绘本欣赏:《荷花镇的早市》——抹不去的记忆 周翔 分院组

标签:
杂谈 |

【抹不去的记忆】
寻找童年的记忆
外婆家在江南水乡。我在那儿度过了我的童年时光。一到夏天,满池塘的荷花挤挤挨挨。微风过后,清香扑鼻,常引得行人驻足观赏。印象最深的是去酱园子买酱菜,买好酱菜后用一张新鲜的荷叶包了,回家一尝,还满口留香,回味无穷呢。
水乡水多,桥也多,桥的式样更多。这些桥大都有了些年岁,古旧了,但仍然发挥着沟通两岸、连接彼此的作用。这些桥的桥拱很高,是为了好过小船的缘故。有时能见到纤夫弓腰拉纤,这些大多是外来的船,并不多见。本地人大多自己划船。这里船是车,河是路。当船橹轻扣水面,吱嘎摇过的时候,我的心便安定下来了。这时整个世界都静谧了,惟有桨与水在窃窃私语。
我离开这样的童年,离开这样的水乡已很久了。教学生念“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时,自己读得入情入境,兀自陶醉,而学生呢,一脸茫然。难怪啊,他们何曾去过江南,怎能再忆江南呢?
在孩子丰富的直觉世界里,告诉他什么,远不如让他看到什么。也许再美丽的诗句也比不过这一刻映照在孩子眼中的世界。
那么,《荷花镇的早市》呈现给孩子的是怎样的世界呢?
阳阳睁大好奇的双眼,看着都市生活里从未出现的新鲜事物和乡俗风情:米酒、小猪、斑驳的船影、刚出壳的小鸡、露天的大戏、接新娘的花轿……随着阳阳的视野,江南的诗意缓缓流淌于绘本之中。水乡的水灵动而清澈;水乡的人聪颖而淳朴。在远离喧嚣的沉静与安宁里,江南人不事张扬、心无芥蒂地生活着,江南温暖、纯净如梦中的家园。在车水马龙的世界里,孩子还需要一方安静的角落;在花团锦簇的繁华里,孩子还需要一份质朴的诗意。也许,这就是画家的心愿,他在回忆里追寻渐渐逝去的美,在追寻里为孩子保留一处永不褪色的风景。
这样的道理孩子们可能不懂,也懂不了,但自幼在心田种下的种子,今生今世一定会生根、发芽,乃至开花结果的。
伟大的诗人惠特曼说:有一个孩子每天向前走去/他看见最初的东西/他变成那东西/那东西就变成了他的一部分……水乡的景与人,水乡的风情定格在阳阳的心中,就是一道永恒的记忆。这一处诗意的风景,会筑成心灵的“桃花源”。当他长大,当他倦了,累了的时候,走近它,走进它,会得到抚慰,得到安宁……
看完绘本,再读一读白居易的《忆江南》,看看有什么不同呢?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能不忆江南?
让人既兴奋又舒展轻松的水乡集市
不知为什么,我从小就很喜欢市场,虽然周围没什么市场,但在电视里看到的市场越热闹食物积得越高我就越兴奋,忘我地盯着屏幕看。第一次到中国的菜市场时,我像阳阳一样眼巴巴地东张西望。这就是我一直想像过的市场!这么大!人这么多!虽然,我听不懂人们在说什么,反正大家谈得好热闹,食物又这么丰富,我就兴高采烈地在所有的摊子前走了两遍。
有一次,周翔先生到江南的一个集市去采访,我也跟着去了。那时,正好是春季,小鸡小鸭纷纷上市,我跟阳阳一样在篮子前蹲下来,被毛茸茸的小鸡们迷住,又被老板的话吸引,直恨自己住在城里,享受不到养小鸡小鸭的乐趣。走着走着,我慢慢发现:在这种市场,无论是谁,无论买什么,都要先跟卖主谈好一会儿再买。要么谈质量,谈怎么吃最好吃(同时用手和眼睛好好检查东西),要么讨价还价,谈到兴起时,周围认识或不认识的客人和这个摊子附近的老板都参与进来,谈得好热闹哦!(不会汉语的朋友经常以为他们在吵架而感到害怕!)谈好价,等待东西包好时大家开始闲话家常……在我的眼里,觉得这就是在市场买东西的一种规则。我们也这样买了一些玩艺儿。开始还觉得很生硬的老板的声音听着听着亲切起来,说来也奇怪。“下次一定来喔!”“好的,好的。”留下互相不怎么相信的会话离开,也不由得感到心满意足。这多半是人与人之间交流的满足,是在超市里难以享受到的滋味。
相信周翔先生的脑海里充满了这种记忆,而且这种记忆是与让他怀念的亲人一起分享的。他把那些保留于内心深处的温情画面一幅一幅地画了下来。17幅画多半都是人群的中景,完成这样的作品是十分痛苦的巨大工程。“我们干吗选择了这么大的主题呢?”我们经常相视苦笑。让他坚持下来的应该是他发自内心的情感和他儿子的妈妈的“监督”吧。我没问过他,但相信他画得既痛苦又开心,不然画不出如此让人舒展轻松的画作。
我要衷心感谢他,谢谢他在生活节奏越来越快的今天愿意沉下心来为一本绘本下这么大的工夫,并为此付出无穷的努力。同时,我要感谢所有支持他的朋友们,希望这部作品能给更多的年轻画家以勇气,鼓励越来越多的人认真从事绘本艺术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