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汪氏小苑座落在扬州市东圈门历史街区东首“地官第”14号,因主人姓汪,住宅为主,苑则相辅,苑面积不大,故称汪氏小苑。这里没有喧闹的人群,没有奢华的排场,静谧而安然,寥寥无几的游人散落在小苑的庭院和各个角落。
小苑占地面积3000余平方米,遗存老房旧屋近百间,建筑面积1580余平方米,是今存扬州大住宅中最为完整的清末民初盐商住宅之一。其宅特点是房屋布局规整,装饰雕琢精湛,庭园玲珑精巧,文化底蕴丰厚。汪氏小苑以其独有的特色和鲜为人知的盐商秘闻多年来吸引了许多中外游客来访。现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
小苑主人名叫汪竹铭,祖籍安徽旌德,祖上以制造销售皮货为业,嘉庆年间在旌德地区颇有声望。太平天国时战乱,汪氏产业付之一炬,汪氏先祖来扬投入盐号,到第二代汪竹铭时,在盐业经营上卓有成效,从此使得家业兴旺。
汪竹铭生于咸丰十年(1860),卒于民国十七年(1928)享年68岁,30岁时任“乙和祥”盐号经理。取得外江口岸江宁、浦口、六合的食盐专销权,并在仪征十二圩设有“乙和祥”分号。汪竹铭生有四子二女。
长子汪泰阶,字伯平,生于清光绪十五年(1889),卒于民国24年(1935),主要负责“乙和祥”盐号外事销售联络。
次子汪泰麟,字仲石,生于清光绪十八年(1892),卒于1966,主要负责“乙和祷”盐号内务,后在上海从事房地产业。
三子汪泰科,字叔盈,生于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曾在南京继承汪氏皮货祖业。
四子汪泰第,字季高,生于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从事多事业,抗战前曾任中国银行扬州分行行长,抗战中又迁扬州银行驻上海分理处负责,1942年被“歹人”绑架后撕票。
扬州沦陷后,汪氏家族离开扬州逃难于上海。汪家的又一代人多为学有所成的高级知识分子,有留美博士,大学教授,高级工程师等。


汪氏小苑门前周围高墙围垣,墙体厚实,不设窗牖,即可防盗有可防火。


既无铜环朱门,又无石狮把守,不张扬,
没挂匾,普通的墙院普通的门,普通的青砖普通的瓦。门楼不饰雕琢,墙面不加粉饰,看似质朴无华,其实是藏富不露。而且到了清末民初时期,社会动荡,战争不断,盐商已不能与清中叶相比。里面与大门相对的是砖雕福祠。

对开实拼木门,外加铁皮包裹,钉饰“五福盘寿”图案。

大门两边一对深浮雕枕石。枕石上刻仙鹤、鸡冠花、马、华盖等,有“马上升官”,“官上加官”的意思。

这样的门可以安装活动的门坎,门坎可上下启动,便于轿子进出。在门坎旁边方砖地面上,有两块汉白玉制作的“轱辘线”(古铜钱式),平嵌在杠下端窝中,门杠窝在扬州老房子较常见,但用汉白玉平嵌在门杠窝中,唯汪氏小苑独有。

卸下的门槛,有铁皮包裹,还有菱形钉饰。上面有双环,方便提起落下。
小苑组群布局规整:住宅横为三路并列,纵为主房三进延伸,前后中轴贯穿,左右两厢对称,体现儒家中庸之道思想,同时三三得九,也暗含“九州方圆”的寓意。在东、中、西三纵中,中纵为正堂,西纵为女眷生活场所,东纵为客厅、伙房等。客堂总是放在最乐边的这一纵,东为上首,这叫待客为上。正厅旁厢边廊,堂后寝室耳房,体现尊卑有等、男女有别的封建伦理观念。构屋取奇数组合,体现奇数为阳,偶数为阴的神秘风水意识。住宅庭院比例均衡,通风采光充足,纵横互联相通,内外分合自如,是扬州大宅门传统格局形式之一。
汪氏小苑由汪氏两代人分两期修建完成,中纵和西纵为汪竹铭清朝末期修建,东纵由其四个儿子民国初年翻建。

小苑以住房为主,苑则为辅,房屋布局规整,装饰雕琢精湛,表现出徽式建筑与扬式建筑相融合的一种特殊风格,在分合自如,打开相互贯通,关上自成一体的原则下,东、中、西三纵又有区别,但都是痈后中轴贯穿,左右两厢对称,每进门门相对。这既是中国古建筑传统方式的延续,又体现了仁厚家中庸之道的思想。另外,东纵当中又吸收了一些国外的先进建筑方式和理念,体现出主人既遵从传统又与时俱进的观念。同时,汪氏小苑建筑中“堂”、“厅”、“馆”、“室”的区别显示长幼有序;住房分配和活动区域的划分,显示的是男女有别;建筑格局、房间数量、梁架的使用又显示了奇数为阳的思想。小苑中建筑与园林的完美结合。汪氏小苑的建筑还反映了主人的治家风格,既严谨、朴实,又不失大家之气,既讲究居住环境的舒适、方便、合理,又绝无大盐商的奢华、富丽之风。
在汪氏小苑一千七百多平方米的建筑中,九十七间房屋布局非常合理。
西路住宅:秋嫮轩、小姐居室、小书房;
中路住宅:树德堂、住人居室、长子居室、三字居室:
东路住宅:春晖室、四子居室、次子居室。

进入大门是门房,门房后有一个长条型的天井。

福祠两侧是仪门、火巷。大门并不对着正中的仪门,而是偏东对着福祠。按八卦及风水,大门位于住宅的东南是“青龙门”,所以汪氏小苑的大门是青龙门设置,风水吉利。

仪门由水磨砖砌成,光滑细腻平整。因为每块砖都经过“剥皮、铲面、刨平、磨光、对逢”等加工程序,砖与砖之间几乎插不进刀片。可惜已风化了。

仪门的枕石上有菱龙和如意,侧面有草龙。

仪门的门坎也是活动的,能方便轿子进出的。

仪门的门坎,上面也有双环。

“福祠”屋顶的左右两端各有一个龙头鱼尾形的图腾,它叫鸱吻,以保家宅平安。倚壁而设的精美砖雕“福祠”(俗称土地祠),是过去大户人家早晚及婚丧喜庆时烧香敬神的地方,因为祭拜的是土地神,所以也叫“土地祠”。“福祠”屋顶左右两端各有一个龙头鱼尾形的鸱吻。传说中龙生九子,鸱吻就是其中之一,它的特点是生性好吞,能避水火,化凶险,放在“福祠”之上,可以保护家宅平安。两个鸱吻间的屋脊为牡丹花图案,象征着荣华富贵;屋檐下为草龙、夔龙图案,因为在封建社会除了皇家外不能置龙形图,于是用了变形的龙形图案以示华贵;屋檐下装饰着草龙草凤,正面为一排猴面,中间夹着枫叶,那叫“世代封侯”。

幽深的火巷,一般是女眷回避,佣人出入的通道。

火巷两面墙上摆布均匀的铁耙子和屋脊上错落有致的封火墙即马头墙,青灰丝缝断砖墙清水原色露出砖缝质朴无华,都是扬州古民居的特点。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