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莫干山(三)剑池

(2020-07-04 07:57:50)
标签:

剑池

黄庙

周庆云

阜溪桥

四叠飞瀑

分类: 浙江风景

   相传春秋战国时,铸剑名匠欧冶子在此铸成“龙渊”、“泰阿”、“工布”三剑,龙泉剑遂名扬天下。《太平寰宇记》中说:“昔人就水淬之,剑化龙去,故剑名龙泉。”清《一统志》载:“浙江龙泉县南有水曰‘龙渊’,唐时避高祖(李渊)讳,改曰‘龙泉’,宋又改曰‘剑池湖’,相剑池湖位于城南秦溪山边。古时,山南侧有七井,如  北  极  星形分布,井水甘冽,铸剑先师欧冶子在此汲水淬剑,能增强刚度,不易生锈。 莫干山(三)剑池   相传春秋战国时,铸剑名匠欧冶子在此铸成“龙渊”、“泰阿”、“工布”三剑,龙泉剑遂名扬天下。《太平寰宇记》中说:“昔人就水淬之,剑化龙去,故剑名龙泉。”清《一统志》载:“浙江龙泉县南有水曰‘龙渊’,唐时避高祖(李渊)讳,改曰‘龙泉’,宋又改曰‘剑池湖’,相剑池湖位于城南秦溪山边。古时,山南侧有七井,如北极星形分布,井水甘冽,铸剑先师欧冶子在此汲水淬剑,能增强刚度,不易生锈。 

莫干山(三)剑池   黄庙,位于莫干山中心景区的莫干山路与通往剑池瀑布路衔接处的公路下侧,掩映于茂林修竹丛中,为一宫殿式建筑。莫干山(三)剑池(网络下载图片)

莫干山(三)剑池   黄庙起建于1935年,历两年落成。始终“莫干山讲经堂”,后改“莲社”,今称黄庙,是以国民党元老张静江(伪浙江省主席)、蒋介石义史黄郛,以及20世纪30至40年代任陇海铁路督办、上海闸北水电公司董事长、上海永亨银行董事长等职的施省之等人为首组织名。是莫干山历史上仅有的两座宫殿式古典建筑之一。庙宇由石木结构正堂及与其分体砖混结构(始建时为木结构)的二层附房组成。莫干山(三)剑池  黄庙昔时,有正堂五楹,供奉观音菩萨,金黄色琉璃瓦屋顶,朱红屋檐,结构宽敞,为民国时期莫干山颇有名气的定期参禅、诵经之场所。有堂屋五楹,金黄色琉璃瓦屋顶,朱红屋檐,门窗雕八仙彩图,外墙饰半圆玻璃,结构宏敞。莫干山(三)剑池黄庙西侧(网络下载图片)

莫干山(三)剑池黄庙前的平台

莫干山(三)剑池  莫干山素以竹、云、泉“三胜”和清、静、绿、凉“四优”而驰名中外。“竹”,是莫干山“三胜”之冠,以其品种之多、品位之高、覆盖面积之大列于全国之首、世界之最。走近莫山,只见修竹满山、绿荫环径,风吹影舞、芳馨清逸,宛如置身绿幕之中。景区及外围区有连片竹林127平方公里,有诗云:“竹径数十里,供我半月看。”莫干山所独有的“黄金嵌碧玉”、“碧玉嵌黄金”两类珍贵竹种则以其独特的花纹倾倒无数游客。“云”也极具特色,因时而异、变幻万千,动若浮波、静若堆絮,站在云海上餐雾饮露、枕云席絮,令人有“遗世而独立”之感。“泉”也是一胜,飞瀑流泉多达百余道,可谓峰峰有水、步步皆泉。
莫干山(三)剑池   “绿”是“四优”之一,树绿、竹绿、草绿、山绿,如绿色的海洋,满目皆翠。全山绿化覆盖率高达92%。“清”也是一大优点。若漫步于竹林或憩息于林荫,或眺望于亭台,或夜坐于别墅,处处清新悦人、神舒肤爽。“凉”是避暑的主要条件,因莫干山地处一定高度,绿化覆盖率高,且多流泉及储水量大的修竹,因此夏季气温较低,七、八两月平均温度仅24.1度,早晚尤为凉爽,最宜避暑。
莫干山(三)剑池   “静”,谷幽境绝,宛如世外桃源。走出久被噪音围困的圈子,莫干山能给你一个静谧的天地。莫干山虽以“清凉世界”而著称于世,但实际其四季风景各有特色。春季和风阵阵,云雾变幻,其时春笋破土而出,各类山花争奇斗艳,到处是生机勃勃,一派繁荣景象。入秋,则天宇澄朗,山明水佳,无处不桂香浓郁、枫林胜火、万篁碧绿、秋意盎然。而冬季,则又是林寒涧肃,清静无比,漫山琼花飞舞,银妆素裹,更是一番动人景象。莫干山(三)剑池继续往前走 
莫干山(三)剑池   应虚亭,由南浔儒商周庆云(首部莫干山志的编撰者)1920年出资建造。也为国家级的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历经百年,依旧完好地保存着原来的风貌。
莫干山(三)剑池周庆云题应虚亭:从芦荡分流翠岩百折,汇竹溪直下白练千寻。

莫干山(三)剑池

莫干山(三)剑池继续往前走 莫干山(三)剑池连理枝(网络下载图片)

莫干山(三)剑池“永结同心”石刻 

莫干山(三)剑池方便游人赏景、休息的平台。

莫干山(三)剑池
山上翠竹密布
莫干山(三)剑池莫干山气候湿润,植被茂盛,不光有竹林,也有松林。 
莫干山(三)剑池还有杉树林

莫干山(三)剑池   莫干之美在剑池,剑池之美在飞瀑。莫干山中的飞瀑流泉多达百条,“峰峰有水,步步有泉”是莫干山的真实写照。
莫干山(三)剑池剑池上面有横跨清溪之上的一顶小石桥,名阜溪桥,又叫飞虹桥。莫干山(三)剑池   桥的石柱两旁是陈毅《莫干山纪游词》中的两句:一边是:夹道万竿成绿海,百寻涧底望高楼。另一边是:剑池飞瀑涤俗虑,塔山远景足高歌。(网络下载图片)莫干山(三)剑池磨剑石在阜溪桥下方,为一黑褐色巨石,呈侧卧状。
莫干山(三)剑池有周庆云镌“周吴干将莫邪夫妇磨剑处”篆文。(网络下载图片)

莫干山(三)剑池   莫干山剑池由干将、莫邪铸剑而得名。剑池据说就是莫邪干将磨剑的地方,藏于荫山修篁幽谷中。相传,莫邪、干将在此铸雌雄宝剑,磨以山之石,淬以池之水,则铦利倍常。莫干山(三)剑池   早在春秋末期,群雄争霸,吴王欲争盟主,得知吴越边疆有干将、莫邪夫妇,是铸剑神手,限令三月之内,铸成盖世宝剑来献。
   干将、莫邪采山间之铜精,铸剑于山中。时冶炉不沸,妻子莫邪剪指甲、断头发,发黄土拌揉,作为人状,投之炉中。炉腾红焰煅锤成雌雄宝剑。雌号莫邪,雄称干将,合则为一,分则为二,蘸山泉,磨山石,剑锋利倍常。时莫邪有孕,夫妻俩知吴王奸凶,莫邪留雄剑于山中,干将往献雌剑。吴王问此剑有何奇妙,干将说:“妙在刚能斩金削玉,柔可拂钟无声。论锋利,吹毛断发,说诛戮,血不见痕。”试之果然。吴王为使天下无此第二剑,杀干将。
莫干山(三)剑池   在阜溪桥上方,距“试剑石”十余米的地方,有一座作干将莫邪练剑状的雕塑。阜溪上游50米处,有两股溪水汇合,一股源于中华山,一股出自芦花荡。合流后,水势增大,顺涧而下,直奔阜溪桥,此乃第一叠飞瀑。   
莫干山(三)剑池   十六年后,莫邪、干将之子莫干成人。莫邪详告家史。莫干问宝剑何在。莫邪道:“日日空中悬,夜夜涧边眠。竹青是我鞘,黄金遮霜妍。”莫干机敏,在竹林中黄槿(金)树洞孔内得到干将雄剑。于是别母亲,持剑赴吴国京城,欲刺杀吴王。途遇干将好友之光老人。老人说:吴王禁卫如林,谋刺难成。若能借得莫干二宝,老人定能谋取吴王之头。莫干问中哪二宝?老人说:“干将之剑,莫干之头。”莫干即以剑自割其头,一手献剑,一手献头。之光老人至吴宫阶下,言献“稀世之宝”。吴王召见,之光以油鼎煮莫干头,头歌唱,之光邀吴王近看。吴王至,之光拔剑斩吴王之首,两头相搏于油鼎中。王头奸凶,之光亦自杀其头,两头共斗王头,得胜。时二剑化作两巨蟒腾空而飞。
莫干山(三)剑池   一日,莫邪备果品山花,至铸剑处祭奠丈夫英灵,祈求儿子平安。这时,地方官气势汹汹地赶来,说要拿莫邪问罪。莫邪愤慨地说:“我夫干将铸剑献剑有功,反遭昏王杀害:我儿莫干为父报仇,为民除暴——罪在哪里?“正当官兵要捉拿她的时候,忽然潭里白浪涌腾,一条巨蟒探头出水,一张嘴,飞出一口宝剑,银光一闪,地方官便身首异处。然后,宝剑又飞回巨蟒口中,那巨蟒连连出水点头,似在向莫邪传言。莫邪得知阴阳剑已飞回剑池,说声:“莫邪愿永远与宝剑同在!”便纵身跳进深潭。后人为纪念莫邪、干将,将其铸剑、磨剑处叫剑池,将剑池所在之山名为莫干山。
   雕塑,美丽端庄的莫邪持剑在前,身后体魄雄健的干将抡锤欲击,两人在严肃而紧张的神情中透露出成功的喜悦。莫干山(三)剑池“剑魂”由现在篆刻家刘中州题写

莫干山(三)剑池溪水出桥后,猛跌二三丈,注入剑池,成为第二叠瀑布。  
莫干山(三)剑池   周庆云(1864—1933年),字景星,号湘舲,别号梦坡,吴兴南浔人,清末民初著名学者、实业家。清光绪七年(1881年)秀才,后以附贡授永康教谕,例授直隶知州,均未赴任。于文学、历史、书画、琴道等兴趣浓厚,又旁涉理工科的多个门类,建树颇多。特别是与莫干山渊源颇深,为莫干山的早期开发作过重要贡献。
莫干山(三)剑池
剑池的石壁上,铭刻有“剑池”两个遒劲的大字,由周庆云题写。(网络下载图片)
莫干山(三)剑池   周年轻时继承父业经营蚕丝,后又转营盐业,曾任苏浙沪盐公所总经理,两浙盐业协会会长。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参与浙江的拒款保路运动(拒绝英国的铁路投资),投资创办浙江铁路公司,成功修建了苏杭甬铁路。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投资浙江兴业银行。民国二年(1913年)在杭州开设“天章丝织厂”,后又在湖州、嘉兴等地开办了多家丝织厂。他发起和投资了长兴煤矿和铁矿的开采,发起创办南(浔)震(泽)电灯公司。民国七年(1918年)他投资张静江、虞洽卿发起创办的上海物品证券交易所。民国十四年(1925年)为抵制日本精盐在中国市场的倾销,又在上海浦东开设了五和精盐公司。
莫干山(三)剑池   周庆云精于书画、金石,收藏颇富,与吴昌硕、沈涛园、朱古徵、王文濡等书画家、金石家和国学家来往甚密。能诗词,间作梅竹,点染山水,着墨不多,秀逸之气在李檀园、程青溪之间。书法少从柳公权,中年习汉隶北魏诸碑,五十岁后融冶各家,耳顺之年小楷尤精。周庆云一生著述颇丰,涉游记、方志、盐政(著有《中国盐法通志》及《岱盐记略》为中国盐政留下宝贵历史资料)、诗词、古琴、古曲、金石、碑拓、人物传记等方面,所著集成《梦坡室丛书》,凡45种计469卷。
莫干山(三)剑池   周庆云晚年酷爱山水,与莫干山结下不解之缘。1920年上莫干山游览避暑,慕其山水修竹,托友人在山中购得一房,易名“遽庐精舍”。后又自建“六月息园”别墅,取《庄子·逍遥游》中“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之意。后每年夏天上山避暑,足迹遍及莫干山各处,并留下大量题刻和诗文。上述“阜溪之源”、“周吴干将莫邪夫妇磨剑处”等处摩崖均系由其题写。
莫干山(三)剑池   周庆云曾任由黄郛创办的莫干山公益会的董事,捐资修建了剑池等景观附近的亭、栏、蹬道,在陡坡处修筑石磡。他出资在山上创立了肺病疗养院(后更名为莫干山疗养院兼作莫干山医院),聘蔡元培、张静江为董事,采购国外最先进的医疗设备,任命其侄——从德国留学回来的医学博士周君常为院长。
   他历时三年修簒了第一部由中国人写的《莫干山志》(前有在上海任传教士的英国人范·约翰所著《莫干山小志》),于民国十六年(1927年)刊行,吴昌硕为其题写了书名。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经其子周延礽续补后由上海大东书局再版,于右任题签。在这部《莫干山志》里,周庆云从疆域、山水、市村、寺庙、局所、人物、杂识等十三个方面系统地介绍了莫干山,保存了莫干山自古以来,尤其是近代的环境变化、水利兴废、民间信仰乃至经济形态等诸多方面的内容,是莫干山近代历史研究的重要原始资料。  

莫干山(三)剑池剑池约五米见方,周有铁栏,靠峭壁处有亭,瀑布注池,稍一停蓄,水势益壮。

莫干山(三)剑池   剑池左侧有一石级,拾级盘旋而上,可达观瀑亭,它不仅是观赏剑池飞瀑的极佳处,亦是观看日出的好地方。
莫干山(三)剑池这里有好几块石刻

莫干山(三)剑池

莫干山(三)剑池   岩壁上的“咳珠唾玉”为著名藏书家、刻书家,南浔小莲庄“嘉业堂藏书楼”主人刘承干所书。
莫干山(三)剑池

莫干山(三)剑池篆体“剑气冲天”四字则是画家赖少其的手笔。

莫干山(三)剑池   清人陈敬弟写的一首剑池观瀑诗道:剑气销沉尽,寒流自古今;最宜乘雨后,相对坐亭阴。射日惊衰眼,因风送远音;耳根真清净,始觉入山深。

莫干山(三)剑池顺剑池旁边的铁栏护柱小径,曲折盘旋于悬崖峭壁间,便可到达观瀑亭。
莫干山(三)剑池道路曲折,有点险。 
莫干山(三)剑池前方一块石刻
莫干山(三)剑池   周庆云题写的有关干将、莫邪铸剑的文字。“周吴善冶工 姓氏存干莫”,在春秋战国时期中华民族就已掌握冶炼技术了。

莫干山(三)剑池观瀑亭耸立于荫山东延伸的山脊上。(网络下载图片)莫干山(三)剑池
   这是一座红顶的六角亭子。登亭子,纵目东望,“两岸青山夹飞流”的剑瀑全景,从上到下,可一览无余。这里去剑池瀑布已百丈开外,且山势陡峻,设计者却在这里设置一个观瀑亭,以纵观剑池瀑布的全貌,确是匠心独运。无怪乎游客在剑池饱览瀑布以后,仍觉不足,还要沿着曲折的山路,攀登观瀑亭,一览为快。(网络下载图片)莫干山(三)剑池再往下看,有几块岩石连在一起,很像一个握着拳头的手腕,名为“如拳崖”。
莫干山(三)剑池(网络下载图片)

莫干山(三)剑池往下看(网络下载图片)

莫干山(三)剑池山壁上悬空一石桥横架深壑
莫干山(三)剑池栏刻“观瀑桥”三字

莫干山(三)剑池   观瀑亭下。景象最为壮观的当属第三叠。坐在半亭下面的木椅上,抬头看崖顶有一亭高立。(网络下载图片)
莫干山(三)剑池  在瀑布旁的峭岩上,刻有“阜溪之邍(yuán,古同原)”四个字,周庆云题。(网络下载图片)

莫干山(三)剑池这里也应该有水流,可能不是丰水期所致。

莫干山(三)剑池   三股飞流腾空冲下。两股小的,顺着崖壁流入溪谷。最大的一股径直垂落,如同纤细柔滑的发丝,把底下的剑潭与上边的高崖连接了起来。这便是剑池飞瀑的主瀑,前人所写“飞泉裂石出,浩浩破空来。万壑留不住,化作晴天雷”诗句,描绘的正是这种景色。
莫干山(三)剑池一条银线挂壁前

莫干山(三)剑池  仰观瀑布,只见飞瀑临空,珠飞玉碎,寒气袭人,动人心魄。远眺若一匹素练,窈窕多姿,不论俯视仰观,各呈奇姿,趣味无穷。莫干山(三)剑池俯视剑潭,潭中烟峦兀立,树影婆娑,似别有洞天。
莫干山(三)剑池   无论春夏秋冬,阴晴晦阳,剑池飞瀑千变万化,奇景迭出。有时如一线悬空,可随风飘散;有时如匹练下垂,凝然不动;有时又如苍龙入海,腾挪飞跃;有时大雾弥天,瀑布潜形,唯闻水声,不见其态;有时晨雾未散,谷中紫烟弥漫,瀑布若隐若现;有时月光照临,山色朦胧,瀑布闪出熠熠银光。
莫干山(三)剑池

莫干山(三)剑池   剑潭而下,溪水自此形成银色宽幅水幕,短瀑而下,束水入溪,称为第四叠。四叠飞瀑过后,溪水逶迤淹没于绿海,不见行踪。  
莫干山(三)剑池

莫干山(三)剑池   民族英雄马占山(1885—1950年)将军在“九一八”事变后任黑龙江省主席,率部抗击日军。1931年11月,他指挥的“江桥战役”打响了中国人民抵抗日本侵略的第一枪。
莫干山(三)剑池   这位被毛泽东称作“始终如一,抗战到底的将军”在1933年抗战遇挫之际辗转来到莫干山,春秋宝剑的故事让他联想到国难当头,于是刻石明志。
莫干山(三)剑池“横磨歼虏”的题刻表达了与日本侵略者周旋到底,并加以歼灭的决心。

莫干山(三)剑池旾(同春)秌(同秋)胜达

有周庆云镌“周吴干将莫邪夫妇磨剑处”篆文。(网络下载图片)

莫干山(三)剑池   莫干山剑池由干将、莫邪铸剑而得名。剑池据说就是莫邪干将磨剑的地方,藏于荫山修篁幽谷中。相传,莫邪、干将在此铸雌雄宝剑,磨以山之石,淬以池之水,则铦利倍常。莫干山(三)剑池   早在春秋末期,群雄争霸,吴王欲争盟主,得知吴越边疆有干将、莫邪夫妇,是铸剑神手,限令三月之内,铸成盖世宝剑来献。
   干将、莫邪采山间之铜精,铸剑于山中。时冶炉不沸,妻子莫邪剪指甲、断头发,发黄土拌揉,作为人状,投之炉中。炉腾红焰煅锤成雌雄宝剑。雌号莫邪,雄称干将,合则为一,分则为二,蘸山泉,磨山石,剑锋利倍常。时莫邪有孕,夫妻俩知吴王奸凶,莫邪留雄剑于山中,干将往献雌剑。吴王问此剑有何奇妙,干将说:“妙在刚能斩金削玉,柔可拂钟无声。论锋利,吹毛断发,说诛戮,血不见痕。”试之果然。吴王为使天下无此第二剑,杀干将。
莫干山(三)剑池   在阜溪桥上方,距“试剑石”十余米的地方,有一座作干将莫邪练剑状的雕塑。阜溪上游50米处,有两股溪水汇合,一股源于中华山,一股出自芦花荡。合流后,水势增大,顺涧而下,直奔阜溪桥,此乃第一叠飞瀑。   
莫干山(三)剑池   十六年后,莫邪、干将之子莫干成人。莫邪详告家史。莫干问宝剑何在。莫邪道:“日日空中悬,夜夜涧边眠。竹青是我鞘,黄金遮霜妍。”莫干机敏,在竹林中黄槿(金)树洞孔内得到干将雄剑。于是别母亲,持剑赴吴国京城,欲刺杀吴王。途遇干将好友之光老人。老人说:吴王禁卫如林,谋刺难成。若能借得莫干二宝,老人定能谋取吴王之头。莫干问中哪二宝?老人说:“干将之剑,莫干之头。”莫干即以剑自割其头,一手献剑,一手献头。之光老人至吴宫阶下,言献“稀世之宝”。吴王召见,之光以油鼎煮莫干头,头歌唱,之光邀吴王近看。吴王至,之光拔剑斩吴王之首,两头相搏于油鼎中。王头奸凶,之光亦自杀其头,两头共斗王头,得胜。时二剑化作两巨蟒腾空而飞。
莫干山(三)剑池   一日,莫邪备果品山花,至铸剑处祭奠丈夫英灵,祈求儿子平安。这时,地方官气势汹汹地赶来,说要拿莫邪问罪。莫邪愤慨地说:“我夫干将铸剑献剑有功,反遭昏王杀害:我儿莫干为父报仇,为民除暴——罪在哪里?“正当官兵要捉拿她的时候,忽然潭里白浪涌腾,一条巨蟒探头出水,一张嘴,飞出一口宝剑,银光一闪,地方官便身首异处。然后,宝剑又飞回巨蟒口中,那巨蟒连连出水点头,似在向莫邪传言。莫邪得知阴阳剑已飞回剑池,说声:“莫邪愿永远与宝剑同在!”便纵身跳进深潭。后人为纪念莫邪、干将,将其铸剑、磨剑处叫剑池,将剑池所在之山名为莫干山。
   雕塑,美丽端庄的莫邪持剑在前,身后体魄雄健的干将抡锤欲击,两人在严肃而紧张的神情中透露出成功的喜悦。莫干山(三)剑池“剑魂”由现在篆刻家刘中州题写

莫干山(三)剑池溪水出桥后,猛跌二三丈,注入剑池,成为第二叠瀑布。  
莫干山(三)剑池   周庆云(1864—1933年),字景星,号湘舲,别号梦坡,吴兴南浔人,清末民初著名学者、实业家。清光绪七年(1881年)秀才,后以附贡授永康教谕,例授直隶知州,均未赴任。于文学、历史、书画、琴道等兴趣浓厚,又旁涉理工科的多个门类,建树颇多。特别是与莫干山渊源颇深,为莫干山的早期开发作过重要贡献。
莫干山(三)剑池
剑池的石壁上,铭刻有“剑池”两个遒劲的大字,由周庆云题写。(网络下载图片)
莫干山(三)剑池   周年轻时继承父业经营蚕丝,后又转营盐业,曾任苏浙沪盐公所总经理,两浙盐业协会会长。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参与浙江的拒款保路运动(拒绝英国的铁路投资),投资创办浙江铁路公司,成功修建了苏杭甬铁路。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投资浙江兴业银行。民国二年(1913年)在杭州开设“天章丝织厂”,后又在湖州、嘉兴等地开办了多家丝织厂。他发起和投资了长兴煤矿和铁矿的开采,发起创办南(浔)震(泽)电灯公司。民国七年(1918年)他投资张静江、虞洽卿发起创办的上海物品证券交易所。民国十四年(1925年)为抵制日本精盐在中国市场的倾销,又在上海浦东开设了五和精盐公司。
莫干山(三)剑池   周庆云精于书画、金石,收藏颇富,与吴昌硕、沈涛园、朱古徵、王文濡等书画家、金石家和国学家来往甚密。能诗词,间作梅竹,点染山水,着墨不多,秀逸之气在李檀园、程青溪之间。书法少从柳公权,中年习汉隶北魏诸碑,五十岁后融冶各家,耳顺之年小楷尤精。周庆云一生著述颇丰,涉游记、方志、盐政(著有《中国盐法通志》及《岱盐记略》为中国盐政留下宝贵历史资料)、诗词、古琴、古曲、金石、碑拓、人物传记等方面,所著集成《梦坡室丛书》,凡45种计469卷。
莫干山(三)剑池   周庆云晚年酷爱山水,与莫干山结下不解之缘。1920年上莫干山游览避暑,慕其山水修竹,托友人在山中购得一房,易名“遽庐精舍”。后又自建“六月息园”别墅,取《庄子·逍遥游》中“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之意。后每年夏天上山避暑,足迹遍及莫干山各处,并留下大量题刻和诗文。上述“阜溪之源”、“周吴干将莫邪夫妇磨剑处”等处摩崖均系由其题写。
莫干山(三)剑池   周庆云曾任由黄郛创办的莫干山公益会的董事,捐资修建了剑池等景观附近的亭、栏、蹬道,在陡坡处修筑石磡。他出资在山上创立了肺病疗养院(后更名为莫干山疗养院兼作莫干山医院),聘蔡元培、张静江为董事,采购国外最先进的医疗设备,任命其侄——从德国留学回来的医学博士周君常为院长。
   他历时三年修簒了第一部由中国人写的《莫干山志》(前有在上海任传教士的英国人范·约翰所著《莫干山小志》),于民国十六年(1927年)刊行,吴昌硕为其题写了书名。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经其子周延礽续补后由上海大东书局再版,于右任题签。在这部《莫干山志》里,周庆云从疆域、山水、市村、寺庙、局所、人物、杂识等十三个方面系统地介绍了莫干山,保存了莫干山自古以来,尤其是近代的环境变化、水利兴废、民间信仰乃至经济形态等诸多方面的内容,是莫干山近代历史研究的重要原始资料。  

莫干山(三)剑池剑池约五米见方,周有铁栏,靠峭壁处有亭,瀑布注池,稍一停蓄,水势益壮。

莫干山(三)剑池   剑池左侧有一石级,拾级盘旋而上,可达观瀑亭,它不仅是观赏剑池飞瀑的极佳处,亦是观看日出的好地方。
莫干山(三)剑池这里有好几块石刻

莫干山(三)剑池

莫干山(三)剑池   岩壁上的“咳珠唾玉”为著名藏书家、刻书家,南浔小莲庄“嘉业堂藏书楼”主人刘承干所书。
莫干山(三)剑池

莫干山(三)剑池篆体“剑气冲天”四字则是画家赖少其的手笔。

莫干山(三)剑池   清人陈敬弟写的一首剑池观瀑诗道:剑气销沉尽,寒流自古今;最宜乘雨后,相对坐亭阴。射日惊衰眼,因风送远音;耳根真清净,始觉入山深。

莫干山(三)剑池顺剑池旁边的铁栏护柱小径,曲折盘旋于悬崖峭壁间,便可到达观瀑亭。
莫干山(三)剑池道路曲折,有点险。 
莫干山(三)剑池前方一块石刻
莫干山(三)剑池   周庆云题写的有关干将、莫邪铸剑的文字。“周吴善冶工 姓氏存干莫”,在春秋战国时期中华民族就已掌握冶炼技术了。

莫干山(三)剑池观瀑亭耸立于荫山东延伸的山脊上。(网络下载图片)莫干山(三)剑池
   这是一座红顶的六角亭子。登亭子,纵目东望,“两岸青山夹飞流”的剑瀑全景,从上到下,可一览无余。这里去剑池瀑布已百丈开外,且山势陡峻,设计者却在这里设置一个观瀑亭,以纵观剑池瀑布的全貌,确是匠心独运。无怪乎游客在剑池饱览瀑布以后,仍觉不足,还要沿着曲折的山路,攀登观瀑亭,一览为快。(网络下载图片)莫干山(三)剑池再往下看,有几块岩石连在一起,很像一个握着拳头的手腕,名为“如拳崖”。
莫干山(三)剑池(网络下载图片)

莫干山(三)剑池往下看(网络下载图片)

莫干山(三)剑池山壁上悬空一石桥横架深壑
莫干山(三)剑池栏刻“观瀑桥”三字

莫干山(三)剑池   观瀑亭下。景象最为壮观的当属第三叠。坐在半亭下面的木椅上,抬头看崖顶有一亭高立。(网络下载图片)
莫干山(三)剑池  在瀑布旁的峭岩上,刻有“阜溪之邍(yuán,古同原)”四个字,周庆云题。(网络下载图片)

莫干山(三)剑池这里也应该有水流,可能不是丰水期所致。

莫干山(三)剑池   三股飞流腾空冲下。两股小的,顺着崖壁流入溪谷。最大的一股径直垂落,如同纤细柔滑的发丝,把底下的剑潭与上边的高崖连接了起来。这便是剑池飞瀑的主瀑,前人所写“飞泉裂石出,浩浩破空来。万壑留不住,化作晴天雷”诗句,描绘的正是这种景色。
莫干山(三)剑池一条银线挂壁前

莫干山(三)剑池  仰观瀑布,只见飞瀑临空,珠飞玉碎,寒气袭人,动人心魄。远眺若一匹素练,窈窕多姿,不论俯视仰观,各呈奇姿,趣味无穷。莫干山(三)剑池俯视剑潭,潭中烟峦兀立,树影婆娑,似别有洞天。
莫干山(三)剑池   无论春夏秋冬,阴晴晦阳,剑池飞瀑千变万化,奇景迭出。有时如一线悬空,可随风飘散;有时如匹练下垂,凝然不动;有时又如苍龙入海,腾挪飞跃;有时大雾弥天,瀑布潜形,唯闻水声,不见其态;有时晨雾未散,谷中紫烟弥漫,瀑布若隐若现;有时月光照临,山色朦胧,瀑布闪出熠熠银光。
莫干山(三)剑池

莫干山(三)剑池   剑潭而下,溪水自此形成银色宽幅水幕,短瀑而下,束水入溪,称为第四叠。四叠飞瀑过后,溪水逶迤淹没于绿海,不见行踪。  
莫干山(三)剑池

莫干山(三)剑池   民族英雄马占山(1885—1950年)将军在“九一八”事变后任黑龙江省主席,率部抗击日军。1931年11月,他指挥的“江桥战役”打响了中国人民抵抗日本侵略的第一枪。
莫干山(三)剑池   这位被毛泽东称作“始终如一,抗战到底的将军”在1933年抗战遇挫之际辗转来到莫干山,春秋宝剑的故事让他联想到国难当头,于是刻石明志。
莫干山(三)剑池“横磨歼虏”的题刻表达了与日本侵略者周旋到底,并加以歼灭的决心。

莫干山(三)剑池旾(同春)秌(同秋)胜达
有周庆云镌“周吴干将莫邪夫妇磨剑处”篆文。(网络下载图片)

莫干山(三)剑池   莫干山剑池由干将、莫邪铸剑而得名。剑池据说就是莫邪干将磨剑的地方,藏于荫山修篁幽谷中。相传,莫邪、干将在此铸雌雄宝剑,磨以山之石,淬以池之水,则铦利倍常。莫干山(三)剑池   早在春秋末期,群雄争霸,吴王欲争盟主,得知吴越边疆有干将、莫邪夫妇,是铸剑神手,限令三月之内,铸成盖世宝剑来献。
   干将、莫邪采山间之铜精,铸剑于山中。时冶炉不沸,妻子莫邪剪指甲、断头发,发黄土拌揉,作为人状,投之炉中。炉腾红焰煅锤成雌雄宝剑。雌号莫邪,雄称干将,合则为一,分则为二,蘸山泉,磨山石,剑锋利倍常。时莫邪有孕,夫妻俩知吴王奸凶,莫邪留雄剑于山中,干将往献雌剑。吴王问此剑有何奇妙,干将说:“妙在刚能斩金削玉,柔可拂钟无声。论锋利,吹毛断发,说诛戮,血不见痕。”试之果然。吴王为使天下无此第二剑,杀干将。
莫干山(三)剑池   在阜溪桥上方,距“试剑石”十余米的地方,有一座作干将莫邪练剑状的雕塑。阜溪上游50米处,有两股溪水汇合,一股源于中华山,一股出自芦花荡。合流后,水势增大,顺涧而下,直奔阜溪桥,此乃第一叠飞瀑。   
莫干山(三)剑池   十六年后,莫邪、干将之子莫干成人。莫邪详告家史。莫干问宝剑何在。莫邪道:“日日空中悬,夜夜涧边眠。竹青是我鞘,黄金遮霜妍。”莫干机敏,在竹林中黄槿(金)树洞孔内得到干将雄剑。于是别母亲,持剑赴吴国京城,欲刺杀吴王。途遇干将好友之光老人。老人说:吴王禁卫如林,谋刺难成。若能借得莫干二宝,老人定能谋取吴王之头。莫干问中哪二宝?老人说:“干将之剑,莫干之头。”莫干即以剑自割其头,一手献剑,一手献头。之光老人至吴宫阶下,言献“稀世之宝”。吴王召见,之光以油鼎煮莫干头,头歌唱,之光邀吴王近看。吴王至,之光拔剑斩吴王之首,两头相搏于油鼎中。王头奸凶,之光亦自杀其头,两头共斗王头,得胜。时二剑化作两巨蟒腾空而飞。
莫干山(三)剑池   一日,莫邪备果品山花,至铸剑处祭奠丈夫英灵,祈求儿子平安。这时,地方官气势汹汹地赶来,说要拿莫邪问罪。莫邪愤慨地说:“我夫干将铸剑献剑有功,反遭昏王杀害:我儿莫干为父报仇,为民除暴——罪在哪里?“正当官兵要捉拿她的时候,忽然潭里白浪涌腾,一条巨蟒探头出水,一张嘴,飞出一口宝剑,银光一闪,地方官便身首异处。然后,宝剑又飞回巨蟒口中,那巨蟒连连出水点头,似在向莫邪传言。莫邪得知阴阳剑已飞回剑池,说声:“莫邪愿永远与宝剑同在!”便纵身跳进深潭。后人为纪念莫邪、干将,将其铸剑、磨剑处叫剑池,将剑池所在之山名为莫干山。
   雕塑,美丽端庄的莫邪持剑在前,身后体魄雄健的干将抡锤欲击,两人在严肃而紧张的神情中透露出成功的喜悦。莫干山(三)剑池“剑魂”由现在篆刻家刘中州题写

莫干山(三)剑池溪水出桥后,猛跌二三丈,注入剑池,成为第二叠瀑布。  
莫干山(三)剑池   周庆云(1864—1933年),字景星,号湘舲,别号梦坡,吴兴南浔人,清末民初著名学者、实业家。清光绪七年(1881年)秀才,后以附贡授永康教谕,例授直隶知州,均未赴任。于文学、历史、书画、琴道等兴趣浓厚,又旁涉理工科的多个门类,建树颇多。特别是与莫干山渊源颇深,为莫干山的早期开发作过重要贡献。
莫干山(三)剑池
剑池的石壁上,铭刻有“剑池”两个遒劲的大字,由周庆云题写。(网络下载图片)
莫干山(三)剑池   周年轻时继承父业经营蚕丝,后又转营盐业,曾任苏浙沪盐公所总经理,两浙盐业协会会长。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参与浙江的拒款保路运动(拒绝英国的铁路投资),投资创办浙江铁路公司,成功修建了苏杭甬铁路。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投资浙江兴业银行。民国二年(1913年)在杭州开设“天章丝织厂”,后又在湖州、嘉兴等地开办了多家丝织厂。他发起和投资了长兴煤矿和铁矿的开采,发起创办南(浔)震(泽)电灯公司。民国七年(1918年)他投资张静江、虞洽卿发起创办的上海物品证券交易所。民国十四年(1925年)为抵制日本精盐在中国市场的倾销,又在上海浦东开设了五和精盐公司。
莫干山(三)剑池   周庆云精于书画、金石,收藏颇富,与吴昌硕、沈涛园、朱古徵、王文濡等书画家、金石家和国学家来往甚密。能诗词,间作梅竹,点染山水,着墨不多,秀逸之气在李檀园、程青溪之间。书法少从柳公权,中年习汉隶北魏诸碑,五十岁后融冶各家,耳顺之年小楷尤精。周庆云一生著述颇丰,涉游记、方志、盐政(著有《中国盐法通志》及《岱盐记略》为中国盐政留下宝贵历史资料)、诗词、古琴、古曲、金石、碑拓、人物传记等方面,所著集成《梦坡室丛书》,凡45种计469卷。
莫干山(三)剑池   周庆云晚年酷爱山水,与莫干山结下不解之缘。1920年上莫干山游览避暑,慕其山水修竹,托友人在山中购得一房,易名“遽庐精舍”。后又自建“六月息园”别墅,取《庄子·逍遥游》中“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之意。后每年夏天上山避暑,足迹遍及莫干山各处,并留下大量题刻和诗文。上述“阜溪之源”、“周吴干将莫邪夫妇磨剑处”等处摩崖均系由其题写。
莫干山(三)剑池   周庆云曾任由黄郛创办的莫干山公益会的董事,捐资修建了剑池等景观附近的亭、栏、蹬道,在陡坡处修筑石磡。他出资在山上创立了肺病疗养院(后更名为莫干山疗养院兼作莫干山医院),聘蔡元培、张静江为董事,采购国外最先进的医疗设备,任命其侄——从德国留学回来的医学博士周君常为院长。
   他历时三年修簒了第一部由中国人写的《莫干山志》(前有在上海任传教士的英国人范·约翰所著《莫干山小志》),于民国十六年(1927年)刊行,吴昌硕为其题写了书名。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经其子周延礽续补后由上海大东书局再版,于右任题签。在这部《莫干山志》里,周庆云从疆域、山水、市村、寺庙、局所、人物、杂识等十三个方面系统地介绍了莫干山,保存了莫干山自古以来,尤其是近代的环境变化、水利兴废、民间信仰乃至经济形态等诸多方面的内容,是莫干山近代历史研究的重要原始资料。  

莫干山(三)剑池剑池约五米见方,周有铁栏,靠峭壁处有亭,瀑布注池,稍一停蓄,水势益壮。

莫干山(三)剑池   剑池左侧有一石级,拾级盘旋而上,可达观瀑亭,它不仅是观赏剑池飞瀑的极佳处,亦是观看日出的好地方。
莫干山(三)剑池这里有好几块石刻

莫干山(三)剑池

莫干山(三)剑池   岩壁上的“咳珠唾玉”为著名藏书家、刻书家,南浔小莲庄“嘉业堂藏书楼”主人刘承干所书。
莫干山(三)剑池

莫干山(三)剑池篆体“剑气冲天”四字则是画家赖少其的手笔。

莫干山(三)剑池   清人陈敬弟写的一首剑池观瀑诗道:剑气销沉尽,寒流自古今;最宜乘雨后,相对坐亭阴。射日惊衰眼,因风送远音;耳根真清净,始觉入山深。

莫干山(三)剑池顺剑池旁边的铁栏护柱小径,曲折盘旋于悬崖峭壁间,便可到达观瀑亭。
莫干山(三)剑池道路曲折,有点险。 
莫干山(三)剑池前方一块石刻
莫干山(三)剑池   周庆云题写的有关干将、莫邪铸剑的文字。“周吴善冶工 姓氏存干莫”,在春秋战国时期中华民族就已掌握冶炼技术了。

莫干山(三)剑池观瀑亭耸立于荫山东延伸的山脊上。(网络下载图片)莫干山(三)剑池
   这是一座红顶的六角亭子。登亭子,纵目东望,“两岸青山夹飞流”的剑瀑全景,从上到下,可一览无余。这里去剑池瀑布已百丈开外,且山势陡峻,设计者却在这里设置一个观瀑亭,以纵观剑池瀑布的全貌,确是匠心独运。无怪乎游客在剑池饱览瀑布以后,仍觉不足,还要沿着曲折的山路,攀登观瀑亭,一览为快。(网络下载图片)莫干山(三)剑池再往下看,有几块岩石连在一起,很像一个握着拳头的手腕,名为“如拳崖”。
莫干山(三)剑池(网络下载图片)

莫干山(三)剑池往下看(网络下载图片)

莫干山(三)剑池山壁上悬空一石桥横架深壑
莫干山(三)剑池栏刻“观瀑桥”三字

莫干山(三)剑池   观瀑亭下。景象最为壮观的当属第三叠。坐在半亭下面的木椅上,抬头看崖顶有一亭高立。(网络下载图片)
莫干山(三)剑池  在瀑布旁的峭岩上,刻有“阜溪之邍(yuán,古同原)”四个字,周庆云题。(网络下载图片)

莫干山(三)剑池这里也应该有水流,可能不是丰水期所致。

莫干山(三)剑池   三股飞流腾空冲下。两股小的,顺着崖壁流入溪谷。最大的一股径直垂落,如同纤细柔滑的发丝,把底下的剑潭与上边的高崖连接了起来。这便是剑池飞瀑的主瀑,前人所写“飞泉裂石出,浩浩破空来。万壑留不住,化作晴天雷”诗句,描绘的正是这种景色。
莫干山(三)剑池一条银线挂壁前

莫干山(三)剑池  仰观瀑布,只见飞瀑临空,珠飞玉碎,寒气袭人,动人心魄。远眺若一匹素练,窈窕多姿,不论俯视仰观,各呈奇姿,趣味无穷。莫干山(三)剑池俯视剑潭,潭中烟峦兀立,树影婆娑,似别有洞天。
莫干山(三)剑池   无论春夏秋冬,阴晴晦阳,剑池飞瀑千变万化,奇景迭出。有时如一线悬空,可随风飘散;有时如匹练下垂,凝然不动;有时又如苍龙入海,腾挪飞跃;有时大雾弥天,瀑布潜形,唯闻水声,不见其态;有时晨雾未散,谷中紫烟弥漫,瀑布若隐若现;有时月光照临,山色朦胧,瀑布闪出熠熠银光。
莫干山(三)剑池

莫干山(三)剑池   剑潭而下,溪水自此形成银色宽幅水幕,短瀑而下,束水入溪,称为第四叠。四叠飞瀑过后,溪水逶迤淹没于绿海,不见行踪。  
莫干山(三)剑池

莫干山(三)剑池   民族英雄马占山(1885—1950年)将军在“九一八”事变后任黑龙江省主席,率部抗击日军。1931年11月,他指挥的“江桥战役”打响了中国人民抵抗日本侵略的第一枪。
莫干山(三)剑池   这位被毛泽东称作“始终如一,抗战到底的将军”在1933年抗战遇挫之际辗转来到莫干山,春秋宝剑的故事让他联想到国难当头,于是刻石明志。
莫干山(三)剑池“横磨歼虏”的题刻表达了与日本侵略者周旋到底,并加以歼灭的决心。

莫干山(三)剑池旾(同春)秌(同秋)胜达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