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南京下马坊遗址及南京十朝文化园(一)

(2017-08-22 23:18:52)
标签:

下马坊

禁约碑

神烈山碑

观音阁大石壁

奉旨蠲免三则碑

分类: 有关南京

    下马坊遗址公园总面积20公顷,这里所在地名叫孝陵卫。位于南京中山门外。600多年前,“孝陵卫”是大明帝国一支精锐部队的番号,其地位不亚于京城内的皇家卫队。当年孝陵卫是皇家禁地,近6000名精锐士兵驻扎于此,文武百官到此必须下马步行。这样的庄严与肃穆只有一个原因,这里是大明开国皇帝朱元璋孝陵的入口。明孝陵是国家和皇权的象征,也是“龙脉”所在,孝陵的平安就意味着子孙兴旺发达、国运长久。因此,除了管理孝陵内部的神宫监外,皇室特地在下马坊东侧设立了军事机构“孝陵卫”,以保卫孝陵的安全。南京下马坊遗址及南京十朝文化园(一)    明孝陵是我国现存最大的古代帝王陵墓之一,规模宏伟,自入口处下马坊至方城,纵深2.62千米。当年在大金门东西两侧围绕的红墙(称“兆域”)周长22.5千米,经清初和太平天国两度战火的摧残,和人为破坏等诸多原因,陵区地面建筑全部遭毁。现存建筑大多残破不堪,只有神道石象路、翁仲路等段保存尚可,石刻上保存完好。

    陵区分前后两部分,前面是引导部分的神道;后部是陵寝的主体部分。神道部分起自下马坊,包括神烈山碑、禁约碑、大金门、四方城到神道石刻。陵寝主体建筑从棂星门开始至石桥、文武方门、碑亭、享殿、升仙桥、方城(明楼)、宝城。  

    下马坊是明孝陵的一部分,2007年南京市政府建成下马坊遗址公园,所有与下马坊有关的文武都聚集于此,恢复下马坊至大金门神道1.1千米。神道铺旧制1.6米长、1米宽、10厘米厚的大青板,两侧采用花岗岩,以席纹铺装,是文臣武将及太监等随从人员走的,保证了明孝陵陵寝的完整性和真实性。南京下马坊遗址及南京十朝文化园(一)     下马坊在卫岗,是明孝陵的起点。古代在宫禁陵墓或庙宇寺院前建立牌楼,乘车骑马的人到此,必须下来步行,叫下马坊。南京下马坊遗址及南京十朝文化园(一)

南京下马坊遗址及南京十朝文化园(一)    禁约碑,立于明崇祯十四年,即公元1641年,通高3.46米,宽5.31米。碑首雕有二龙攫珠,碑面镌刻南京神宫监奉皇帝敕谕而制定的禁止损坏明孝陵及谒陵条款。是崇祯皇帝害怕明末农民起义部队破坏“龙脉”匆忙建立的。
南京下马坊遗址及南京十朝文化园(一)

南京下马坊遗址及南京十朝文化园(一)禁约碑背面

南京下马坊遗址及南京十朝文化园(一)禁约碑正面

南京下马坊遗址及南京十朝文化园(一)龙纹石雕构件
南京下马坊遗址及南京十朝文化园(一)    龙纹石雕,2007年出土,为神烈山碑亭遗物,已断裂成三块,总长5.01米,宽1.18米,厚0.40米,龙纹为高浮雕,雕工精美,龙纹最凹出碑面达9厘米,局部镂雕。碑面两侧有宽0.18米的边缘,边缘上雕满如意云纹,碑面中间雕一五爪龙纹,线条流畅,形象逼真,龙纹身上满刻龙鳞纹。两端出榫,榫长18厘米、宽20厘米;另一端榫已残。
南京下马坊遗址及南京十朝文化园(一)

南京下马坊遗址及南京十朝文化园(一)构件蛮大的,想必神烈山碑亭也不是普通的小亭子。
南京下马坊遗址及南京十朝文化园(一)龙纹石雕构件背面

南京下马坊遗址及南京十朝文化园(一)    神烈山碑,在下马坊东边36米处,是明嘉靖十年,公元1531年立的“神烈山碑”,碑通高4米,碑额篆刻“圣旨”二字,碑面阴文双钩浅刻“神烈山”三个字。原有碑亭,现已不存在,仅存四角石柱础。神烈山碑是明嘉靖十年改钟山为神烈山时而立。
南京下马坊遗址及南京十朝文化园(一)

南京下马坊遗址及南京十朝文化园(一)

南京下马坊遗址及南京十朝文化园(一)神烈山碑背面

南京下马坊遗址及南京十朝文化园(一)   下马坊西北距大金门约755米,是明孝陵的导引部分,位于神道的最前端,其建筑年代约在1400年左右。1948年,国民政府开通京杭国道,因下马坊位于京杭国道中央,故将下马坊推倒,弃置路边。
    1980年,南京市中山园林管理局在维修下马坊时,将已断裂的下马坊柱础从宁杭公路上挖出,向北位移了近20米,将下马坊重新树立了起来。所以,现在人们看到的下马坊已不是原来的位置了。
  为了确保世界文化遗产明孝陵的“完整性”和“真实性”,中山陵园管理局从2007年年初开始,对下马坊地区实施新一轮的环境综合整治和文物保护工程,“原味”复原明代皇家陵寝的历史氛围。
南京下马坊遗址及南京十朝文化园(一)    下马坊是明孝陵入口处的标志性建筑,是一座两柱冲天式石雕牌坊,它高9米,宽6米,额上横刻“诸司官员下马”六个楷书大字。即指示文武各级官员到此必须下马步行,以保持陵区的肃穆和对陵寝的尊崇,违者以大不敬论处。下马坊设于洪武26年,即公元1393年。牌坊体型伟岸,雕刻精细,书体公正,是明代初期石刻建筑的精品。
南京下马坊遗址及南京十朝文化园(一)

南京下马坊遗址及南京十朝文化园(一)诸司官员下马

南京下马坊遗址及南京十朝文化园(一)两边有卷云的柱础
南京下马坊遗址及南京十朝文化园(一)

南京下马坊遗址及南京十朝文化园(一)观音阁大石壁走

南京下马坊遗址及南京十朝文化园(一)曾经驼碑的石龟

南京下马坊遗址及南京十朝文化园(一)  观音阁大石壁
南京下马坊遗址及南京十朝文化园(一)     2002年,在道路施工中,位于中山门外宁杭公路小卫街段北面,一家工厂职工宿舍楼中发现一大型石壁。石壁虽列为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但因其被砌在墙体内,表面又为石灰粉刷,故多数人不知其原来面目。石壁横贯二间、立占二层楼。在二楼的石壁上部石灰剥落处露出少数梵文,字大如盆。据当地居民讲:“解放前这里有个观音寺,当时院落几进,古树参天,院内有水井几口,井水甘甜,一直使用到‘文革’前废弃”。也有居民反映:“日伪时期,陵园公安九分局驻扎于此,当时石壁前留有佛像、莲花佛座等遗物。”
    20075月中山陵园管理局建下马坊遗址公园,这块大石壁向西北方向平移了约150米,被纳入公园中,并为它盖一座巨型的方亭挡风遮雨。
南京下马坊遗址及南京十朝文化园(一)观音寺前的放生池

南京下马坊遗址及南京十朝文化园(一)观音阁前檐柱(两边)楹联:天地融通圆明观自在,慈悲感应仁爱致和谐。
观音阁前檐柱(中间)楹联:阔別经年又逢盛世,迁來此处再度苍生。

南京下马坊遗址及南京十朝文化园(一)观音阁内柱(两边)楹联:北山霞起红梅阁,南海风来紫竹林。

南京下马坊遗址及南京十朝文化园(一)观音阁内柱(中间)楹联:大士名山相看两不厌,崇陵杰阁并峙共争辉。

南京下马坊遗址及南京十朝文化园(一)    观音阁大石壁:重30吨,为整块青石打磨而成,高5.56米、宽4.5、厚0.5米。石壁正面上方有一排六字梵文,其下有高2.12米的高浮雕火焰纹佛象背光,背光上有八吉祥图案。中央雕刻着精美的佛光和莲花纹饰,在佛光和莲花中间,有一个半身人形凹槽,这里面原来应该是镶嵌有观音半身像的,可惜现已无存。石壁下部为须弥座,束腰上雕刻口花文饰。南京下马坊遗址及南京十朝文化园(一)    据说2002年大石壁旁的墙体基本拆除了,露出其原有的面貌。石壁上方有一排六字梵文。石壁自下向上120厘米居中有高212厘米的高浮雕火焰纹佛像背光,背光上有八吉祥图案。浮雕佛像背光上内填红绿彩,表面有部分金箔粘在红朱砂上,金箔很厚,少数起翘,遥见当年该处寺庙香火旺盛,香火不断的情景。经仔细观察,石壁的正面右边有六次粉刷的痕迹:
    第一次:在光滑的石壁上用石灰水刷了一次,很薄,石灰颜色发黄。
    第二次:用石灰水在原来的基础上刷了一次,灰粒粗、发白,并在此层面上有墨水写的“坚决铲除封建残余”等字样。其时代应在“文革”期间。
    第三次:草筋石灰粉刷层。草筋较粗长,粉刷层厚,位于中心部位的佛光处厚约4厘米。石灰颜色发黄应和草筋灰有一定的关系。
    第四次:在原有的粉刷层上用石灰水刷了一遍,石灰水中有粗粒、色黄,粉刷层很薄。
    第五次:用纸筋石灰粉刷,纸筋细而匀,粉刷平整,石灰颜色发白。
    第六次:用白色涂料在第五次粉刷层上干后不久滚涂,涂料不匀,有滴漏现象,此次为拆迁住户室内最早的墙面。
南京下马坊遗址及南京十朝文化园(一)

南京下马坊遗址及南京十朝文化园(一)    20075月下马坊公园改造开工时,中山陵园管理局文物部门把大石壁整体搬迁公园内,盖观音阁加以保护。同时 他们把2002年在大石壁旁发现的清同治三年(1864年)立的高1.61米、宽0.71米、厚0.165米的《重建观音寺碑记》,嵌在观音阁东壁上,还在阁前设置了中英文对照的《重建观音寺碑记》和《观音阁大石壁》说明牌,供游人观赏。
南京下马坊遗址及南京十朝文化园(一)    石壁背后刻着“水晶屏”几个大字,右下方一行小字“江宁刘瑞生摹镌”,标明是刻字的石匠。据《金陵梵刹志》记载,大石壁是明代永乐皇帝为了纪念生母,在明孝陵附近敕建的观音寺遗物600年来观音寺早已毁于战火,只剩下这座大石壁被砌在一户人家墙体中。20022月宁杭公路拓宽拆迁,它重见天日。
南京下马坊遗址及南京十朝文化园(一)    大石壁背后刻着“水晶屏”三个大字,落款为“清凉履”,左上有朱文“愚斋”
右下有白文“熊赐履印”和朱文“敬修”印,显然这是题词者。清凉履即熊赐履
(1635-1709),清初名臣。字敬修,又字青岳,号素九,别号愚斋,湖广汉阳府孝感人。清顺治十五年(1658)进士,康熙三十八年(1699)任东阁大学士兼吏部尚书。
南京下马坊遗址及南京十朝文化园(一)大石壁正面上方刻有六字梵文,这大概是观音的“六字法”。

南京下马坊遗址及南京十朝文化园(一)石壁下部为须弥座,束腰上雕刻口花文饰。

南京下马坊遗址及南京十朝文化园(一)    
重建观音寺碑记:20025月道路施工中在大石壁旁发现了一块长161厘米、宽71厘米、厚16.5厘米的重建观音寺碑。碑表面部分被磨光,四边浅雕卷草纹,首行是《重建观音寺碑记》,碑文为记述观音寺因战火毁坏,后于同治年间重建,落款为“同治三年(1864年)口旦立”。
南京下马坊遗址及南京十朝文化园(一)该碑现镶嵌于观音阁内东壁上展示

南京下马坊遗址及南京十朝文化园(一)    观音阁内西墙上有
《观音阁大石壁迁建保护记》:
南京小卫街之观音阁建于明永乐(一四0三~一四二四)初年,史载:(太宗文皇帝尝顾瞻山麓有气不散,命工琢石肖形,构阁以记其处)可知石壁乃明代早期寺院“观音阁”之遗物。壁前原有石雕千手观音像,雕刻精致,弥足珍贵。正德五年(一五一0)阁焚毁,正德十年(一五一五)太监萧公募缘重建,次年落成。其内有金刚殿、观音殿(阁)、左右碑亭、毗卢殿、后卷篷、僧院诸景,占地甚广。 时光流逝,寺院圮废,民国期间,大石壁前尚存观音雕像,但残破已甚。壁之前后有石鼓,石盆、“敕建观音宝阁”石梁及柱础若干,可证寺阁旧观。其后,有民房以石壁为墙,,两面粉刷泥灰,观音像则杳无踪迹,令人遗憾。00三年,本地房屋拆迁,大石壁又见天日,惜周边民居渐去,石壁孤耸,风雨侵蚀、空气污染,其态堪忧。 00七年,逢“明孝陵下马坊遗址公园”兴工,为保护文物,经报请文物主管部门允准,二00七年七月十八日,中山陵园管理局将大石壁迁入该园,其朝向未易,仅位置向西北移动四百米。壁体巨构,佛像宛生,世传“水晶屏”之美誉再现。同年九月二十八日建成“观音阁”,以庇护石壁永免日晒雨:淋之损。环阁景观,精心巧构,柳杏葱郁,生池泛波,渡桥跨涧,莲步交错,立临水平台四顾,见水天相映,涤尘清欲,如身处溪谷梵刹圣境也。观音阁大石壁历经劫难,终得楼阁复起,佛光再兴,岂非盛世良缘之事哉!特勒石以记之。          中山陵园管理局立    王鹏善撰文          00七年十月一日

南京下马坊遗址及南京十朝文化园(一)    奉旨蠲juān免三则碑,20023月发现于中山门外宁杭公路小卫街段北面的民房墙壁中。在前墙左窗台下发现一件碑刻,碑表面用石灰粉刷,粉刷层较薄处依稀可辨“三则碑”等字样。后经清理辨认,发现该碑全称为“奉旨蠲免三则碑”,刻制时间为清朝康熙十三年(1647年)。碑刻内容是江宁府上元县因孝陵陵户人员减少的事实,获清朝政府允许而豁免陵户的银两等情况。据此可见当时清朝政府对孝陵保护和重视的程度。碑下部有榫卯和底座相连。碑额及碑身周边雕有云纹。碑的背面施有跺斧痕。蠲免碑座呈距形,上长108厘米、下长100厘米;上宽47厘米、下宽50厘米;高60厘米。正面雕有变异莲瓣纹,上部有长60厘米,宽18厘米,深78厘米的凹槽,该是插入碑身的榫卯所在处
南京下马坊遗址及南京十朝文化园(一)    御碑亭,在清代,明孝陵依然受到满族皇帝们的保护,康熙曾经6次谒陵,康熙谒陵后还为明孝陵的守陵人发布了免税条令,这一条令就刻在“奉旨蠲免三则碑”上。
    2007年,明孝陵下马坊遗址公园建设中,将该碑迁移园内,并建四角仿古碑亭,对该碑予以保护性展示。
南京下马坊遗址及南京十朝文化园(一) =南京下马坊遗址及南京十朝文化园(一)
御碑亭楹联:
长观自在钟山不易千秋色,暂泽苍茫碑碣曾留一芳春。

南京下马坊遗址及南京十朝文化园(一)    
奉旨蠲免三则碑为青石质,高2.21米,宽0.94米,厚0.22米,碑下部有榫卯和底座相连。碑首正面刻有篆书《奉旨蠲免三则碑》及云纹,碑边雕卷草纹,碑文部分字迹已漫漶不清。该碑刻于清康熙十三年(1674年),内容为江宁府上元县奉旨因孝陵陵户减少而获清政府允许豁免税赋银两等事宜。2007年该碑迁移于下马坊遗址公园中,并建四角仿古碑亭予以保护。
南京下马坊遗址及南京十朝文化园(一)奉旨蠲免三则碑的背面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