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镇江西津渡(一)待渡亭 昭关石塔

(2018-05-11 12:32:58)
标签:

西津渡

昭关石塔

待渡亭

蒜山

一眼千年

分类: 江苏风景
    镇江西津渡位于镇江城西的云台山麓,是依附于破山栈道而建的一处历史遗迹。西津渡古街是镇江文物古迹保存最多、最集中、最完好的地区,是镇江历史文化名城的“文脉”所在。
镇江西津渡(一)待渡亭 <wbr>昭关石塔对面的山就是云台山,山上是云台阁。

镇江西津渡(一)待渡亭 <wbr>昭关石塔    换个方向,这个小山就是蒜山了。上面的亭子就的“蒜亭”。古蒜山位于镇江城西临近江边,因过去山上遍生泽蒜而得名。设于三国时期的西津渡,因位于蒜山脚下,故又称蒜山渡。如今蒜山山体一分为三,最北的一段受江水的冲刷和改道影响,只剩一堆高不过数丈的石头堆,现在提到蒜山,便单指这一座了。
镇江西津渡(一)待渡亭 <wbr>昭关石塔    蒜山游园位于镇江西津渡口、长江路南侧,因紧邻蒜山而得名。总建筑面积5800平方米,为一座开放式的仿古江南园林,修建于2004年。游园以小见大,以巧称奇,以史为胜,有京江女、蒜亭、来烟榭、茶坊、砖雕等景点,可谓一步一景,景景不同,实为现代造园之精品。镇江西津渡(一)待渡亭 <wbr>昭关石塔    蒜山游园”有一砖壁画,原作是日本一位名为雪舟的高僧(14201506)(亦是著名的山水画家)在1468年随明使船队来华。第二年从北京返回宁波途中,遍访镇江名胜古迹,创作了《唐土胜景图卷-镇江全景》,成为日本顶级国宝,现藏于京都国立博物馆。该图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龙游禅寺(现金山寺)的盛景,特别是西津码头的繁华。砖画上还有赵朴初先生1979年视察金山寺时题写的一首五言诗:“再来眼顿明,挂壁雪舟画。恍见旧金山,江山云月下。江水不尽流,花开春复秋。了了因缘法,低头五比丘。”
镇江西津渡(一)待渡亭 <wbr>昭关石塔    “二翁亭”半亭。蒜山是一座智慧之山。相传1700多年前的三国时期,曹操率百万精兵强将南下,孙权和刘备的联军总共不过五万人,形势十分危急。在蒜山顶上的亭子里,两位传奇人物从容地商量着对策。他们约定各自在自己的手心里写一个字,以决定对付曹操的策略。这是一场智者的交流,当他们亮开手掌时,掌心里不谋而合地都写着一个“火”字。于是,历史的长卷里就有了一场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这就是人们至今津津乐道的“火烧赤壁”战役。这两位传奇人物就是诸葛亮和周瑜。因此,这座小山就叫“算山”,这座亭子就叫“算亭”。当时山上长满了泽蒜,所以习惯上称蒜山。
    围绕着这座蒜山,历史上还发生过许多流传千古的战事。东晋隆安五年(401),五斗米道首领孙恩起义,数万兵马占领蒜山。后成为南朝宋开国皇帝的刘裕率兵八千与孙恩在此展开了鏖战。南唐时,烈祖李升发驻守镇江之兵渡江平息了广陵之乱,从而取得了南唐的天下。宋代,抗金将领韩世忠驻兵蒜山抵御金兵南侵,夫人梁红玉亲自击鼓激励士气,兵困十万金兵于镇江城西黄天荡,差点活捉了金兵统帅金兀术。公元1275年,元朝军队由瓜洲渡江南下西津渡,击溃驻防宋军后直取南宋王朝。公元1658年,郑成功高举“反清复明”大旗誓师北伐,一举攻占了镇江进而渡江轻取瓜洲,震动了大清帝国的江山。西津渡就是这一幕幕威武雄壮的话剧的见证人。除此之外,发生在西津渡一带的小规模战事举不胜举,这一切充分说明了西津渡无可替代的重要战略地位。
镇江西津渡(一)待渡亭 <wbr>昭关石塔    科技的进步,社会的发展,环境的改变使西津渡逐渐淡化和削弱了作为渡口的功能,但是它活化石般的风貌却得以基本完整地保存了下来。西津渡古街的文化内涵在于它的津渡文化、宗教文化和民居文化。
镇江西津渡(一)待渡亭 <wbr>昭关石塔    古时候,这里东面有象山为屏障,挡住汹涌的海潮,北面与古邗沟相对应,临江断矶绝壁,是岸线稳定的天然港湾。六朝时期,这里的渡江航线就已固定。规模空前的 “永嘉南渡”时期,北方流民有一半以上是从这里登岸的。东晋隆安五年 (401) ,农民起义军领袖孙恩率领“战士十万,楼船千艘”,由海入江,直抵镇江,控制西津渡口,切断南北联系,以围攻晋都建业(今南京),后被刘裕率领的北府兵打败。
镇江西津渡(一)待渡亭 <wbr>昭关石塔    公元 684 年,唐高宗李治驾崩以后,皇后武则天临朝称帝,徐敬业、骆宾王等在扬州发动武装暴动,骆宾王写下了传诵千古的著名檄文《为徐敬业讨武檄》,一时天下震动。兵败后,徐敬业、骆宾王等渡江“奔润州,潜蒜山下”。宋代,这里是抗金前线,韩世忠曾驻兵蒜山抗御金兵南侵。千百年来,发生在这里的重要战事有数百次之多。
镇江西津渡(一)待渡亭 <wbr>昭关石塔    西津古渡依山临江,风景峻秀,李白、孟浩然、张祜、王安石、苏轼、米芾、陆游、马可· 波罗等都曾在此候船或登岸,并留下了许多为后人传诵的诗篇。 西津渡古街全长约 1000 ,始创于六朝时期,历经唐宋元明清五个朝代的建设,留下了如今的规模,因此,整条街随处可见六朝至清代的历史踪迹。西津渡,三国时叫“蒜山渡” ,唐代曾名“金陵渡”,宋代以后才称为“西津渡”。这里原先紧临长江,滚滚江水就从脚下流过。清代以后,由于江滩淤涨,江岸逐渐北移,渡口遂下移到玉山脚下的超岸寺旁。当年的西津古渡现在离长江江岸已有 300 多米距离。
镇江西津渡(一)待渡亭 <wbr>昭关石塔    三国时期,这里曾驻有孙权的东吴水师,唐代以后这里更是专门派有兵丁守卫巡逻。宋熙宁元年 (1068) 春,王安石应召赴京,从西津渡扬舟北去,舟次瓜洲时,即景抒情,写下了著名的《泊船瓜洲》诗: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镇江西津渡(一)待渡亭 <wbr>昭关石塔    从三国时期开始,西津渡就是著名的长江渡口。镇江自唐代以来便是漕运重镇,交通咽喉。西津渡则是当时镇江通往江北的惟一渡口,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地位,自三国以来一直是兵家必争之地。陆游途径西津渡时,曾对渡口每日运送上千的兵源感叹不已。清代诗人于树滋所写的诗更道出了西津渡口人来舟往的繁忙景观:粮艘次第出西津,一片旗帆照水滨。稳渡中流入瓜口,飞章驰驿奏枫宸。
镇江西津渡(一)待渡亭 <wbr>昭关石塔     宋代,这里是抗金前线,韩世忠曾驻兵蒜山抗御金兵南侵。千百年来,发生在这里的重要战事有数百次之多。 
镇江西津渡(一)待渡亭 <wbr>昭关石塔对面的山就是云台山,山上是云台阁。
镇江西津渡(一)待渡亭 <wbr>昭关石塔

镇江西津渡(一)待渡亭 <wbr>昭关石塔对面是蒜山,山上面的亭子是“蒜亭”。

镇江西津渡(一)待渡亭 <wbr>昭关石塔     西津渡古街全长约 1000 ,始创于六朝时期,历经唐宋元明清五个朝代的建设,留下了如今的规模,因此,整条街随处可见六朝至清代的历史踪迹。
镇江西津渡(一)待渡亭 <wbr>昭关石塔

镇江西津渡(一)待渡亭 <wbr>昭关石塔俺来照一张

镇江西津渡(一)待渡亭 <wbr>昭关石塔    古街上的建筑多为明清时期的遗迹。砖木结构,飞檐雕花的窗栏一律油漆成朱红色,给人以“飞阁流丹”的感觉。
镇江西津渡(一)待渡亭 <wbr>昭关石塔“德安里”门额,应该是民国时期的建筑。

镇江西津渡(一)待渡亭 <wbr>昭关石塔    青石板路面上深深的车辙足以证明这千年古渡、千年老街当年的繁华。错落有致的两层小楼,那翘阁飞檐,那窗上的雕花,那斑驳的柜台,杉木的十板门,无不向我们娓娓诉说着“千年古渡,千年老街”的沧桑。
镇江西津渡(一)待渡亭 <wbr>昭关石塔是一处十字街口,南面是云台山。
镇江西津渡(一)待渡亭 <wbr>昭关石塔

镇江西津渡(一)待渡亭 <wbr>昭关石塔东面有高大的“层峦耸翠”拱形门洞及旁边的待渡亭

镇江西津渡(一)待渡亭 <wbr>昭关石塔    “层峦耸翠”出自王勃的“滕王阁序”。“层峦耸翠,上出重霄;飞阁流丹,下临无地。鹤汀凫渚,穷岛屿之萦回;桂殿兰宫,即冈峦之体势。”意思就是说:这里山峦重叠,青翠的山峰耸入云霄。凌空的楼阁,红色的阁道犹如飞翔在天空,从阁上看不到地面。
镇江西津渡(一)待渡亭 <wbr>昭关石塔    “待渡亭”就身在这十字街口中央,与“层峦耸翠”卷门相依,待渡亭是古人迎来送往或者小憩避雨等待摆渡的场所。同时也是救生红船、义渡船的专用码头。以前,这下面就是滔滔的江水。看着波浪盈盈,杨柳依依,互诉别情。唐宋时期的李白、苏轼、孟浩然,都曾在这里候船,流下了许多流芳百世的篇章。
镇江西津渡(一)待渡亭 <wbr>昭关石塔
    传说当年乾隆皇帝也曾经在这座待渡亭里停留。大臣们怕皇帝寂寞无聊,特地备下渔具让皇帝钓鱼消遣。那天乾隆皇帝的运气好得出奇,频频有鱼儿咬钩,所以收获颇丰,乾隆爷自然十分开心。原来手下人暗中在水下布下一张大网,网里放了一大群鱼,乾隆一而再再而三地得手这就不足为怪了。所以把待渡亭称之为钓鱼台也是名副其实的。
镇江西津渡(一)待渡亭 <wbr>昭关石塔    待渡亭东侧墙的一幅画。清朝周镐《京江廿四景》一幅《西津晓渡》为我们描述了西津古渡的胜景,画面中大江浩瀚,舟帆点点,云台山巍然耸立,玉山直插江中,岸上房屋鳞次栉比,而画面底部一道长长的石堤由岸边伸入江中,供乘客上下船之用,细致生动的刻画了玉山山麓下大码头舟船客旅的一派繁忙景象。

镇江西津渡(一)待渡亭 <wbr>昭关石塔依山而立有唐朝诗人张祜的人雕像和石碑
镇江西津渡(一)待渡亭 <wbr>昭关石塔    唐朝诗人张祜夜宿镇江西津古渡小山楼,而那首《题金陵津渡》,就是他在此登楼眺望长江,思绪游动,信而走笔的七绝:“金陵津渡小山楼,一宿行人自可愁。潮落夜江斜月里,两三星火是瓜洲。”此诗前两句交代诗人夜宿的地点,点出诗人的心情;后两句实写长江金陵渡口美好的夜景,借此衬托出诗人孤独落寞的羁旅情怀。全诗紧扣江(落潮、夜江)、月(落月、斜月)、灯火(渔火、星火)等景,以一“愁”字贯穿全篇,诗旨甚明,神韵悠远,在艺术结构方面更是独具匠心。
 
镇江西津渡(一)待渡亭 <wbr>昭关石塔    北面的街道直通码头。站在“待渡亭”旁,只见小码头街上游人如织,摩肩接踵,古街两边古色古香的商铺节次鳞比。
镇江西津渡(一)待渡亭 <wbr>昭关石塔    西津古渡诞生在长江与运河交汇处的黄金水道上,被称为 “江南第一渡”,有着独特的地理位置。它的两侧,东与镇屏山、北固山相连,西与宝盖山、五州山等众山相连,呈一水横陈,连岗三面的佳境。古时渡口樯帆如林,渡人南来北往,积淀了深邃的文化内涵和丰厚的历史遗存。过往的历史烟云已散尽,西津渡的渡口功能也渐渐消失。如今,古渡不再,但西津渡承载的历史与厚重的文化,却灿灿永存。
镇江西津渡(一)待渡亭 <wbr>昭关石塔    继续往前走古街上由西向东的四道券门石额上的题刻分别是:“层峦耸翠”、“飞阁流丹”、“共渡慈航”、“同登觉路”
镇江西津渡(一)待渡亭 <wbr>昭关石塔沿台阶可登山到达“小山楼”

镇江西津渡(一)待渡亭 <wbr>昭关石塔考古工作者在2002年发现了“一眼看千年”考古坑,玻璃罩下有历代路面的痕迹。
镇江西津渡(一)待渡亭 <wbr>昭关石塔

镇江西津渡(一)待渡亭 <wbr>昭关石塔“飞阁流丹”也是出自王勃的“滕王阁序”

镇江西津渡(一)待渡亭 <wbr>昭关石塔飞阁流丹卷门的背面

镇江西津渡(一)待渡亭 <wbr>昭关石塔
再往上是“铁柱宫

镇江西津渡(一)待渡亭 <wbr>昭关石塔继续往前是“共渡慈航”卷门,看到一个铁香炉。

镇江西津渡(一)待渡亭 <wbr>昭关石塔“共渡慈航”卷门背面没有石额题字

镇江西津渡(一)待渡亭 <wbr>昭关石塔右边石额上是“救生会”


镇江西津渡(一)待渡亭 <wbr>昭关石塔


镇江西津渡(一)待渡亭 <wbr>昭关石塔这就到了西津渡有名的建筑物“昭关石塔”

镇江西津渡(一)待渡亭 <wbr>昭关石塔昭关石塔旁是观音洞的铁香炉

镇江西津渡(一)待渡亭 <wbr>昭关石塔

镇江西津渡(一)待渡亭 <wbr>昭关石塔    塔边有二幅石刻图,上图是“伍子胥出昭关图”,其实此“昭关”非彼“昭关”,伍子胥夜出昭关在安徽。下图是“伍子胥奔吴”。

镇江西津渡(一)待渡亭 <wbr>昭关石塔    昭关石塔是古城镇江现存的著名石塔,位于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西津渡古街最高处,因其石塔状似瓶形,故当地百姓又称其为喇嘛塔、瓶形塔,也有人称它为过街石塔或西津渡石塔。
镇江西津渡(一)待渡亭 <wbr>昭关石塔    昭关是喇嘛式(覆钵式)建筑结构的石塔,又名观音洞喇嘛塔,建设于元代,建设年代大约在12771281年间。塔的下半部用块石垒砌,成四根石柱,顶部铺满条石,筑成一个框架形的台座,它横卧在小街中间,所以塔又称“过街塔”。下面可以通行人马,这种建筑结构称作为“云台”。石塔即建于这个云台座上,云台顶上的石塔为二重亚字形须弥座,塔高4.69米,皆用青石雕刻建成。塔座用两个相同的须弥座迭成,须弥座上为覆莲圆座和扁鼓形塔身。塔身由宝瓶、伞盖、相轮、四出轩式座基、复钵、基座组成,雕饰莲瓣基座上有锤鍱线刻圆型铜板“观音曼荼罗”和“黄财神曼荼罗”,从塔下经过南来北往的众人,观音菩萨保佑其平安,黄财神保佑其生财,从过街塔下过,即有了朝拜菩萨护佑福贵之功能。再上有十三圈带形浮雕,象征十三层天,上置法轮和圆形仰莲小座,轮上刻有“八宝”。
镇江西津渡(一)待渡亭 <wbr>昭关石塔塔顶

镇江西津渡(一)待渡亭 <wbr>昭关石塔    昭关石塔的整体造型和各部分式样都是元代的典型风格,如塔基座、相轮基座亚字形须弥座,覆钵体较扁平,相轮层上收大等。但又通过覆钵的圆弧收分曲线,较为凸现的宝盘,强化塔基座和塔刹比例,使之相对于北方覆钵塔少了些许庄重或敦实,而更为清秀。较大内收的束腰以及覆钵体上的一圈线条使之在整体协调的造型基础上,又展现出层层分明的风格。在中国古代建筑中,即便是官式建筑,也因为各地民风不同和建造者、工匠之偏好和处理方式之不同,使得这种统一式样而又突出个性的筑造风格在无数的古代遗存中屡屡展示出其魅力所在。门框东西两面,均刻有“昭关”二字,故名“昭关石塔”。
镇江西津渡(一)待渡亭 <wbr>昭关石塔    昭关石塔于明万历十年(1582)重修后,虽数经修治,但因历经沧桑,石柱北侧塔身欹斜,石梁裂痕累累,后修混凝土支架与石塔极不协调。为保护石塔,恢复其原貌 ,2000年获镇江市政府批准,采取拆落石塔、植基山岩、加固石构件、防水防腐、归安复原等措施。对石塔予以重修,工期80天,于20001220日告竣。维修后的昭关石塔,尊踞如初,重显辉光,荣获2001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历史文化遗产优秀保护奖。20065月,昭关石塔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文化保护单位。
镇江西津渡(一)待渡亭 <wbr>昭关石塔    从下面看塔的顶部。在重修昭关石塔时发现塔内珍藏着锤线刻铜板曼荼罗两件。一件是观音菩萨曼荼罗,内刻观世音菩萨像一尊,其外环绕有相同式样观世音菩萨八尊。菩萨像为游戏像,坐于宝相莲花座上,有头光及身光。另一件是黄财神曼荼罗,直径、厚度、中心圆形直径皆与第一件相同,内刻黄财神像一尊,其外环绕相同式样黄财神八尊。财神像也为游戏像,坐于宝相莲花座上,左手握一吐宝鼠,右手当胸前,持一物,状似海螺。

镇江西津渡(一)待渡亭 <wbr>昭关石塔    历史上镇江的江面是非常开阔的。老百姓有一句俗话说,“长江无风三尺浪,一是说它的气势,二是指它潜藏的危险性。传说,有一天大慈大悲的观世音菩萨脚踩祥云途经镇江,亲眼目睹了江面上船毁人亡的惨烈一幕,于是伸出援手,将挣扎在波涛中的遇难者救上了岸。人们感念于观世音菩萨的恩德,在昭关石塔旁的山体上凿成了观音洞,表达了人们祈祷平安的一种美好愿望。观音洞始建于宋朝,清咸丰九年(1859)重新作了修葺。观音洞的洞门外有一个三层的铜鼎,洞口上方有一块石额,上面刻有“观音洞”三个字,为宜兴陈任旸所书。
镇江西津渡(一)待渡亭 <wbr>昭关石塔
“静观”卷门旁有同治元年立“重修观音洞记”碑石

镇江西津渡(一)待渡亭 <wbr>昭关石塔    观音洞坐落在云台山北麓的一个坡顶上,由天然岩洞开凿而成,这岩洞被称为“普陀岩”,在观音洞东侧门额上是书法家许宝驯所书的“普陀岩”石额。唐代的西津渡自李德裕任润州刺史时,就有士兵在渡口巡防守护,普陀岩中就建有一座普陀寺。 镇江西津渡(一)待渡亭 <wbr>昭关石塔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