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南京溧水天生桥(二)

(2020-03-10 08:33:25)
标签:

天生桥

胭脂河

朱元璋

李新

小三峡

分类: 江苏风景

   胭脂河全长7.5公里,其中有5公里左右为凿石断山而成,这一段河道宽约10余米,深15米至30米不等,也可以说它是一条劈山而过、从石缝中开凿的运河。在便利了漕运的同时,胭脂河的开凿也使秦淮河流域水草丰美,金粉秦淮的上游,一片四季良田。自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后,胭脂河作为漕运通道的作用也逐渐消减。现如今,它已经成为一条展示明文化的人文景观河道。南京溧水天生桥(二)往游船码头方向走 南京溧水天生桥(二)道路旁边是翠绿的竹林  南京溧水天生桥(二)竹林景观是天生桥景区的一个景点

南京溧水天生桥(二)竹海清凉幽深,微风瑟瑟。

南京溧水天生桥(二)这里是松树,应该称“松林”
南京溧水天生桥(二)

南京溧水天生桥(二)

南京溧水天生桥(二)

南京溧水天生桥(二)

南京溧水天生桥(二)   天生桥胭脂河景区游赏区是整个景区的主要游赏区,总面积为14.85公顷。景区内有中华一绝的天生桥,有蜚声海内外的“江南小三峡”胭脂河,有别有韵味的悬索桥,还有枕腰石、神工亭等主要景点。
南京溧水天生桥(二)

南京溧水天生桥(二)胭脂河天生桥为南京新四十八景之一

南京溧水天生桥(二)前面有一石桥 
南京溧水天生桥(二)这便是桃花岛的另一座桥“凤归桥
南京溧水天生桥(二)   据说一只凤凰曾降落凤凰井处饮水嬉戏,清洗羽毛,梳洗完毕后站在小木桥上回首百鸟,振翅向西飞去,双双融入蓝天。从此以后人们把这座桥叫凤归桥。

南京溧水天生桥(二)凤凰湖 

南京溧水天生桥(二)

南京溧水天生桥(二)不知什么树花开的正好 

南京溧水天生桥(二)

南京溧水天生桥(二)往下走 
南京溧水天生桥(二)

南京溧水天生桥(二)到了码头 
南京溧水天生桥(二)路边小屋的墙上也美化过了 

南京溧水天生桥(二)河里的游船
南京溧水天生桥(二)

南京溧水天生桥(二)胭脂河对岸

南京溧水天生桥(二)石臼湖方向

南京溧水天生桥(二)秦淮河方向 

南京溧水天生桥(二)

南京溧水天生桥(二)上船 

南京溧水天生桥(二)石臼湖方向
南京溧水天生桥(二)   600多年前,朱元璋定都南京,建立了明王朝的政治中心,为了维持朝廷的庞大开支,全国各地粮赋从四面八方调运南京。两浙地区是鱼米之乡,当时该地区至南京,中途转驳费工费时;而沿长江溯流而上运到南京,长江风大浪高,时有翻船事件发生。为解决这一问题,朱元璋考察了两浙至南京的山川,决定“疏凿运河,凿河十五华里,上接太湖,下连秦淮河。以连通江浙”。
南京溧水天生桥(二)   明朝建立后,跟随朱元璋多年崇山候李新负责营造明孝陵和建设鸡笼山帝王庙(鸡鸣寺)等工程,并被封为崇山侯。李新对工程营造有很高的造诣。洪武二十六年(公元1393年)朱元璋派溧水李新督视开凿胭脂河。他们认为如把淤塞多年的中江(即溧水)加宽挖深,就可将太湖与固城湖、石臼湖沟通起来。如能在秦淮河与石臼湖之间开挖一条运河,船只便可直达金陵。
南京溧水天生桥(二)   为了开凿全长75公里的胭脂河,要在胭脂岗上向下开凿深30余米、底宽约20米的河道,就是在今天用机械化施工也是很不容易的事。李新奉命到溧水后,组织了几万民工在古胭脂岗上开河,他发现胭脂河工程基本是石方工程。就让民工采用李冰父子开挖四川都江堰的古老方法凿石,即用铁钎先在岩石上凿缝,用麻嵌在缝中,浇上桐油,点火焚烧,待岩石烧红,泼上冷水,利用热涨冷缩的原理使岩石裂开,然后将石块撬开运走。李新带领近万名民工经过不到两年时间完成了胭脂河工程,创造了奇迹,了却朱元璋的心愿,而民工死者逾万。当今新金陵四十景的“凝脂沉霞”,胭脂河水日夜地流淌,也流淌着一曲深沉的歌。
南京溧水天生桥(二)胭脂河上有悬索桥 

南京溧水天生桥(二)   这胭脂河,就像被一把巨斧从天而降猛劈一刀,两岸峭壁蓦地闪躲开来,让出一道江水奔涌而来,穿山而过。
南京溧水天生桥(二)

南京溧水天生桥(二)看到前面的天生桥了 

南京溧水天生桥(二)

南京溧水天生桥(二)离天生桥越来越近了 

南京溧水天生桥(二)两岸怪石高悬,绝壁危岩,一条巨石横跨两岸,十分壮观。
南京溧水天生桥(二)   胭脂河开凿时,工匠们巧妙地将两处石质最硬、地势最高的地方留下来作为桥,将巨石下方凿开石孔以通舟楫,著名的天生桥由此而来。据《溧水县志》记载:“在河上以巨石面留为桥,中凿石孔十余丈,以通舟楫,桥因势而成,故名天生。”
南京溧水天生桥(二)   其实,可以说是桥面为一块完整的岩石,当时的设计者、开凿者没有加任何的建筑材料,完全利用天然岩层的特点,将其掏空,便成了天生桥。  
南京溧水天生桥(二)   在人工运河上留石为桥,实是当年工匠们的创举,可惜南桥早在1528年崩塌,仅余现在的北桥。  
南京溧水天生桥(二)   天生桥横跨胭脂河两岸,桥宽9米,长34米,厚9米,桥面高36米,犹如“长虹卧泼”;两岸绝壁高三四十米,石缝间生长着野草。
南京溧水天生桥(二)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国家水运规划设计院院长胡家明教授称之为“在全国乃至全世界独一无二”,胭脂河——天生桥现已列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金陵新四十八景之——凝脂沉霞,因河两岸险峻、陡峭、秀丽、幽深,素有“江南小三峡”之称。  
南京溧水天生桥(二)   游船来到游览的第一峡天生峡,两侧石壁上有许多一直不停往下滴水的岩石,这个称之为滴水石,它是一年四季都会不停地往下滴水,夏季雨水充沛时,会形成小型瀑布冬天室外温度达到零下四五度时,便会结出许多冰柱,两岸冰棱倒挂,当夕阳西下时,水滴、河水、夕阳相互辉映,形成一道靓丽的景色,称之为“凝脂沉霞”。
南京溧水天生桥(二)穿过天生桥继续往前走  
南京溧水天生桥(二)   胭脂峡,两岸的土壤呈暗红色,好象女孩子用的胭脂一样,关于两岸的土壤为何呈红色一直流传着许多种的说法,相传胭脂河下游为秦淮河,“十里秦淮”在明清时期最为鼎盛,众多歌女都将洗脸水倒入秦淮河中,胭脂又是具有灵性的东西,它们流经这里时被两岸的秀丽景色吸引,打算在此地长住下去了,于是用自己的颜色装扮了两岸的土壤。其实,土壤呈红色那是因为其中含有铁元素,经过多年地壳变化,被氧化成了氧化铁,所以,也可以说是大自然涂抹的结果。南京溧水天生桥(二)   这段河面,河岸迅速陡峭,重峦叠嶂、山势嵯峨、崖壁如削、危石高悬,犹如从开阔明亮的地带进入狭窄暗淡的龙门一般;被誉为“江南小三峡”的天生峡、胭脂峡、隐秀峡,在山谷中依次连成一线,仿佛一把从天而降的巨斧在胭脂岗上猛劈的一刀,使两岸峭壁突然闪开,让出一条穿山而过的峡谷水道;从崖壁高处垂直落下的水滴,叮叮咚咚,不绝于耳,仿佛在向游人诉说沧桑的岁月。  
南京溧水天生桥(二)  小三峡的称谓最早出自,清朝皇帝乾隆之口,当乾隆皇帝游完后不由抚掌赞叹:“短短数十里之行,大有阅尽长江三峡奇、险、秀风光之妙趣,谓之江南小三峡,当非虚誉”。
南京溧水天生桥(二)   胭脂河两岸的岩石,较为奇特,一层一层,这种岩石称之为页岩,页岩是沉积岩的一种,主要是由黏土矿物和细小泥质颗粒压紧,胶结而成,多具薄层状构造,质软易碎。它的最大特点是密度大,大气压将河水压到一定的位置之后,压不上去,它又回渗下来。所以只要河水不干,它两旁的岩石将会不停往下滴水。
南京溧水天生桥(二)隐秀峡
南京溧水天生桥(二)隐秀峡是胭脂河中景色最秀美的一段,它与长江三峡夔门中的一段景色极为相似。
南京溧水天生桥(二)这个小三峡处在江南,它具有着江南所特有的秀美,所以呢,第三峡取名为隐秀峡。
南京溧水天生桥(二)   前方是一现代化建筑节制闸,它连接石臼湖通太湖。这个节制闸的位置原来还是一座“天生南桥”,南桥规模较小,在明嘉靖年间便已倒塌,后来就在旧址上建闸,它的作用是调节石臼湖与秦淮河水位的。
南京溧水天生桥(二)船掉头往回走
南京溧水天生桥(二)翘首仰视,两岸叠嶂嵯峨。
南京溧水天生桥(二)危石高悬处,钻凿痕迹犹斑斑可见。

南京溧水天生桥(二)又要经过天生桥了
南京溧水天生桥(二)

南京溧水天生桥(二)   当年,朱元璋又命崇山侯李新前往溧水考察可使苏浙粮运经东坝直达京师的水运线路。李新在仔细察看秦淮河上游的山川布局和石臼湖岸边的水网分布后,发现秦淮河源头与石臼湖洪蓝埠相距很近,唯一困难的是两者中间隔着一座数十米高的胭脂岗,如果能在胭脂岗中凿开一条长十余里的人工运河,引石臼湖水“会秦淮以达金陵”,运粮的线路难题便可迎刃而解。于是,受命“督视有司开凿胭脂河”的李新,便很快组织当地数万民工,开始实施自己的开凿运河计划。
南京溧水天生桥(二)   胭脂岗位于溧水城西,自古便有“石有胭脂色,故名胭脂岗”之说,其石质主要由含铁的砂岩、砾岩和部分页岩组成,岩石坚硬、崖壁陡峻,在当时还不具备爆破技术的情况下,要在长约7500米、高程20-30米的石山上开凿一条深30多米、底宽10多米、上宽20多米的运河,其工程之艰巨简直难以想象。
南京溧水天生桥(二)   李新遂采用前人“火烧水激”传统工艺,先用铁钎在岩石上凿出一条缝,然后用沾了桐油的麻丝嵌入其中的点火焚烧,烧到一定温度后,再浇上冷水,利用热胀冷缩的原理,使岩石裂开,再撬出石块,搬运出去。






南京溧水天生桥(二)   天生桥,是在开凿胭脂河过程中,为方便日后东西交通,工匠们利用石质最硬、地势最高的完整岩石,在岩层下面挖掉疏松石块,使其跨越在胭脂河上的。该桥完全利用天然岩层并经精巧设计开凿而成、没有外加其它建筑材料。
南京溧水天生桥(二)  天生桥原有南北两座,明嘉靖年间南桥崩塌,北桥则因当地邑人保护保存至今。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后,胭脂河漕运作用不再,逐渐淤塞断航。南京溧水天生桥(二)   明万历年间当地民工曾加以清理,但复航不久又被淤塞,从此300多年无人问津。解放以后,当地政府先后多次进行疏浚,胭脂河重新发挥灌溉、航运作用。如今,胭脂河与天生桥已被列为金陵新四十景之一的“凝脂沉霞”和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南京溧水天生桥(二)  
南京溧水天生桥(二)   人工开凿的胭脂河,我们可以看到河的两侧石壁上有许多一道一道的裂缝,这是当年开凿所留下的痕迹。
南京溧水天生桥(二)

南京溧水天生桥(二)   胭脂河这一段为熔岩的断层,它分布了许多种的沉积岩,由大小不规则的卵石、砾石等被水中沉淀出的物质胶结而成,这种岩石称之为砾岩,它也属于沉积岩的一种。
南京溧水天生桥(二)

南京溧水天生桥(二)又看到悬索桥
南京溧水天生桥(二)

南京溧水天生桥(二)

南京溧水天生桥(二)穿过悬索桥 
南京溧水天生桥(二)上岸 
南京溧水天生桥(二)脚下的胭脂河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