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达墓位于南京市玄武区太平门外板仓街190号,为明代开国功臣之首、中山王徐达的墓葬,是世界文化遗产、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板仓街
墓园大门标识
“明中山王神道”牌坊。此牌坊系1984年南京市文物事业管理委员会按原来的形制复制的。高约6米、宽约5米、圆球柱顶、石鼓底座、坊额为“明中山王神道”六个阴刻楷字,两侧各一石耳。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南京市明清皇家陵寝。
徐达墓坐北朝南,面对钟山,墓园规制宏伟。
牌坊之后为徐达的神道碑。此碑体制巨大,高8.95米、宽2.2米、厚0.7米。为南京之首,甚至比朱元璋的神功圣德碑还要高,功臣墓碑竟高过皇帝,不可谓不奇。
“御制中山王神道碑”是明代功臣墓中最大、最有代表性的一块。碑通高8.95米、宽2.2米、厚0.70米,该碑分为三部分:上为浮雕云龙文碑额,正中刻篆体“御制中山王神道碑”字;中为碑身,刻有朱元璋亲自撰写的碑文,共28行,2000余字,记载了徐达一生的功绩,文中标有句逗,这在古碑中极为罕见;下为龟趺碑座。
碑文正书,凡二十八行, 行七十二字,通篇计约2400余字,全文如下:“大明開國輔運推誠宣力武臣,特進光祿大夫、左柱國、太傅、中書右丞相、征虜大將軍、魏國公、追封中山武寧王神道碑。
大明中山武寧王,姓徐氏,諱達,鳯陽府鳯陽縣人,家世農業。王年二十有二,值元末兵興,歲癸巳,朕集義旅,王來麾下,朕視其所以周旋幾二年,動靜語默,悉超群英,於是命為帥首,凡有徽征,以代朕行,又幾一載。
明年乙未,朕被敵所執,敵之帥首亦為我軍所執。明日王來,以身代朕歸,朕歸縱敌帥首易王還。已而從朕渡江,下采石,定太平。時機務浩繁,姑孰之郡,密邇大江,況元帥首蠻子海牙率舟師以拒江面,為朕肘掖之患,不暇率兵四征,乃命王為將,擇精兵數千,東取溧水、溧陽。王兵至,守者不戰,民庶咸安。
明年丙申春二月,敗元舟師于采石,王仍屯溧水。三月,召王從征建業,越十日庚寅,師入建業。越七日丁酉,命為大將,浮江而下,水陸並進,東取京口,大破元師。京口已定,東探浙右。時張士誠擅稱名號,遣將已據毗陵,旌旗相望。其守者潜伏遣間諜誘我斥候,王察知,遣使歸告,請勒兵以討,朕許之。王將三萬人逼近其壘,復遣使歸告賊勢少窘,益兵可下。朕遣戰將千餘員、甲士三萬,師會,合圍毗陵。張士誠自姑蘇發其弟張九六,將兵數萬来援。王遣兵逆戰,不移時破之,生擒張九六。城守猶堅,朕復益新附二萬,合勢共圍。守者窘甚,計出多方,誘我新附者。二萬新附帥首密從,傾營入城,助彼來戰。初我軍環其城而營之,因新附者叛,四方去其三,獨王固守其南,開平王猶營東南外一舍之餘,扼彼援兵,尚未驚移。聞新附者叛,寇迫王營,王拒守且戰,開平自外來援,内外夾攻,大敗其众,擒其守将张德,餘軍敗入其城,王復環而困之。士誠自姑蘇遣將吕珍夤夜入城,督兵以守,與王相抗。初彼軍雖少,糧且足用,戰守益堅。及誘降入,軍多糧少,戰且狐疑。丁酉春,守將吕珍潜遁城下,師旋。復遣征寧國,城圍援至,王發兵扼要而戰,援者敗,俘斬者众,旬日城降,宣城亦附,凱旋。時四方群雄甚多,朕固守江東數郡,命王秣马厉兵,以觀四方之勢。
又明年戊戌,命王點兵,固守建業。朕親下浙東,金華既平,六月師還。未幾,遣王西征皖城,水陆并進徽北。秋,命王西征池州,師抵而平。陳友諒遣兵來救,斬首萬級,生獲三千餘。時張士誠發兵来寇,宜興城陷,遣王將兵復取,師抵城下,不旬日城復,生獲三千,餘皆戰死。其年,惟揚元義兵盡歸。
壬寅秋,王從朕下潯陽,陳友諒敗潰。時張士誠 發兵攻長興,留王守潯陽。未幾召歸,師次中塗,令復守潯陽。比至,陳兵已入城守,王遣兵與戰,陳兵復潰,俘斬數千,獲其眷屬戰騎,彼時潯陽之境空荒,棄而弗守,師旋建業。
癸卯春正月,取豫章,城降。命王西取武昌,不克。班師中塗,豫章
變,王復討平。張士誠北寇
春,朕親往援,王為前部,張兵敗北,旋師金斗,周圍其城。戰間,陳友諒大率兵寇豫章,詔王罷金斗之圍,歸整舟師,解豫章之難。秋七月,師次彭蠡,陳友諒罷圍逆戰,王身先諸將,敗陳一巨艘,死者千五百人。自是彼軍勢弱,我軍威振,由王身先。
癸卯歳,留王守京,朕西征武昌。甲辰,武昌下,克陳之後,其年大會兵于京師。乙巳
,命王取淮東、淮陰諸州,仲夏師旋。
歳丙午,命率甲士二十萬,東取吳越,鏖戰於吳興、皂林之野,生摛張兵六萬,不戮一卒,盡赴京師。冬十有一月,師抵姑蘇。明年丁未秋九月,姑蘇下,兼浙左之太半,詔班師,命王西略蒼梧、九溪,率服,還軍京師。
洪武元年戊申春正月,朕即大位。二月,命王為征虜大將軍、銀青榮禄大夫、上柱國、錄軍國重事、中書右丞相兼太子少傅、信國公,命率甲士二十五萬,北定中原,抵齊魯而民安,所過輯兵守禦,規畫足食,兵不民擾,所得壯士,師而徂征,不煩朕念。北齊既平,命渡河南,兵至大梁,父老壺漿以迎。西下洛陽,長驅崤函,直抵潼關,守者拒戰,王命宋國公馮勝拔之。朕命據關而守,諭歸大梁,北下河内,由鄴下趋势赵州,抵臨清。其年八月三日辛未,北入胡都,捷奏平胡。復命西下晉、冀,如命井陘長驅,晉、冀以平。
二年春正月,召渡河西,兵入關中,守者皆棄,全有關 之地,召歸,天下太平。
三年冬十有一月,論功行賞,命王為開國輔運推誠宣力武臣、特進光祿大夫、左柱國、太傅、中树右丞相、征虜大將軍,改封魏國公。
五年夏五月,众議北入沙漠,王至嶺北,兵疵而還,勑命沿邊輯守,歲镇于燕,口外餘民,自是收盡,海内無虞。
十七年甲子,太陰数犯上將,朕惡之,召罷北鎮,勞勞於家。是年臘月二十有一日,染疾,朕恐之,星馳四召名醫,咸至,终疾弗瘳。明年乙丑二月二十七日己未薨,特封中山王,諡武寧,享年五十有四,爰以是年四月十八日己酉,葬于鍾山之陰。
生男四人,世子允恭,襲封魏國公;女四人,長女燕王妃。
王平昔言簡慮精,當提兵之時,令出不二,諸將敬若神明。所至之處,攻城不屠,與人不戲。凡受命而出,及功成而旋,每不自矜。至於封姑蘇之府庫,置胡宮之美人、財寳無所取,妇女無所愛,忠志无庇,昭明乎日月。
既薨,朕恐歲月幽遐,磨迷偉績,朕特親筆笔生前張我武威、偃兵息民、混一區夏、奠安人神之勞,以示子孫,耿光萬世,勒諸堅石,樹當神道歌曰:‘景命昌兮天彰,錫我英俊兮忠良。幽韜祕略兮神機,默溫溫兮兼剛。秉旄鉞而徂征兮既出,幡幢繚繞兮雄气軒昂。戰騎靈兮蹄疾,旌旗烈烈兮前行。六軍濟濟兮甲胄,礪矛燦爛兮精鋩。舍之兮周廬星列,属櫜(gao)比比懸傍。四斗声聲頻兮令密,山川妖魅兮奚藏。彎弧力勁兮射欃槍,幾披星月兮秋霜。奮忠海内兮孰前當,摧堅撫順兮我武惟揚。’
洪武十九年歲次丙寅七月吉日立石,臣惟古功臣之薨,壙有誌、墓道有碑,禮也。然自唐以來,皆命詞臣為之。惟我聖皇芟夷群雄,混一區宇,雖股肱爪牙非至一人,而中山武寧王,實元勳之首,南收吳越,北定中原,東平齊魯,西入關陝,大抵皆王之功。今其薨也,聖上以王豐功偉績,始終本末,非詞臣所能周知。故,親筆之刻置墓道,自古人君禮報功臣,未有若斯之盛者也,臣等不敏幸得同侍。經筵欽覩覩御製,不勝感激流涕,謹拜手稽首書于碑文之左。文淵閣大學士奉議大夫臣朱善、承務郎左春坊左贊善臣劉三吾、承務郎左春坊左司直郎臣汪仲魯,翰林院侍,詔臣沈士榮、孫大推謹書。”
碑下为龙生九子中的负碑龟趺(又称赑屃bi xi)
巨型龟趺碑座、造型粗旷、气势雄伟。
翁仲道全景
神道碑之后既是翁仲道,有石马及控马官、石羊、石虎、武将、文臣各一对。大致各表徐达的武勋,仁孝,武威以及尊严。
徐达(1332年-1385年),字天德。濠州钟离(今安徽凤阳)人。明朝开国军事统帅。徐达出身农家。元朝末年,徐达参加了朱元璋领导的起义军,为淮西二十四将之一。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在鄱阳湖之战中大败陈友谅。次年,被任命为左相国。并为大将军率兵征战。
至正二十五年(1365年),麾师攻取淮东,并于两年后攻克平江,灭张士诚。旋即出任征虏大将军,与副将常遇春一同挥师北伐,推翻元朝的统治。
1368年,攻入大都,灭亡元朝,朱元璋称帝,国号大明,以应天府为都城,徐达因功勋卓著被封为开国辅运推诚宣力武臣、光禄大夫、太傅、中书右丞相,并封为魏国公。他为人谨慎,善于治军,戎马一生,为明朝建立了不朽的功勋。相传朱元璋曾赏给徐达一幅对联:“破虏平蛮功贯古今人第一,出将入相才兼文武世无双”。徐达病逝后,被追封为中山王,谥武宁,赋葬钟山之阴,配享太庙、肖像功臣庙,位皆第一。
石马及控马官,可惜控马官的头部已不见了。
石马及控马官背面
另一侧的石马及控马官
回望神道碑
回望神道碑
神道尽头是徐达夫妇合葬墓
1965年至1983年,南京市博物馆为配合南京天文仪器厂基本建设,在徐达墓神道石刻后的东、西两侧相继清理了徐达家族墓十一座。其中有徐达第三子徐膺绪夫妇墓、长孙徐钦夫妇墓、五世孙徐俌夫妇墓,并征集了明代后期的嗣魏国公徐邦瑞、徐维志等人的墓志。同时出土了大量珍贵随葬品,为研究明朝的文化提供了宝贵实物资料。
2011年4月,在南京林业大学发现“南京锦衣卫指挥佥事”徐君叙及其夫人周氏合葬墓,疑其为徐达6世孙、徐达三子徐膺叙之后;其墓中出土陪葬的蓝釉梅瓶极具研究价值,现陈列于南京市博物 “玉堂佳器”展厅内,但因考古报告尚未发表,该文物目前只许观瞻,不许拍照。
2012年11月,又在南京林业大学南大山发现大片墓葬,其中部分明代墓葬亦怀疑为与徐达家族墓有关。
神道的终点是墓冢,为徐达夫妇合葬墓,下用块石垒砌,上为封土。墓高2.4米,占地面积5亩。
冢前有其后裔所立石碑,高1.95米,宽0.77米。
上刻“明魏国公追封中山王谥武宁、夫人谢氏之墓”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