右厢房等组成一个规模宏大的建筑群,山墙饰以高高的马头,带有几分徽派韵味。宁波秦氏支祠(一)   檐柱全为石作,上刻对联,墙与墙,柱与梁之间处理简洁明了,又带有几分西洋风格,整体建筑既保持了中国传统建筑的营造法式,又吸收了西方建筑文化,两者完美结合,体现了民国时期的保守与开放、传统与创新这一新旧思潮的交替。
宁波秦氏支祠(一)   转眼祠堂快要完工了,秦氏族人纷纷认为如此富丽堂皇的建筑建成之后一定要有一篇画龙点睛的文记来相配,最好是能请到国内名流或者实业家的手笔,于是有人推荐南通状元实业家张謇。为此,秦际瀚执后辈之礼特地登门拜访了张謇。和秦家交谊甚好,且多有业务往来的张謇听明来意后乐而受命,撰写了一篇传颂至今的 《秦氏支祠记》。
宁波秦氏支祠(一)

宁波秦氏支祠(一)照壁中间基座上的装饰 
宁波秦氏支祠(一)花卉、瓜果等。
宁波秦氏支祠(一)   几乎与秦氏支祠落成同时,秦氏族人编写的 《鄞县秦氏宗谱》也纂修完毕,可谓双喜临门。其中,张謇的 《秦氏支祠记》被宗谱全文收录。
宁波秦氏支祠(一)  
宁波秦氏支祠(一)从天一阁大门才能进去,才能走近秦氏支祠大门。
宁波秦氏支祠(一)祠堂大门,写有“秦氏支祠”四个大字,沧桑有力。

宁波秦氏支祠(一)大门东侧
宁波秦氏支祠(一)墙下放着两个石雕,可能是祠堂原来的旧物。

宁波秦氏支祠(一)大门左右两侧都有精美砖雕,虽然有些损坏,但能保存如此完整已是非常难得了。
宁波秦氏支祠(一)

宁波秦氏支祠(一)   全部建筑共三进,第一进前厅为重檐硬山顶,七开间,内梁架为穿斗式,外檐斗拱构件装饰华丽,成网格状。明间正对面有八字形照壁,造型别致,工艺高超。
宁波秦氏支祠(一)

宁波秦氏支祠(一)

宁波秦氏支祠(一)门厅西侧的砖雕

宁波秦氏支祠(一)门厅前檐卷棚顶上的朱金木雕
宁波秦氏支祠(一)   宁波朱金木雕是浙江省的传统手工艺。大约有1000余年历史。汉唐以来,随着木结构建筑的发展,出现了彩漆和贴金并用的装饰建筑木雕。公元759年,唐代高僧鉴真和他的弟子,在日本建造了招提寺,就采用了很多朱金木雕装饰,其中的讲经殿、舍利殿等朱金镂雕风格与现存国内的宁波阿育王寺的木雕装饰十分接近。据说是因为鉴真和尚在东渡之前曾在宁波阿育王寺居留考察了相当长时间,阿育王寺的木雕装饰风格受到鉴真的欣赏并带至日本。20055月,宁波朱金木雕入选浙江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宁波秦氏支祠(一)   朱金木雕的人物题材多取自戏曲京剧人物的服饰、姿态、称之谓“京班体”。据传宁波曾出现过众多的朱金木雕的高手,其中有一位徐莜照师傅,大可雕超过1丈,小可造1寸的人物。可见其木雕手艺极为娴熟。朱金木雕的“京班体”构图格局,均采用立视体,将近景、中景和远景处理在同一画面平面上,前景不档后景,充实饱满,井然有序。与传统中国画的“丈山、尺树、寸马、分人”的比例概念相反,人马大于房屋建筑。石头长树代表山,长草代表石,有鸟有云即为天空,有景为陆地,有船为江河,颇有装饰性。诸如“武士无颈、美女无肩,老爷凸肚,武士挺胸”,这些程式化的民间表现手法,使宁波的传统朱金木雕妙趣无穷。
宁波秦氏支祠(一)   朱金木雕所选用的木材并没有严格的要求,选用树种多为本地常见的松、杉、樟、柏等,木材做到不裂、不变形、无虫蛀和腐朽即可使用。但对应不同的用途,也会有不同的选材要求,银杏、黄杨等树木常常由于纹路细腻平直被用于精雕细刻。在雕刻时,由于新木材的含水量较高,故可能影响产品质量,朱金木雕所使用的多为老木。雕刻从业者也多备有存贮场用于存贮木材。在雕刻前,木材将被长时间自然干燥,通常时间长达数月,当下在工厂生产中也使用烘板机节约木材准备的时间。此后需要进行的是补洞和镶拼的工艺,能够最大限度地使用木材并获得较大体量的雕刻作品。同时由于漆工的存在,不会影响成品的外观。宁波秦氏支祠(一)    “三分雕刻,七分漆匠”这句话,是朱金木雕艺人的经验总结。朱金木雕的特色主要在于漆而不在雕。依靠贴金箔和漆朱红来进行装饰。因此雕刻并不十分精细,而漆工的修磨、刮填、上彩、贴金、描花却十分讲究。正是这种工艺使朱金木雕产生了富丽堂皇、金光灿烂的效果。
宁波秦氏支祠(一)   朱金木雕自明清以来普遍应用于民间日常生活,如日用陈设、佛像雕刻、家具装饰,特别是与人民生活关系密切的婚娶喜事中的床和轿。宁波有句老话讲:“一世做人,半世在床。”所以过去老一辈的宁波人对木床雕刻特别讲究,至今在宁波的乡下或渔村,还能看到雕花的大木床仍是结婚的必置器物。到浙江博物馆、宁海“十里红妆”等处参观,还可以看到流传下来的“千工床”。那是旧时地主大户人家的家具,费工浩大,甚至做一张床有花工三千的;床内四周雕刻绘画,床外层层楼阁挂面,贴金朱漆极其富丽,而且梳妆台、点心盒、文具箱以及马桶等生活用具一应俱全,床内床外犹如一座小型的宫殿。这种奢华的“千工床”,普通老百姓是无缘享受的。
宁波秦氏支祠(一)

宁波秦氏支祠(一)秦氏支祠大门外有二个素面石鼓 

宁波秦氏支祠(一)进入门厅

宁波秦氏支祠(一)门厅后面是一个戏台 
宁波秦氏支祠(一)(网络下载图片)

宁波秦氏支祠(一)进入第二进院落,两侧配有厢房、看台。

宁波秦氏支祠(一)第二进中厅为重檐硬山顶,七开间,明间为抬梁式,其余各间均穿斗式。

宁波秦氏支祠(一)西侧厢房

宁波秦氏支祠(一)戏台西侧小门,既门厅西侧小门。

宁波秦氏支祠(一)   秦氏支祠的这个戏台,是整幢建筑最华丽的部分。建筑面积30.25平方米,面阔6.1米,进深5.9米。戏台的屋顶由十六个斗拱承托,戏台的藻井由千百块经过精雕细刻的板榫搭接而成,尤其是朱金木雕更让整座戏台变得金碧辉煌,被行家推为浙东第一戏台。作为南方近代祠堂建筑及朱金漆木雕的代表,秦氏支祠戏台建筑融合了木雕、砖雕、石雕、贴金、拷作等民间工艺于一体,具有与众不同的宁波地方风格。宁波秦氏支祠(一)   戏台不仅宽、深接近6米,雕刻之豪华尽显艺人才华。如戏台檐下的梁枋三面满雕镂空高浮雕龙凤呈祥、如意牡丹,雕花的斗拱伸出的昂头5桃、5组,角科10出,故从戏台下仰望如朵朵金花。戏台中心藻井采用宁波工匠拿手技艺的罗旋娥罗顶,由16层花板31组阳马花板盘绕而上,结于穹窿顶中心的铜镜。戏台三面围拷头美人靠,而台前二条支撑着戏台顶的是直径13厘米的钢铁管,由50厘米见方的梅园石柱承接。戏台高1.9米,檐下额“虚华实境”,戏台屏额“高悠明久”,左门额“戏凤”,右门额“游龙”,贴金彩绘之后更显得瑰丽多彩辉煌无比。此外与戏台相连的左右看楼同样雕饰精致,由于已经使用时新的玻璃,故看楼在不做戏时是封闭的。
宁波秦氏支祠(一)   1925年夏秋之际,秦氏支祠落成之时,宁波本地及沪京各地前来道贺的宾客挤满戏台下。面对戏台的五开间前厅和宽达3米的檐廊,都是嘉宾的看戏场,由于高出地面0.8米,可边品茶边看戏,怡然自得。当时喜庆场面热闹而隆重,衬出秦氏的显赫。(网络下载图片)
宁波秦氏支祠(一)   穹形藻井由成百上千块经过雕刻的板榫搭接构成,盘旋而上,牢固巧妙,中间覆以明镜,视觉和扩音效果很好。人若仰视会有登上奇妙境界的感觉,它绝对算得上是宁波小木工艺登峰造极的作品。(网络下载图片)

宁波秦氏支祠(一)戏台外顶部

宁波秦氏支祠(一)   雕饰的图案内容有婴戏图、渔樵耕读图和岳飞传、三国演义中的人物故事,以及龙凤呈祥、喜鹊登梅等吉祥图案共140幅,这些图案细腻华美,对建筑起到了升华作用,图案题材和形式具有深厚的内涵和丰富的寓意,把人的情感和祈愿寄托其上,使之具备了长久不衰的艺术生命力。
宁波秦氏支祠(一)  然而,这座耗银达二十余万的浙东最后、最大的老式戏台落成之后数年,附近的居民很少听到做戏的声音,秦家人都在外忙于经商难得回乡聚集祭祖。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秦祠已经人去房空。1951年此地办起了针织厂,1958年改为医药仓库,从而逃过文革一劫。
  改革开放之后,1981年,秦氏支祠被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990年国家出资近300万元,历时三年邀集宁波名匠进行修复完工。19945月并入宁波天一阁博物馆后向社会开放。20016月秦氏支祠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古戏台也成为国宝。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