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南京吴敬梓故居

(2019-03-04 10:47:22)
标签:

吴敬梓故居

绕城暖足

儒林外史

文木亭

范进中举

分类: 有关南京

    吴敬梓(17011754),字敏轩,号粒民,中国伟大的讽刺文学家,因家有“文木山房”,所以晚年自称“文木老人”,又因自家乡安徽全椒移至南京秦淮河畔,故又称“秦淮寓客”。

    雍正十一(1733)三十三岁的吴敬梓离开故乡全椒,移家南京,寓居于秦淮水亭。随着接触面的广泛,进一步拓宽了吴敬梓的视野,吴敬梓看到:“有心艳功名富贵而媚人下人者;有依仗功名富贵而骄人代傲人者;有假托无意功名富贵自以为高、被人看破耻笑者。”在历经世态炎凉、看透八股取士的腐朽性之后,吴敬梓以庄谐兼擅的妙笔,在南京创作了中国第一部长篇讽刺小说──《儒林外史》,积十年之余,终于成书。南京吴敬梓故居    吴敬梓故居位于南京清溪河与秦淮河交界处,毗邻古桃叶渡,名为秦淮水亭。因让位于桃叶渡建设,吴敬梓原故居迁居到秦淮河南岸东关头上。南京吴敬梓故居重建的吴敬梓故居西门外有一组雕塑“绕城暖足”南京吴敬梓故居   吴敬梓开始创作《儒林外史》时,已经穷困潦倒,全靠典当衣物、卖文和周遭的朋友接济为生。冬日天寒地冻,吴敬梓居住的屋中无火取暖,夜间写书寒气逼人,忍无可忍之时,他便邀约一些穷朋友,乘着月光 绕城跑步取嗳,称之为 '暖足”。他的好友程晋芳在《文木先生传》中有一段精彩的描述:“出城南门,绕城堞行数十里,歌吟啸呼,相与应和,逮明,入水西门,各大笑散去,夜夜如是,谓之暖足。”

南京吴敬梓故居重建的吴敬梓故居西门挂着“吴敬梓纪念馆”的牌子
南京吴敬梓故居进门来

南京吴敬梓故居    里面是一个很大的院落,里面草木茂盛,假山、小亭散布其中,小路婉转穿过。是一优雅之地。
南京吴敬梓故居

南京吴敬梓故居

南京吴敬梓故居    进去不远有一四方木亭,木亭上还有一副对联是:“亭枕碧流濯皓月,书抨时弊秉公心”。

南京吴敬梓故居继续往里走
南京吴敬梓故居角落的水井

南京吴敬梓故居在居住建筑前有看到一组雕像
南京吴敬梓故居这是我们上学时都学过的《儒林外史》里面“范进中举”中的故事
南京吴敬梓故居有关人员正在递送“捷报”,宣布范进靠中了举人。
南京吴敬梓故居

南京吴敬梓故居范进喜极而疯

南京吴敬梓故居

南京吴敬梓故居在房屋西边也有一组雕像
南京吴敬梓故居这是吴敬梓初到南京,在秦淮河上岸的情景。

南京吴敬梓故居    这是秦淮河一带大多数临水人家都有的台阶。以前陆上交通不像现在这么发达,南来北往的人们乘船而行,是最方便实惠的选择,临水的台阶方便上下船。南京吴敬梓故居在河对岸看新吴敬梓故居的秦淮水亭(网络下载图片)

南京吴敬梓故居新吴敬梓故居围墙的大门(网络下载图片)

南京吴敬梓故居进去之后看见一典型江南老式院落

南京吴敬梓故居吴敬梓塑像在右边

南京吴敬梓故居    吴敬梓立像身穿长袍,体瘦面朗,仪态轩昂,右手按在平展于石面的书页之上,深邃的双目凝视着前方,表现出狷介豪放,不慕荣利的刚正气质。

南京吴敬梓故居纪念馆是一座四合院,大门楼楹联曰:寄情淮水非风月;愤世机锋乃仕林。南京吴敬梓故居 南京吴敬梓故居    楹联有曹福华先生撰,现在书法家陈中明先生书写。

南京吴敬梓故居门楣上书“秦淮水亭”

南京吴敬梓故居进入院落大门
南京吴敬梓故居院落内

南京吴敬梓故居正屋匾额“吴敬梓纪念馆”
南京吴敬梓故居 南京吴敬梓故居     门前布置有两副楹联。其抱柱楹联:失意何妨千载笔;倾心自有一河风。
 正屋门楹联:儒冠不保千金产;稗说长传一部书。为康有为女弟子、大书法家、人文学者萧娴题写。

南京吴敬梓故居正屋内,好像是办公的地方。

南京吴敬梓故居    室内中堂。吴敬梓(17011754),字敏轩,号粒民,清代安徽全椒人。幼即颖异,善记诵。稍长,补官学弟子员。尤精《文选》,赋援笔立成。晚年又号文木老人、秦淮寓客,是我国伟大的讽刺文学家。
南京吴敬梓故居
    1701年农历5月,作为长房长孙的吴敬梓出生在全椒县河湾街的遗园中。他自小聪明睿智,记忆力超凡,生性不善与同齡儿童嬉戏玩耍,他最喜爱的一事就是钻到后院的“赐书楼”中,徜徉在书海之中。这不但奠定保他丰富的常识涵养,还造就了他极其深厚的文学功底,为他以后的文学创作打下坚实的基础。在他13岁时,长年有病的母亲早早过世。少年失慈母,对于幼小的吴敬梓来说,是带给他人生的生效苦难。第二年,父亲出仕任江苏赣榆县八品教谕。失去母亲的吴敬梓随父亲北上赣榆任所,并往复天赣榆和全椒两地。南京吴敬梓故居
    1723年,吴敬梓父亲在赣榆回来的第二年就在心情郁闷中撒手人寰。这使吴敬梓又遭受了人生的第二次重大苦难。这个襄水之畔的大宅第中,因他父亲的离去而把他过早地推上了“身独担”的境地。同年,他考取了秀才,在科举道路上迈出了第一步,也是最后一步。1728年,在乡试预试的滁州考场上,他因讲了一些不合时宜的独到见解而遭受到主考官的“严加训斥”,这就更加深了他对科举弊端的反感和厌恶。这一事件,在性格高傲的吴敬梓一生中,被认为是永远抹不平的奇耻大辱,也中对他理想信念的一次重大伤害。
南京吴敬梓故居    1729年,29岁的吴敬梓爱妻陶氏病逝,使他再度遭遇到人生第三次重在苦难。几年后,他从失妻的痛苦中解脱出来,迎娶了“高义”的儒医叶草窗之女为妻。但是面对无休无止的家族纷争和无情的遗产争夺,他感到不堪忍受。终于,他横下心来,在1733年早春的一个凌晨,带领叶氏和长子吴烺,从门前乘船移家到南京秦淮河畔居住,开始了他三十而立后人生道路的重大转折。 
南京吴敬梓故居这组雕像应该是吴敬梓在南京与友人相聚的情景

南京吴敬梓故居因著作《文木山房集》而命名的文木亭
南京吴敬梓故居亭柱楹联:“桃叶渡边粗茶淡饮,东关头处作赋弄弦”。

南京吴敬梓故居    雍正十一年(1733),三十三岁的吴敬梓离开故乡全椒,移家南京,寓居于秦淮水亭。随着接触面的广泛,进一步拓宽了吴敬梓的视野,吴敬梓看到:“有心艳功名富贵而媚人下人者;有依仗功名富贵而骄人代傲人者;有假托无意功名富贵自以为高、被人看破耻笑者。”在历经世态炎凉、看透八股取士的腐朽性之后,吴敬梓以庄谐兼擅的妙笔,在南京创作了中国第一部长篇讽刺小说──《儒林外史》,积十年之余,终于成书。
南京吴敬梓故居    中年奋笔老益贫。移家南京后,出于对既往生活的反思,他写下了著名篇章《移家赋》,这是他充满深情的人生自传。从而,才能使我们后代对他和他的家世有了更全面的了解。在南京,他的名声和才学很快在文坛中得到了确认,他被推为“文坛祭酒”。约在四十岁左右,他参与了南京文人修建《秦伯祠》活动,为此,他最后将全椒的故居变卖以资修建。从此,他便很快落入到贫困境地。常常要靠亲友的接济才能度日。就在其贫病境遇中,他以约十年的时间创作了《儒林外史》。1754年,他携幼子去扬州。就在扬州,他的在京供职内阁中书的大儿子吴烺,有个同事新科进士王又曾,南下回乡路过扬州慕名前来拜访他。他们相会于王又曾的舟船中,相见恨晚,酒喝到半夜。当吴敬梓回到后土祠的寓所,当晚就因糖尿病并发脑溢血,救治不及而溘然去世。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南京古姚叶渡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