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伯先故居,为江南常见的明清风格青墙黛瓦建筑,砖木结构,坐北朝南,前后四进,硬山式,青砖墙,下实砌2米,上均为空斗子墙,工艺规范工整,古朴美观庄重。前有大门楼,内有明间过道、天井、花园,前两进有厢房,中进三大间敞厅,第三进为住房,楼上下各三间,中为堂屋,赵伯先青少年时代居住于东屋,最后为厨房。。
客厅后面的天井,东面的洞门正对着第三展示厅。
客厅后门也有门楼
第三进是重新修复的二层阁楼,楼上下各三间,中为堂屋,两边都各有一个卧室,这里曾经是伯先父母、伯先夫妻及弟妹们的卧室,里面摆放了一些生活用具。据说伯先出生时,正值院中百花即将盛开,又系“百花生日”前夕,故伯先号为百先,这有伯先的“我生偏在百花先”之句为证。在第二层中堂正上方悬挂着一块“天香阁”金字牌匾。
可惜门关着看不见
从东侧的圆洞门出来
东侧过道,过道东侧是厢房。厢房曾是伯先家族以及后人的生活用房。现在是“赵声生平事迹展室”。
二层阁楼背面
故居的第四进西边有两间平房,东边是一个小花园。院子中间有口古井,井水仍十分清澈。
第四进东面
第四进北面的门正对着过道
第四展室
第六部分“奠基革命,万古流芳。”
黄花岗起义失败后,赵声悲愤欲绝,加之长时间劳累积疾,回到香港就病倒了。四月八日开始病情加重,十七日开刀手术,不久病情恶化。十九日,他将陈英士等同志召于床前,勉励甚切,悲愤地说,“我负死难诸友矣,雪耻唯君等”。并连吟“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声泪俱下,自后再不能说话。第二天(四月二十日)下午一时与世长辞,葬于香港,匿名树碑,书“天香阁主人之墓”。
在沉痛哀悼赵声逝世中,黄兴、胡汉民代表同盟会作“告南洋同志书,并致函孙中山,报告这个不幸的消息。函中讲到:“以伯先平日之豪雄,不获杀国仇而死,乃死于无常之剧痫,可谓死非其所。广州义举,尽丧我良士,今又失我大将,我同胞闻之,悲慨愤激,况若弟等目击者伤心狂愤”表达了对失去革命战友的无限苦痛心情。江南新军士兵闻耗,痛哭遥祭,哀悼不已。“世人无论识与不识咸痛悼之”,为他的一生革命为对精神所鼓舞,激起对满清反动统治者的更深仇恨!许多生前好友和受过他教育培养的革命党人,闻赵声去世恶耗,痛不欲生,纷纷聚集在一起设奠哭祭,庄严宣誓;坚决继承他的“雪耻”遗志,为推翻清王朝而更加英勇顽强地战斗!
1912年初,孙中山大总统为首的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明令追赠赵伯先为上将军,孙中山委派赵伯先三弟赵光赴港于4月1日遗体从香港运回,安葬于故乡镇江南郊竹林寺附近,碑曰“大将军赵伯先之墓”,并建立墓道等建筑。章士钊,王立,柳亚子马锦春等均为之立传。4月1日,镇江举行万人追悼大会,会后,由城西到城东转南郊将伯先遗体入竹林寺东侧陵寝。这是赵声生前友人和镇江各界人士,因赵伯先青年时游竹林寺曾有“竹林深处赵公坟”之言,而共议建烈士墓于南郊的。
赵伯先之所以墓葬南郊,是根据他自己生前的意愿而决定的。1898年秋,18岁的赵声第一次离开家乡大港镇到镇江游览。赵伯先游览了镇江后,第二天和几个结识的青年学生一起漫游南郊。他们行至竹林寺时,登上一处青山远眺,看到这里群山环抱,苍松翠竹,环境幽静。指着一处山麓高声对大家说:“这座佛寺风光美好,地势高爽,我将来‘百年’之后,一定要在这里下葬。”说罢,口占即兴诗两句:他日行人遥指处,竹林深处赵公坟。
1924,老同盟会会员冷御秋先生倡议筹建公园以表故乡民众对辛亥革命大烈士赵声(伯先)的
缅 怀 和 纪
念。此举得到了社会各界的热烈赞同和响应。于是,冷御秋约了张鹏、卢润州、包允恭、姚佛岩等人参与筹建工作,并由他出面向镇江、上海有关人士、团体募捐。上海金融界中与镇江有渊源的人士如胡笔江、马石中、严惠宇和一些同盟会员、革命党人、赵声战友以及当时国民
革 命
军的许多军官都有捐赠。另外,还有一笔特殊的款项。1925年,北洋军阀张宗昌南犯江苏前夕,派员到江苏各地强征款项,以充军饷。镇江也筹集了一笔为数不少的款子。张宗昌到江苏后,得知镇江是他当年老上司冷御秋的家乡,而豁免了镇江地方的纳款。后来兴建伯先公园之议一出,有关方面即经公议把这笔款子移作建园费用。1979年,宋庆龄亲题“伯先公园”四字,镌刻在园门右侧。
1958年4月3日,叶剑英到镇江视察期间,参观了“伯先公园”,细读了伯先祠墙上镌刻的伯先诗作。当晚,叶剑英在新华剧院听马良连唱京戏时,默写了赵声(赵伯先)七律《己酉初度寄友》:百年已过四分一,事业茫茫未可知。差幸头颅犹我戴;聊持肝胆与君期。欲存天职宁辞苦;梦想人权亦太痴。再以十年事天下,得归且卧大江湄。
江渭清题字“浩气长存”;陈独秀为赵声诗《存殁六绝句》:伯先京口夸醇酒,孟侠龙眠有老亲。仗剑远游五岭外,碎身直蹈虎狼秦。
章士钊为赵声写的《赵伯先事略》
赵伯先后人写的文章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