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盐绮园(四)

标签:
海盐绮园美人照镜增筑甪里堰坝闸碑记朱文才 |
分类: 浙江风景 |
绮园是一座名不虚传的城市林山,它不落私家园林之游居并重,园内厅堂馆舍较多的俗套,而以树木山池为主,略略点缀建筑,采取以自然风景为特色的造园手法,除潭影轩较大、水榭次之外,仅有小亭两座,其余全是山水。园中山峦起伏,连绵奔走,溪水曲折,湖泊广博,林木森森,古树参天,老藤盘绕如巨蟒缘树,俨然一派山野自然风光。拱桥、三跨平板长桥、小平板桥与长堤的有机组合,展示了江南水乡田野风光中极富代表性的景色,使游人有入水乡郊野之感。其中桥墩极薄的四剑桥(即三跨平板长桥)是我国园林桥景中的孤例(曾有外宾介绍,此类剑墩桥除绮园外国外亦仅见一处)。山中花径更是变幻莫测,它们由滨湖岸道、越山磴道、山间飞梁、山中曲洞以及低于地面的隧道组成,时隐时现,迂回盘曲,如飞鸟入林,惊蛇遁迹,形成复杂迷境,“为江南园林所仅见”。





澉浦因处于太湖为中心的碟形洼地最边缘,三面低丘连绵,地势高阜,极易受旱。旧时,农田旱情更是屡屡发生,而地方当局始终束手无策,只得望旱兴叹。朱文才为此想方设法,以改善家乡水利状况为己任。当时澉浦西部,大批农田靠南北湖灌溉,但因南北湖放水湖闸年久失修,渠道淤塞,闸门废弛,因此湖水平时白白流淌,需要时却无水可放。万年二十一年(1593),朱文才倡议民众捐款修筑南北湖湖闸,并主持修筑工程。通过挖深渠道,加高土堤,有效控制放水,使大片靠南北湖灌溉的农田得以生机,澉浦地区农田易旱的现象才有所缓解。
澉浦东南长山脚一带山田,远离护城河及南北湖,最易受旱,只能汲山塘之水抗旱。朱文才捐出自家在长山脚下的田地,在低洼处筑堤,深挖长山湾处的大窳(yǔ)湖置闸蓄水,又开浜数处,湖、浜均设闸门,用陶管埋设地下暗渠,使长山脚下一带历来靠山塘“天落水”灌溉的1000余亩山田,变成了由人工控制的放水田,旱患因此得以解除,粮食获得丰收。
明代,澉浦西门外城河通往西北集镇甪里堰(今六里堰)的上河因河床较高而失水严重,上河一带农田因此经常受旱。万历三十一年(1603),朱文才提议在甪里堰增筑坝闸,堰基底部开挖一赢洞,平时盖以铁门不让上河河水流失。当上河水位浅时即可打开铁门,引下河之水流入上河,从而保持澉浦上河之水充盈,灌以农田。地方当局为表彰朱文才的治水功绩,特立碑记功,由刑部尚书吴中伟撰写《增筑甪里堰坝闸碑记》镌刻其上。在海盐绮园内碑廊,现存有这块石碑,记述当时朱文才修筑坝闸的情景。此坝闸,三百余年一直发挥着引水作用,直到1976年兴建南排长山河配套工程,在开挖澉六运输河道时才将此坝闸挖平,使上河与下河贯通,从此澉浦地区再没有上河水系与下河水系之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