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扬州大明寺(十一)石涛墓乾隆御碑

(2019-10-05 09:08:35)
标签:

大明寺

石涛墓

乾隆御碑

石涛定居扬州

五次南巡维扬

   石涛(16301707),本名朱若极,亦署原济,字石涛,号瞎尊者、苦瓜和尚,别号有颠僧、清湘遗人、清湘陈人、老涛、清湘石道人、钝根、大涤子、小乘客、无发人、零丁老人、半个汉、箬笠翁等数十个之多。以字行世。广西全州(今全县)人。生年有1636164016411642诸说。明朝桂藩靖江王朱亨嘉之子。明末清初著名画家,在中国绘画史上具有极其崇高的地位。隆武中,国破家倾。明亡,遁入空门。大半生云游四方,修佛、作画。博通世学,工诗善画,尤精草隶。康熙三十一年(1692)定居扬州。在大东门外,临河结草屋数椽,吟诗作画,名“大涤堂”。

   他以“搜尽奇峰打草稿”作为一生的艺术追求,强调画家要“借古以开今”,主张“门户自立”,反对一味“摹古”。所绘山水、花卉,任意挥洒,脱尽前人窠臼,开清代扬州画派先河,这对后来“扬州八怪”的形成有很大影响。著有《画语录》。他又善叠石。扬州余氏万石园即出其手,今何园片石山房存其遗迹。康熙四十六年示寂,葬于扬州城北蜀冈平山堂后。诗人高翔每岁寒食,必祭其墓。据旧志记载,墓有石碑。直到清末,当地文人清明时节尚有前往祭扫者。墓碑可能毁于民国年间,此后知晓者渐少。扬州大明寺(十一)石涛墓乾隆御碑石涛墓在楠木厅的西侧扬州大明寺(十一)石涛墓乾隆御碑   石涛是中国古代绘画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大家,石涛墓地却湮没已久。画家唐云生前曾对学生屠传法说过,石涛圆寂在扬州,但苦于一直找不到他的墓地,总觉得心中有一件未了的心愿。10年前出家的屠传法,去年10月无意中听扬州大明寺主持能涛和尚说,大明寺即是石涛墓地,寺内尚存石涛墓地中的经幢,顿时想起了唐云的遗愿,当场表示愿意重修石涛墓园。扬州大明寺(十一)石涛墓乾隆御碑   经过一年努力,在多方面的支持下,石涛大师纪念园落成。纪念园占地320平方米,设计上凸显了石涛“法自我立”的艺术精神,由塑像区、纪念区、墓碑区和经幢区四部分组成。 

扬州大明寺(十一)石涛墓乾隆御碑石涛塑像由国家一级雕塑师陈古魁创作

扬州大明寺(十一)石涛墓乾隆御碑   旅居台湾的扬州耆旧杜负翁先生在《石涛与扬州》一文中对此也有描述:石涛卒于康熙四十六年,年六十七岁,葬扬州平山,史无记载。负翁先考妣之墓,在平山后,地名蔡家山,墓前一溪,溪之南为平山之北,即蜀冈之北。溪中冬令水涸,可通行人,负翁于某年冬祭墓归时,乃从溪之小径,登临蜀冈。岂知石涛之墓,即在此处。墓前有一石碑,为泥土沾污,已不能辨识。高只二尺,甚狭小。经拂拭后,见其文曰:石涛上人之墓。此地在平山堂后围墙之外,地临蜀冈中峰之背,虽在峰上,已近边缘。立石涛墓前,向前右方隔溪遥望,可见先考妣墓。又云:“若干年前,曾著一文,题为石涛墓在平山阴。今之考证石涛墓者,皆以负翁之文,以为依据。”
扬州大明寺(十一)石涛墓乾隆御碑   19586月,著名作家、文学翻译家、园艺家周瘦鹃先生来扬州,游览平山堂。他在《绿杨城郭新扬州》一文中写道:庭中的一座石涛和尚塔,顿时引起了我的注意,凑近去看时,见正面的石条上刻着几行字:“石涛和尚画,为清初大家,墓在平山堂后,今已无考,立此塔,以资景仰。”

扬州大明寺(十一)石涛墓乾隆御碑能修题字“石涛大和尚之墓”

扬州大明寺(十一)石涛墓乾隆御碑墓碑背面

扬州大明寺(十一)石涛墓乾隆御碑

扬州大明寺(十一)石涛墓乾隆御碑   纪念区以大明寺能修大和尚撰文、传法法师书写的“石涛大和尚墓修复记”碑为主体,讲述石涛生平。

扬州大明寺(十一)石涛墓乾隆御碑  康熙四十六年,石涛老死于杨州,葬于蜀冈隆庆寺后,其墓建于蜀冈平山堂后,无塔无碑。石涛生前曾自画“墓门图”,并题“谁将一石春前酒,漫洒孤山雪后坟”。原墓已湮没难寻。1953年,建纪念塔于“谷林堂”后,包契常题写“石涛和尚纪念塔”。塔阴由李梅阁题文:“石涛和尚画,为清初大家,墓在平山堂后,今已无考。爰补此塔,以志景仰。“文化大革命”中,纪念塔被毁。
扬州大明寺(十一)石涛墓乾隆御碑石涛和尚墓塔

扬州大明寺(十一)石涛墓乾隆御碑   1980年,扬州市文管会拨款4000元,筹立石涛和尚墓塔和清代画家莲溪和尚墓塔,经多方收集,在平山乡征集到旧塔四座,并修复齐全。1993年秧, 大明寺能修法师立石涛墓塔于楠木厅北侧,同时,立莲溪和尚、能勤大和尚、瑞祥大和尚墓塔于其附近。     
扬州大明寺(十一)石涛墓乾隆御碑瑞祥大和尚墓塔
扬州大明寺(十一)石涛墓乾隆御碑瑞祥大和尚墓塔 

扬州大明寺(十一)石涛墓乾隆御碑碧松法师墓塔
扬州大明寺(十一)石涛墓乾隆御碑  碧松法师,俗名邢肃芝;在西藏时为洛桑珍珠格西,美国密宗总会原主席。邢肃芝是一位20世纪上半叶中国大动荡年代中亲身参与了汉藏两地错综复杂的历史演变的枢纽式人物。他曾皈依佛门接受正规严格的佛学教育,进入四川重庆汉藏教理院学习西藏语文,同时成为中国佛学会会长、近代佛教界泰斗太虚大师的秘书。1937年只身赴藏,进入三大寺之一的哲蚌寺学习藏传佛教五部大论,拜多名活佛为师。后来,他成为第一位获得藏传佛教最高学位拉然巴格西的汉人(史上迄今只有两位)

扬州大明寺(十一)石涛墓乾隆御碑能勤大和尚幕塔
扬州大明寺(十一)石涛墓乾隆御碑能勤大和尚幕塔

扬州大明寺(十一)石涛墓乾隆御碑
莲溪和尚墓塔
扬州大明寺(十一)石涛墓乾隆御碑莲溪和尚墓塔

扬州大明寺(十一)石涛墓乾隆御碑   石涛幼年不晓世事时,石涛就从皇室贵胄成了平凡僧人。他本来过着类似隐居的生活,常伴青灯古佛,但非凡的画艺注定要让他脱颖而出。后来,他终于不甘寂寞,从远离尘器的宣城去了繁华的都市南京、扬州等地。康熙南巡时,他曾两次在扬州接驾。其中1689年那次,皇帝叫出了他的名字,石涛受宠若惊,非常激动,写下了纪事诗两首,并作《海宴河清图》献给康熙。
扬州大明寺(十一)石涛墓乾隆御碑   在这之后,他主动入京3年,游走于豪门之间,结交达官显贵,企图出人头地。这时的石涛,一方面认为康熙皇帝对他有知遇之恩,另一方面又背着沉重的明朝皇族出身的包袱,社会对他的期望也形成了两股截然不同的舆论压力。石涛陷入了极端的矛盾中。前朝皇族后裔那种隐忍于心的矛盾和苦痛,都强烈地反映在他的诗文书画作品中,“一生郁勃之气,无所发泄,一寄于诗画,故有时如豁然长啸,有时若戚然长鸣,无不以笔墨之中寓之”。
扬州大明寺(十一)石涛墓乾隆御碑   远处是大明寺北门。清初的画坛,时逢正统派绘画占据主流,王时敏、王鉴、王翚、王原祁这“四王”沿着董其昌的摹古之路走得正红火,被当权者所赏识,出入宫禁,煊赫一时。而石涛与他们相比,仅仅是个身世奇特的画僧罢了。  原本抱着“欲向皇家问赏心”的愿望,最终却看透了世事,石涛终于明白自己在京城的角色和身份,苦笑中,吟出了凄楚哀婉的诗句:“诸方乞食苦瓜僧,戒行全无趋小乘。五十孤行成独往,一身禅病冷于冰。”道明自己在京城的社交舞台上,就是个“乞食者”而已!
扬州大明寺(十一)石涛墓乾隆御碑   沿路往东走。1690年冬他买了一条船,从京师黯然离开,直返扬州。痛定思痛后,石涛蓄起了头发,改穿道家衣服,自取别号“大涤子”,开始潜心研究绘画理论,并撰写成《画语录》,被后人奉为经典著作。 其实在京师时,石涛虽自感落魄,但已经算是有一番作为。当年,“四王”之一的王原祁看到石涛的画作后,赞叹道:“海内丹青家不能尽识,而大江以南,当推石涛为第一。” 他曾与石涛合作画过一幅《兰石图》。石涛画兰,王原祁补画坡石,一个是奇才,一个是正统,可谓难得的合作。这幅作品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扬州大明寺(十一)石涛墓乾隆御碑   晚年回归自我后,石涛更是异军突起,对董其昌所引领的摹古风气不去理会,承袭传统之外,又强调造化为师、我用我法。他清楚地指出:“我之为我,自有我在……古之须眉不能安在我之面目;古之肺腑,不安入我之腹肠。”甚至豪迈地说:“纵使笔不笔,墨不墨,画不画,自有我在。”总之,他要改变古人的面目而自创新法,自标新格,这种呼声是对传统观念的一种挑战。
扬州大明寺(十一)石涛墓乾隆御碑   石涛有一些著名的艺术观,比如“搜尽奇峰打草稿”“笔墨当随时代”,直接影响了后世一批艺术家的创作。近代画家潘天寿先生曾提出:八大开江西,石溪开金陵,而石涛则开辟扬州画风。
扬州大明寺(十一)石涛墓乾隆御碑   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石涛定居扬州。“在扬州的这十年,是石涛潜心作画,作品流传最广的十年。据不完全统计,石涛约有一半的作品是在扬州完成的。所以,扬州这十年,也是石涛艺术高峰的十年。石涛画了大量以扬州为题材的作品。
扬州大明寺(十一)石涛墓乾隆御碑   石涛在扬州的这十年,之所以能够达到艺术的高峰,是因为扬州给了石涛生活与艺术的条件:扬州深厚的历史文化以及秀丽的风景提供了丰富的艺术滋养与创作素材;当时国内许多一流的文人都来过扬州,比如孔尚任、査士标、龚贤、程邃、孙逸等,给了石涛一个很好的交友环境。而康熙皇帝的心腹曹寅也与石涛的关系很好。
扬州大明寺(十一)石涛墓乾隆御碑

扬州大明寺(十一)石涛墓乾隆御碑   据《重修平山堂欧阳文忠公祠》碑刻记载,乾隆曾五次南巡维扬。乾隆每到扬州都要多次游览大明寺平山堂,每游一次都要写不少诗篇。据《平山堂图志》记载,乾隆宸翰共有三十八首,其中绝句三十一首。
扬州大明寺(十一)石涛墓乾隆御碑   乾隆御碑亭位于西园拾级而下的入口处西侧,坐北朝南,单檐歇山顶,檐下置挂楣,亭柱16根,红色油漆,周边设透空坐栏,栏面黑色,透空坐基白色,色彩分明。地面为正方形水磨青砖铺地,中置三块御石碑。
扬州大明寺(十一)石涛墓乾隆御碑   从三方御碑可看出乾隆的书法集柳公权、赵孟之精髓,笔法华实,美峻流畅,活而有力,是书法爱好者收藏的珍品。
扬州大明寺(十一)石涛墓乾隆御碑碑的顶部

扬州大明寺(十一)石涛墓乾隆御碑   最东边的石碑上刻有乾隆辛未(1751)春仲乾隆皇帝第一次南巡时所写《平山堂》御制诗:梅花才放为春寒,果见淮东第一观。馥馥清风来月牖,枝枝画意入云栏。蜀冈可是希吴苑,永叔何曾逊谢安。更喜翠峰余积雪,平章香色助清欢。

扬州大明寺(十一)石涛墓乾隆御碑   中间的石碑上刻有乾隆壬午(1762)乾隆皇帝第三次南巡时写的《四月朔日游平山堂》御制诗:画舫轻移邗水滨,人思六一重游巡。阴阴叶色今迎夏,衮衮花光昨饯春。巧法底须夸激水,淳风惟是惭投薪。江南山可平筵望,望岂因山因忆民。

扬州大明寺(十一)石涛墓乾隆御碑   最西边的石碑上刻有乾隆丁丑(1757)仲春乾隆皇帝第二次南巡时所写《平山堂》御制诗:西寺西头松竹深,欧阳旧迹试游寻。江南山色秀无尽,二月韶光美不禁。四字檐端垂圣藻,千秋座右揭官箴。春巡处处前徽仰,到此尤廑吁俊心。

扬州大明寺(十一)石涛墓乾隆御碑   乾隆皇帝(17111799),即清高宗弘历,清世宗胤禛第四子。生于康熙五十年(1711),初封和硕宝亲王,雍正十三年(1735)即帝位,年号乾隆,在位60年。政治上实行“宽严并济”政策,经济上鼓励农耕生产,倡导修河治水,先后平定大、小金川和新疆、西藏各地多处叛乱,抵御外寇入侵,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当政期间国势强盛,与康熙朝并称“康乾盛世”。尊祀儒学,提倡文教,敕令编修《五体清文鉴》
、《满洲源流考》、《四库全书》及清朝《通典》、《通志》、《文献通考》等文史典籍。先后六下江南,亲自视察水利工程,解决江南频繁的水害。乾隆六十年(1795),
禅位给皇太子顒琰,自居太上皇帝,三年后卒,谥号“纯皇帝”。
扬州大明寺(十一)石涛墓乾隆御碑   乾隆在位期间清朝达到了康乾盛世以来的最高峰,他发展汉学、关心百姓、五次普免天下钱粮、三免八省漕粮、重视水利建设,使得清朝国库日渐充实,弘历武功繁盛,平定边疆地区叛乱,维护了国家的统一并拓广了领土。扬州大明寺(十一)石涛墓乾隆御碑   就是这样一位盛世帝王,平生却喜欢下江南,曾六次到达扬州,分别是在乾隆十六年、二十二年、二十七年、三十年、四十五年、四十九年。乾隆六下江南所经之地和所做之事,虽不尽相同,但大体上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即蠲赋恩赏,巡视河工,观民察吏,加恩缙绅,培植士类,阅兵祭陵。  
扬州大明寺(十一)石涛墓乾隆御碑乾隆帝曾六次临幸于此,对蜀冈景色流连忘返。西园由此又称为御苑。

扬州大明寺(十一)石涛墓乾隆御碑乾隆御碑前

扬州大明寺(十一)石涛墓乾隆御碑有黄石叠成的山径,往上有一石门。扬州大明寺(十一)石涛墓乾隆御碑

扬州大明寺(十一)石涛墓乾隆御碑
再往上走是“谷林堂”西侧,石涛书画院处的圆洞门。
扬州大明寺(十一)石涛墓乾隆御碑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