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南京愚园(八)愚湖延青阁

(2018-08-12 22:45:28)
标签:

愚园

愚湖

在水一方亭

延青阁

啸台

分类: 有关南京

    新修复的愚园,位于集庆路南侧,东临鸣羊街、西靠凤台山、南眺明城墙、后倚花露岗,占地面积3.36万平方米,建筑面积3890平方米,其中:文物修缮1266平米,园林景观约2.4万平米,愚湖面积约6000平米。其整体格局保持了童寯《愚园》手绘蓝本的原有布局和风貌,因高就下,因势随形,开阔幽深相间,画栋回廊婉约,绿植园艺精致。整个园区由内园的住宅和外园的园林两部分组成。内园位于愚湖北侧,并以金陵狮子林为中心,南北分布着胡氏家人曾经生活起居、休憩娱乐的厅堂宅院、回廊小筑。外园以愚湖为中心,周围散布块石驳岸、浮萍水草、山坡茶园、树木花草、太湖石山、亭台楼阁。园区景观以及水体修复和新建,则根据“巧于因借、因地制宜、精在体宜”的设计原则,依据一鳞一爪、硕果仅存的园林旧迹,发挥丰富的考古洞察力和复原想象力,兼具“造园”和“修缮”两者的用心,巧妙地采用了园外借景和园内对景的手法。园外近借凤台山、远借明城墙,使有限的空间得以无限地延伸;园内东西南北景点两两对应、相互映衬,使各景点能交互渗透和借取,增加了各自的风景艺术价值;水体处理上动用了藏源、引流、集散、延伸等手法,让水面有流有滞、有隐有显,使水体活跃于园中,构成多变的水景空间和无穷的旖旎风光。从而再现了愚园独有的高阜广水的筑园特点和既有山村野趣又有市井氛围的私家园林景致,将“金陵狮子园”的园林特色发挥地淋漓尽致,成为江南古典园林中又一份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南京愚园(八)愚湖延青阁    愚湖之名,出自胡恩燮“且作愚湖长,扁舟时往还”诗句。愚湖面积约6000平方米,水面是南京私家园林中最大的。愚园外园景点,以湖为中心,依山而筑,依湖而设,风光秀丽,宛如仙境。

南京愚园(八)愚湖延青阁    愚园老照片。愚湖北岸是“青山伴读之楼”、“水石居”、“清远堂”等建筑。湖面壁现在小很多。

南京愚园(八)愚湖延青阁现在的愚湖北岸,“青山伴读之楼”、“水石居”、“清远堂”等建筑修缮一新。
南京愚园(八)愚湖延青阁荷花满眼
南京愚园(八)愚湖延青阁      愚园老照片,与上面的对比,现在的建筑都有明显不同,不过基本格式没变。

南京愚园(八)愚湖延青阁愚湖西边。网上下载图片,好漂亮。
南京愚园(八)愚湖延青阁清远堂及西侧的游廊

南京愚园(八)愚湖延青阁        愚园老照片

南京愚园(八)愚湖延青阁清远堂西侧的游廊
南京愚园(八)愚湖延青阁    愚园的游廊将假山及其东、北、西面的景点及宅院连接在一起。游廊不仅提供了
“全天候”漫步赏景的便利,而且充当了游园的导向,还丰富了园内景观的深度和层次。漫步其间,借助列柱、横楣构成的取景框架,可以有选择地摄取空间的优美景色,在体验步移景换之妙的同时,生发出无穷的意境。居住在园内的人对游廊印象最深的是,雨雪天在廊内行走不用打伞,可抄手而行,鞋袜又不沾水,十分惬意。

南京愚园(八)愚湖延青阁秋水蒹葭馆的北侧有洞门
南京愚园(八)愚湖延青阁秋水蒹葭馆北侧的西边的洞门内是游廊
南京愚园(八)愚湖延青阁从这里走可到湖边

南京愚园(八)愚湖延青阁    原有的长廊共分十四节,每“节”约二丈,总长近三十丈。其中有的部分两面空透,有的部分一侧是墙,墙上漏窗窗框的形式有方、横长、直长、圆、六角、扇形及其他各种不规则形状。
南京愚园(八)愚湖延青阁往北边走是双桂轩
南京愚园(八)愚湖延青阁双桂轩

南京愚园(八)愚湖延青阁双桂轩东边的小楼是栖云阁
南京愚园(八)愚湖延青阁    愚园“栖云阁”楼上有一间“密室”,是孝顺的胡光国收藏亲生父亲王一山遗像的地方,为了感恩养父胡恩燮,这里平时不轻易开启,更不容亲友上楼进入。
南京愚园(八)愚湖延青阁

南京愚园(八)愚湖延青阁愚湖西侧

南京愚园(八)愚湖延青阁愚湖南边,愚湖中间的“在水一方”亭。
南京愚园(八)愚湖延青阁    “在水一方”是愚湖内有只带“屋”的船,是个令人遐想无限的景观。景名取自《诗经·秦风·蒹葭》,诗曰:“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诗中所谓“伊人”,既可解为恋人或引申为所向往的贤人和友人,也可解为对美好生活、对人生情怀、事业、前途的追求及向往。胡恩燮化用诗意,将愚湖内的一只木船拟为“伊人”,借“在水一方”这一可望而难即的诗境,以引发游人的联想,对求而不得的惆怅失落生发出一些共鸣。南京愚园(八)愚湖延青阁    胡恩燮白描式地诠释了“在水一方”的景观:“刳木作方舟,徘徊水中沚。船上屋如亭,风来亭欲驶。荷香袭襟裾,残照映霞绮。奚童抱琴立,隔岸呼舟子。”吴楚于1922年写成的《白下愚园游记》云:“愚湖内,旧有方舟‘在水一方’,近因游人甚众,恐惊风裳水佩,移至南岸,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一条普通的小船,巧借经典,赋予“在水一方”颇具诗意之名,遂成了愚园一景,园主的创意可谓精妙之极。为此,引来众多的题诗。范志熙诗云:“结亭水中央,徘徊无四岸。清风面面来,荷香吹不散。”张承颐吟咏:“我爱花为四壁,一亭横荡中流。自是大夫之素,聊以取乎方舟。”赵彦修诗曰:“花间四壁香,水动方亭活。此间有幽人,扇蒲而襟葛。”胡光国女儿胡韵蕖歌咏此景:“招招舟子漫相呼,一舰中流自在俱。倒影楼台都入画,方舟仿佛到方壶。”她面对此景,得意地说,在愚湖中乘船,所见的美景如同圆明园四十景之一的“方壶胜境”。与上述愚园常客的诗作一样,这首诗也没有柔情蜜意的恩爱缠绵。“在水一方”之景的设计似与爱情无关。

南京愚园(八)愚湖延青阁东侧岸上的“延青阁”

南京愚园(八)愚湖延青阁东侧的课耕草堂
南京愚园(八)愚湖延青阁沿课耕草堂南边的小桥往南走
南京愚园(八)愚湖延青阁    愚园由内园和外园两部分组成。外园以山丘、愚湖为主,内园以假山、厅堂等建筑为主。愚园布局,因高就下,因势随形,平直与曲折交替,开阔与幽深相间;水石清幽,竹树美秀,画栋回廊奇丽,江南风味浓郁。各色植物群落造型丰富多彩,在园内争奇斗艳,相映成趣,真可谓满园皆翠绿、放眼尽花草。
南京愚园(八)愚湖延青阁

南京愚园(八)愚湖延青阁    愚园巧妙地动用了借景的手法,在园外,近借凤台山,远借钟山,使有限的空间得以无限延伸;在园内,景点构筑用传统的对景手法,使各景点能相互渗透和借取,增加了双方的风景艺术价值。在水体处理上藏引得法,动用了藏源、引流、集散、延伸等手法,让水面有流有滞、有隐有显,使水体活跃于园中,构成多变的水景空间,生发无穷之意。
南京愚园(八)愚湖延青阁在愚湖东侧的山上看“青山伴读之楼”、“水石居”。

南京愚园(八)愚湖延青阁继续上山
南京愚园(八)愚湖延青阁小山北侧是用湖石堆砌并护山的小型假山
南京愚园(八)愚湖延青阁    假山之上,为一遍植参天古木和各色花草的土山,小瓦覆顶、飞檐翘角、上下两层、落地门窗的“延青阁”立于土山西北。
南京愚园(八)愚湖延青阁    “延青阁”位于园内东南方的缓坡上。这是愚园建成后四十年中最高的建筑。登临其上“纵目四面多烟鬟,恍若置身霄汉间”,明城墙、紫金山、雨花台等远方景色尽收眼底。诗云:“高阁对钟山,山色衡宇宙。日夕气尤佳,乱峰青可数。”《愚园记》中说:“登阁而眺,东北诸山,烟云出没,如接几席,因名阁曰‘延青’”。
南京愚园(八)愚湖延青阁“延青阁”匾额有书法家杨康乐题写
南京愚园(八)愚湖延青阁    胡恩燮曾有诗作谈及延青阁名:“昔有割青亭,今为延青阁。我非王半山(即北宋王安石),敢延不敢割。雅宜红友招,不受白眼虐。岚光满几前,非徒雨后约。”诗中所说的“割青亭”系南宋开庆元年,与范中淹、王安石等齐名的名相马光祖疏浚青溪时兴建。王半山,亦即北宋变法的王安石,他推行新法失败后,晚年闲居江宁(南京),住处是县东门到钟山(又名北山)路途的一半,遂自号半山,并在此构筑了半山园。他有首《木末》诗:“木末北山烟冉冉,草根南涧水泠泠。缲成白雪桑重绿,割尽黄云稻正青。”他还有“割我钟山一半青”的名句。“割青”几成王安石的个性语汇。
南京愚园(八)愚湖延青阁    胡恩燮于诗中坦言,愿仿王安石,然窃不敢与其比肩,只能“敢延不敢割”,故以“延青”作为阁名,意为揽青入园。“延青阁”有了园主精心拟定的景名,加之地势优越,从而能获得延伸的山水景致,成为诗情画意的优美景观。
南京愚园(八)愚湖延青阁    戴鸿庥为此阁撰写了两副楹联,其一为:“入帘草色含春雨;排闼岚光送晚晴。”
其二为:“四围绿树浓宜画;一角青山淡入诗。”庚子举人赵彦修诗云:“阁对锺山启,秋光入户棂。淡烟残照里,留得六朝青。”

南京愚园(八)愚湖延青阁延青阁周的边
南京愚园(八)愚湖延青阁

南京愚园(八)愚湖延青阁

南京愚园(八)愚湖延青阁延青阁东侧楼上有台阶连接假山
南京愚园(八)愚湖延青阁
延假山登延青阁二楼
南京愚园(八)愚湖延青阁
假山石磊作的台阶
南京愚园(八)愚湖延青阁延青阁楼上东侧,有平台连接假山石及屋门。木栏杆、隔扇窗门都非常讲究。
南京愚园(八)愚湖延青阁

南京愚园(八)愚湖延青阁
平台
南京愚园(八)愚湖延青阁站在平台上往东看,远处树丛中有一用石块垒砌高出地面的平台。
南京愚园(八)愚湖延青阁

南京愚园(八)愚湖延青阁    这就是胡恩燮所建愚园三十六景之一的“啸台”。1922年,吴楚在《白下愚园游记》中,对此有如下描述:“‘啸台’高出林表,倚‘城市山林’……”《白下愚园集》的插图“愚园全图”中亦有“啸台”的绘象。园林中将“啸台”作为景观而设,实为罕见。
南京愚园(八)愚湖延青阁    啸,指的是撮口发出呼叫声,类似吹口哨。古人,尤是文人雅士情感激越欲抒为快时,常以孤傲的一声长啸来体现其超凡脱俗之气质。《诗经》中有“其啸也歌”、“啸歌伤怀”等文辞。大约东汉时,“啸呼”进入士人墨客的生活,啸声由原始的“吹口哨”演化成旋律优美的雅音。魏晋时期,啸已经成为名士们的一种雅好,乃至“长啸当歌”成为一大风度。其杰出代表就是阮籍。南京有一阮藉衣冠冢,就在愚湖西墙外。胡恩燮颇有匠心地利用这独有的遗存,于园内特设“啸台”一景,既可以远眺钟山、孝陵,又可以在缅怀阮藉的同时,以吟诗抚琴,放歌长啸来表达其“高逸”的风情。胡恩燮诗曰:“山巅矗崇台,远峰罗满目。巍然见孝陵,濯濯无寸木。吊古生悲风,兴衰如转毂。登临发长啸,不效嗣宗哭。”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