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南京愚园(二)补善堂

(2018-07-30 11:10:47)
标签:

愚园

补善堂

徐州煤矿

愚园胡氏家史

遇、孝、善、雅文化

   胡氏祖居徽州歙县龙潭里,1821年,胡莹轩兄弟二人迁至金陵,经营皇宫织锦贡品。胡莹轩有子嗣六人,最出名的是胡恩燮。

   胡恩燮(18251892),字煦斋,自幼读书,喜好诗文,但是科举不顺;后到北京,考取了国史馆供事,议叙县丞候选。1847年离开京城,“游幕于马兰镇”,负责掌理文书。马兰镇在长城北,平沙漠漠、一望无垠,“胡笳关月,触景成诗”,因而写下了不少诗篇。1849年回江宁探亲,迟迟未返。

   胡恩燮是徐州煤矿近代化奠基人,但由于他不是显赫一时的洋务派头面人物,就其企业规模与经营成绩来说,既不能与开平煤矿的唐廷枢相比,更不能与轮船招商局的郑观应等人相较,所以他的生平事迹罕为一般人所了解。南京愚园(二)补善堂  胡恩燮还是个善于造园的高手。1874年,在苏州任知府的胡恩燮辞官归里,因特别喜欢苏州狮子林,便购下西园故址,并于第二年构筑愚园,两年后大体落成。在世人看来,胡恩燮官至知府正是仕途得意的时候,但是他却辞官归里,可谓“愚”得很。而胡恩燮为了标榜自己清高,故意“自以为愚,更其名为愚园”。

南京愚园(二)补善堂愚园东大门的北边有波浪的云墙,墙内是愚园的内园。
南京愚园(二)补善堂圆洞门里面就是愚园主人居住的地方

南京愚园(二)补善堂进入洞门
南京愚园(二)补善堂有少量的竹林及假山点缀,青石板路充满情趣。

南京愚园(二)补善堂
进入这个小门
南京愚园(二)补善堂

南京愚园(二)补善堂内宅东面的墙壁

南京愚园(二)补善堂右边的墙壁就是愚园的围墙,右边的小门就是在外面看到的有“寄安”门额的小门。

南京愚园(二)补善堂    内宅朝东的腰门,门额上题“紫气东来”。这是愚园保存至今为数不多的遗物之一,已有100多年的历史。
南京愚园(二)补善堂“紫气东来”砖雕门罩,雕刻得细致入微,技法高超。

南京愚园(二)补善堂
愚园老照片

南京愚园(二)补善堂进入紫气东来门
南京愚园(二)补善堂这是一个南北方向的门厅,进入二道门。

南京愚园(二)补善堂二道门内是是一典雅、静谧的庭院,青石铺地的天井。
南京愚园(二)补善堂天井之北,便是愚园的正厅“铭泽堂”。

南京愚园(二)补善堂天井西侧的小门可到狮子林花园

南京愚园(二)补善堂 天井南侧是“补善堂” 

南京愚园(二)补善堂天井东侧,“紫气东来”的大门的门厅。

南京愚园(二)补善堂补善堂
南京愚园(二)补善堂    补善堂,铭泽堂前厅,与“铭泽堂”相向的屋宇,坐南朝北,为愚园第二代主人胡光国所建。
南京愚园(二)补善堂    胡光国乐善好施,当年“设补善堂以恤孤孀,为救生局增筹置船”,自己“节食缩衣”,却“好善不辞”,一生做过不少善事义举。补善堂今辟为“胡氏家史展”。
南京愚园(二)补善堂补善堂的楹联:慷慨宴笑,留我嘉侣;习静独处,心思古人。

南京愚园(二)补善堂补善堂内
南京愚园(二)补善堂补善堂”匾额为现在书法家萧平题写

南京愚园(二)补善堂
补善堂墙壁上陈列着胡氏家史文字图片
南京愚园(二)补善堂

南京愚园(二)补善堂补善堂有20多扇隔扇门

南京愚园(二)补善堂    “觅句廊”幸存两方碑刻之一,清代杰出篆刻家、书法家邓石如的“幽兰怀馨”石刻作品。

南京愚园(二)补善堂“觅句廊”幸存的另一方碑刻,大名鼎鼎的郑板桥“青石碑刻竹子”。

南京愚园(二)补善堂厅堂上,有愚园的微缩模型。
南京愚园(二)补善堂

    胡恩燮(1825-1888,一说1892),字熙斋,晩号愚园老人;出生于一个小官僚家庭,家在南京王府巷,他从小“好为诗古文辞”,却科举不利。清道光二十七年,胡恩燮离家去河北“游幕”,为地方官员掌管文书,没几年回宁省亲,未再出仕。清代同治十三年(1874),苏州知府恩燮辞官回到南京,以颐养母亲 为计购得此园,精心修筑,于光绪四年(1878)四月,奉母居住,自此愚园初步形成。胡恩燮在园内共营造了三十六景,其园林景观可以与号称“金陵第一园”的明朝开国功臣徐达府邸瞻园相提并论。
    胡恩燮著有《白下愚园集》八卷,由其子胡光国刊行传世。该书多为胡恩燮所作诗词及与亲朋杯酒唱酬之作,闲情逸趣、寄托风雅。其中真正具有文献史料价值的,一是《患难一家言》,自叙1853年太平军定鼎金陵后的亲身经历,1963年被收入《太平天国史料丛编简辑》;二是《煤说》,自叙经营徐州利国驿煤铁矿始末,其办矿计划、措施以及宗旨等均言之纂详,全文约4000余字,附于《白下愚园集》第八卷之末,为研究徐州煤矿131年发展史的早期重要资料。

南京愚园(二)补善堂    胡家花园的第二任主人胡光国本来姓王。胡恩燮无子,过继姐夫王一山之子胡光国(1845年—1929年)为子。咸丰三年(1853)冬,他和他的母亲被胡恩燮从太平军占领的南京城救出。因为胡恩燮并无子嗣,所以将胡光国收为嗣子。胡光国从小就表现出过人的胆识。1864年太平天国覆灭,胡光国感到“废学已久”,便与弟弟胡焕文考入南京凤池书院。书院院长倪豹岑夸他“文赋诗字皆有可造”。可惜的是,胡光国一心想从商,所以没有毕业。不久,胡光国由小吏升至“盐运判,加四品衔”,他曾在邗江“监修万寿宫、御碑亭、盐义仓、小金山各工程”。他受程敬之委派,在邵伯修筑大堤。他还负责修建扬子圩、平山堂外“小金山”以及万寿桥等桥梁三十三座。胡光国还筹办南京附近大黄洲的垦荒。
    继胡恩燮之后,胡光国主持矿务事宜,他将矿务局迁往徐州青山泉,开煤井12座,产煤达四五十吨,开启了一个百年煤矿——青山泉矿的历史。    除此之外,胡光国还以热衷慈善闻名,他接受大黄州官田,开垦荒地,种植稻米,所获钱财,用作补充善堂经费。他还积极兴办崇义文塾,邀请名师开设文课,每月举办考试,分等奖给,以培养孤贫子弟。此外,每年腊八节时,胡氏族人都会在大门外施粥。
    辛亥革命后,军阀张勋攻入南京大肆纵火,愚园未能幸免。民国四年(1915年)大局已定,在上海避难的胡光国回到南京,将宅园重加修葺,“添筑亭馆”、“引流种树”,并扩地十余亩。新建成三十四景,因此有“愚园前后七十景”之说。

南京愚园(二)补善堂

南京愚园(二)补善堂    胡光国去世后,他的侄子胡昌期(1900-1942年)曾主事愚园。胡昌期,字绍五,胡恩燮三弟胡恩泽之孙,胡光模之子。绍五自小聪明过人,书法、绘画、篆刻及工艺制作无不精通。他接受愚园时胡家开始衰落,抗日战争前夕,胡光国侄子胡昌期在此开设茶社,售卖《白下愚园七十景》及《愚园唱和集》等书。游客边赏风景边品茶,亦可倚栏垂钓,手执小网捞虾。1937年,愚园遭到日寇毁坏,胡家族人外出逃难。一年后回南京时愚园园林部分已毁,住宅尚存。1942年胡绍五病逝,年仅42岁。遗下三代女眷五人,当时胡家生活几陷绝境。
    胡昌期去世后胡家一度由胡昌义(宜甫)当家。胡宜甫系一胡姓看园人之子,因其文采口才俱佳,胡家就认他作胡绍五之兄弟,人称四少爷。胡宜甫将园内房屋出租,又变卖大量假山石等以维持生计,几年后此人也病逝,未留后人。
    胡昌期的三个女儿自立自强,先后谋得工作,尽心赡养高祖母和祖母。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胡昌期三女儿胡君平(胡昌期幼女),当时邻居家有个童养媳,经常遭受饿肚打骂,胡君平总是站出来制止。解放前夕,这户邻居迁离南京,童养媳不肯走。胡君平硬是将这个童养媳留下来,让她和自己一起生活,教她读书识字,并帮助她组建了美满家庭。
    得知胡家花园规划重建时,胡君平非常高兴。她让儿子胡维辛将伴随自己辗转三十多年的石盆、石桌、盆景假山等物件交给建设方,送回胡家花园。如今,胡君平已经去世,她的儿子胡维辛也已经有了第三代。

南京愚园(二)补善堂    1882年春,胡恩燮奉左宗棠委任,筹办徐州利国驿煤铁矿务,对左宗棠感激知遇之情溢于言表。胡恩燮派其子胡光国陪同英国矿师巴尔前往利国驿寄青山泉等地用西法勘探矿苗,化验结果证明煤、铁质量俱佳,有开采价值。同年105日,徐州利国矿务总局正式成立,局址设于利国驿小北山,以煤铁兼营为宗旨。胡恩燮担任总办,胡光国担任提调,仿照欧美的股份有限公司的办法,发行股票、征集股金。同年冬,利国矿务在蔡山凿井开采煤矿,抽水机、提煤机等均系胡恩燮于上海瑞生洋行订购。这是徐州煤矿走向近代化的开始。
南京愚园(二)补善堂

南京愚园(二)补善堂                  作为晚清的封疆大吏和洋务运动的领袖,左宗棠曾创办福州船政局和兰州机器织呢局。对胡恩燮在徐州开办煤矿,他视为洋务运动在江苏的一次实践。尽管利国驿煤矿不是由官方创办或是官、商合办;而是完全由民间资本开办,他仍然给予了很大的支持。    据《左宗棠全集》收录的相关“批札”,当收到程国熙邀请胡恩燮父子筹办矿务的报告后,左宗棠随即批复:“铜山利国驿土产煤铁,应准开采,以尽地利”,并奏请清廷批准。对胡恩燮提出的“此项矿务,不请官本,一律由商集股办理”的主张,甚为赞同。他要求程国熙督促胡恩燮“妥议章程,详候核示”。当利国矿务局《招集商股采炼煤铁章程十二条》送达后,左宗棠亲自审定,批准胡恩燮“总办徐州矿务”,给予相关“木质关防”(即印信);对章程中的集股、分红、用人等条都详为批示,并饬令程国熙在矿局涉及地方事务时,要“自当妥为照料,共观厥成。”南京愚园(二)补善堂   据《晩清企业纪事》一书载,胡恩燮原本计划在亲友间集资十万两白银,同时开发煤、铁两矿。后来,公开集资扩大到五十万两。但光绪九年(1883)爆发了上海金融风潮和中法战争,许多认股人以此为借口,拒纳股金,到账的股资还不到认购时的三成。胡恩燮只好放弃铁矿,只开发煤矿。即便这样,他有时还不得不典当收藏的古玩字画,以解一时之困。后来,胡光国接手矿务,一次资金周转不开,靠妻子变卖了所有贵重的衣服和首饰才渡过难关。
   由于资金不足,在上海预订的采煤设备也未能全部到货,煤炭开采十分困难,许多煤窑是在土窑或土坑道的基础上建成的,采煤、运输仍靠人力,直到两年后才部分使用机器生产。
   光绪十年,矿局发现了厚达一丈二尺的良好煤层,储量很大;产量虽有提升,但煤炭的运输设备仍然落后。“节节旱路,仅凭笨重之牛车转运百余里或数十里,至徐城及(安徽)萧县等处。”就是在这样的困境中,胡恩燮父子坚持煤炭生产,一度还“颇著成效”,直到十几年后,才由新股东接办。

南京愚园(二)补善堂   愚园,不仅可让游客领略到赏心悦目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而且能让人们感受到独特浓厚的“愚文化”“孝文化”“善文化”和“雅文化”,这“愚”“孝”“善” “雅”,正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南京愚园(二)补善堂    遇文化——大智若愚的处世之道。清光绪二年(1876年),厌恶官场的胡恩燮回归故里,构筑园林,取名愚园,既有表明其不仕归隐之心迹,又寓“大巧如拙,大智若愚”之意。光绪八年(1882年),受两江总督左宗棠委任,胡恩燮欣然筹办徐州煤铁矿务,他在亲友间公开集资,同时开发煤、铁两矿。但次年爆发了上海金融风潮和中法战争,许多认股人以此为借口,拒纳股金,到账的股金还不到认购时的三成。胡恩燮只好放弃铁矿,只开发煤矿。即便这样,他有时还不得不典当收藏的古玩字画,以解一时之困。胡氏父子在徐州近代化煤矿的建设中前后经营了近三十年,投入了大量的资金和心血,无疑是当时有名的实业家。愚园的愚文化,不但让我们了解到二代园主的返朴还淳之意和以愚为乐、吃亏是福、淡泊名利的心情,还可以使我们感悟到,唯有守拙才能自闲,唯有大智才能大愚,唯有清醒才能难得糊涂。

南京愚园(二)补善堂    孝文化——母慈子孝的伦理观念。胡恩燮归隐故里,建造愚园的重要目的是侍奉母亲。愚园建成后,胡恩燮将母亲接到园内居住,从此“园居不离母侧”。他将母亲的卧室安排在铭泽堂后院二楼,因为南京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二楼比楼下风力稍大,夏天较为凉爽。不仅如此,胡母的住宅层高将近4米,有利于通风散热,窗户上有窗帘可以遮太阳,如果当天阳光太强烈,还会把院墙高处卷帘扣上的凉席放下来,系到对面木楼的栏杆上遮阴,这样,院子内、屋子里都会凉快许多。园中春晖堂之命名,取自唐代诗人孟郊《游子吟》中“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诗句,传达的是园主报答母亲的养育之恩之意。太平军攻陷南京后,胡家大小11口被杀,胡恩燮“先在水西门外芦苇深处掘一窟”,再扶母藏匿其内,后“独冒风雪黑夜”亲负老母逃离出城。直到民国年间,愚园大门外鸣羊街上还保留有清代皇帝敕建的“孝子坊”,以表彰胡恩燮的“雪窟救母”之举。
南京愚园(二)补善堂补善堂西侧的厢房
南京愚园(二)补善堂

南京愚园(二)补善堂    雅文化——高人雅士的生活情趣。胡恩燮、胡光国父子极富生活情趣,对构造园林有一定的造诣。南京多丘陵岗地,胡家花园背倚花露岗,外园充分利用自然山水之势,景点倚岗而筑,坡上茶青林秀,实现了古人居于城市山林的梦想。内园则充分利用江南地區丰富的太湖石资源,假山垒石空洞,曲径宛转,忽升以高,忽降以下,状若狮子,美妙无比,故有“金陵狮子林”之称。内园中原有“六朝石”,又称张乖崖醉石,相传当年堆假山时,为胡恩燮意外获得,石上刻有“刘季高父徘徊其旁,绍兴丁丑六月乙未”十六个字。古石失而复得,传为奇闻。胡恩燮有《六朝石记》记其事。胡氏父子善诗好文,著述丰富,称得上名副其实的雅士。愚园建成以后,胡恩燮还广邀社会名流,如李鸿章、张之洞、温葆深、曾国荃、刘铭传、薛时雨和陈作霖等,或为各建筑景点题写楹联、匾额,或咏诗作题,为愚园增添了许多文人气息和诗情画意。
南京愚园(二)补善堂有关愚园的  著 

南京愚园(二)补善堂  善文化——乐善好施的博爱情怀。胡恩燮、胡光国父子一生曾做过不少善事义举。
“吾人节食缩衣计,怕听饥鹰寡鹄歌。好善不辞称小补,耕田凿井惠良多。”南京降水丰沛,地下水资源丰富,园区及周边有古井多处,为那时的人们提供生活用水,尤其是附近的仓顶大井,上狭下广,内可容20余人,水质轻冽甘醇,是南京著名的古井。“课耕草堂”是胡氏家族子孙学练躬耕灌园场所,胡恩燮在世时重视农耕与园艺,经常聚集本家妇孺于此,亲作示范,或以井水浇灌种植花木,或以农具下田耕种五谷。愚园内的愚湖面积约6000平方米,是南京私家园林中最大的湖。1924年,胡光国在愚湖之侧专立一块高196厘米、宽93厘米、厚21厘米的“愚园养生池”石碑,是年80高龄的他亲撰《愚园养生池记》,记述愚园兴建缘由,告诫后世子孙,湖中所养之鱼,毋得捕取,不得杀生,要以善行事,珍惜关爱生命。胡光国对孤儿、寡母、生活无依靠者,给予帮助;对于死者家庭不能安葬者,给予抚恤。后来胡家的经济比较拮据时,便变卖家产,以做善事。

南京愚园(二)补善堂
南京愚园(二)补善堂

南京愚园(二)补善堂
补善堂东侧的厢房
南京愚园(二)补善堂
胡氏家史展
南京愚园(二)补善堂   胡氏祖居徽州歙县龙潭里,清道光元年(1821),胡莹轩兄弟二人迁至金陵,经营皇宫织锦贡品。胡莹轩有子嗣六人,其中二子恩燮(1824年—1892),字煦斋,1874年,时任苏州知府胡恩燮为奉养母亲,辞官回到南京,购得徐锦衣西园,历时两年建成,设景36处,更名为愚园,寓“大巧如拙,大智若愚”之意。
  当时,胡恩燮在宅园里设一座“依琴拜石之斋”,“遇琴时一弹,见石每下拜”。
在鼓琴、赏石间,涵养淡泊素雅、内敛中正的人文品格。
   胡恩燮无子,过继姐夫王一山之子光国(1845年—1929)为子。太平军攻占南京后,胡光国随父移居东台,就读于西谿书院。胡光国于同治三年(1864)返回金陵,其称“自念废学已久,暇亦稍稍温习旧业”。院长倪豹岑先生表扬他的“文赋诗字皆有可造”。后愚园因战乱而毁,1915年在上海躲避战乱的胡光国回到南京,重整愚园,增设34景,故有前后七十景之说。
南京愚园(二)补善堂   18533月,太平军攻克南京。胡恩燮冒死出入天京三十六次。鲜为人知的是,他还曾在这期间曾招募一支队伍。
    这年除夕夜,胡恩燮连夜率队反攻南京。他冒雪前进,第二天黎明时分抵达孝陵卫,城头炮飞如雨,他带着全队无一人后退。
    此后他奉命打神策门,大胜关外水战太平军水军,作为一个不是在编的清军军官,如此表现,堪称突出,也因此被传诵一时。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