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记念刘和珍君》课堂实录(一)

(2011-10-18 08:00:39)
标签:

教育

《记念 刘和珍君》课堂实录

 

执教:凌宗伟

班级:高二(4

课时:共一课时

课型:长文短教

时间:2011.10.07

整理:曹伟娟  葛杨红

师:你们语文老师实在厉害,都是踢球的高手,从语文组长刘进老师开始。为什么这么说?这一学期,我给语文组提了个要求——教材上的每篇课文最好用一两课时上完。后来我对语文组老师说“这一周我给大家上课”。他们就帮我挑了这么一篇课文,估计他们想,你要让我们一课时上完,今天就看你一课时怎么上《记念刘和珍君》。说实话,我也是踢球的高手。为什么?书下面有注释,后面的思考和练习题答案教参、网络上都有,这些就不讲了。我今天上午在家里梳理了一下,注意了这么8句话(黑板上板书),那么今天要给大家讲什么呢?等会我们上课的时候就会知道了。阅读有一个基本的方法,要在看似矛盾的文字当中寻找合理性,同时又要在合理性当中寻找矛盾。(板书)

师:上课!

生:起立、立正、敬礼。

师:请同学们看课题“记念刘和珍君”,你们怎么理解这个“君”?

生—:对刘和珍的敬称。

师:我们习惯上用“君”表示对人的尊敬。除此之外有没有不同意见?

生:(思考、互相交流)

师:(引导)刘和珍是男的还是女的?

生:女的。(异口同声)

师:我们一般用什么尊称女子?比如我们讲话“女生们,先生们”,尊称“女士”。同时刘和珍君又是一个在抗议当中被枪杀的,按照我们现在的逻辑她应该是什么?

生:烈士!(异口同声)

师:那为什么不说“记念刘和珍烈士”,而是“记念刘和珍君”?我讲她是“烈士”或“女士”是不是也很合理呀?

生二:表示女学生在鲁迅心中的地位。

师:什么样的地位?

生二:非同一般。

师:如何理解这个“非同一般”?例如我称张文质,不称“张文质老师”,也不称“教授”,我就称“文质君”,或者称“先生”。这是对他的尊重,同时我也有别的用意。君最常用的意思是“君子”。有名句“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什么样的人才能成为“君子”,请大家现在查查字典。

生:(拿出字典查)

生三:古代是指地位高的人,现在是指人格高尚的人。

师:那么我们回过头来,“女士”有没有这个意思?“烈士”有没有这个意思?

生:没有。(异口同声)

师:所以不要小看这个“君”,参考资料上就认为是敬称。其实不仅仅是敬称,它除了表达了鲁迅先生对刘和珍等的敬意,更说明了了刘和珍在他心目中的地位。看上去“君”很合理,是个敬称,但是你回过头来一想,为什么不是女士,为什么不是烈士,而是君呢?这是一个矛盾。于是回过头来再研究这个词义。鲁迅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文学大师、文学巨匠,他会乱用词语吗?不会。我们就要在这些看似平常的字眼当中找矛盾。

另外文章开头,“程君问‘先生可曾为刘和珍写了一点什么没有’”,“我说‘没有’”,为什么没有?下面反复讲,“我无话可说”,而且标点符号还变化了呢,这里是句号。“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问号。到最后是“呜呼,我实在说不出话来!”,感叹号。但是你看看全文中他又反复地写“早觉得有些一点东西的必要了”,“早觉得有写一些东西的必要了”,“但是我还有什么要说的话”,“我已经说过了”。我在这两组文字之间打了一个大大的问号,矛盾不矛盾,可以讨论。

生:(热烈讨论中)

师:我感觉你们的状态很好。(对学生讨论的氛围给予肯定)

生三:我觉得不矛盾。

师:为什么?

生三:这样能显示出他内心前后的矛盾。

生:哈哈!(哄堂大笑)

师:前面是不矛盾,回过头来又觉得矛盾了。那么你说说看是一种怎样的矛盾呢?在文章当中找答案。我要讲的第二个观点——阅读的时候一定要注意:答案就在文本中,要在文本中寻找答案。(板书)

生三:这么说能够显示出人世浓黑的悲凉。

师:为什么能显示出人世浓黑的悲凉呢?

生四:鲁迅认为他写点什么只是一个菲薄的祭奠,不能体现出这些逝者的珍贵。

师:那不写呢?

生四:不写的话,就无法让人们记住这些事情。

师:这位学生讲的还是“要写”,他得这个答案对不对呢?

生:对,赞成。(异口同声)

师:鲁迅反反复复地在说“我无话可说”,“我说不出话”,文章当中有没有这个答案呢?现在请花五分钟时间读课文,注意答案就在文本中。

生:读书(五分钟)

师:要进入刚才的状态中,读完了以后进行交流。

(教师教室内巡视指导。)

你说一下。

生五:“尤使我觉得悲哀。我已经出离了愤怒。”

师:有没有不同意见?

生六:有!“惨象,已使我目不忍视了;流言,尤使我耳不忍闻。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

师:还有吗?

生七:“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师:现在有三种不同意见。你更支持哪一个?或者说你还有答案的?

生八:“四十多个青年的洋溢在我的周围,使我艰于呼吸视听,那里还能有什么言语?”

师:这个能不能说明他不写的原因?

生齐:能!

师:刚才四个句子都是他不写的原因。最能表达鲁迅“我实在无话可说”,“呜呼,我实在说不出话。”一个词语是什么?

生九:怒。

师:他就是一个字,怒。还是用原话。

生十:我已经出离愤怒了。

师:赞成吗?

生齐:赞成!

师:为什么“出离愤怒”?其他的那几句话都是出离的答案。刚才讲到他为什么写,是希望我们能够记住。这是有原话的。请在文中找出来。他仅仅是希望我们记住这些人,这个事件吗?

生十一:我们活着,会在淡红的血迹中看见微茫的希望,真的勇士将更奋然而前行。

师:说得很好。

教师板书:在微茫的希望中奋然前行

师:为什么说是微茫的希望?此次惨案牺牲了那么多人,怎么是微茫的希望呢?可以讨论一下。答案就在文本中。我们就是要在鸡蛋中挑骨头,多问几个为什么,这样才能对文本理解得透彻,才能把握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

生八:这是徒手的请愿,与段祺瑞政府相比,力量很渺茫。在这次惨案中看到的希望是渺茫的,真的勇士虽然存在,但与黑暗的势力相比,是比较微弱的。

师:鲁迅是否赞成这样的请愿?

生八:不赞成。

师:你怎么知道不赞成的?

生八:人类的血战的历史正如煤的形成,当时用大量的木材,结果却是一小块。但请愿是不在其中的,更何况是徒手。

师:对不对?

生齐:对。

师:我给大家补充一个鲁迅先生在另外一篇文章当中所表达的意思。他在《空谈》中这样写:“改革自然不免流血,但,流血非即等于改革,血的应用正如金钱一般,吝啬固然是不行的,浪费也是大大地失算。以血的洪流淹死一个敌人,以同胞的实体填满一个缺陷,已经是陈腐的话了,从新的、战术的眼光看起来,这是多么大的损失。”在《记念刘和珍君》中鲁迅是运用了一个修辞手法,什么样的修辞?

生:比喻

师:比喻。大量的木材才形成一块小小的煤。划得来吗?

生:划不来。

师:是他在《空谈》中讲得很明确了,“改革自然不免流血,但,流血非即等于改革”。睁开眼睛看看历史,是不是这样?中国近代史上的改革哪一次没有流血?你看看谭嗣同。哪一次流血成功了?是不是这样?思想家就是思想家。我们青年人容易冲动,特别是到大学,尤其是到京城的大学,一看到这样那样的活动就上街游行。游行有个鸟用!是不是这样?鲁迅先生在几十年前就说过了。我们需要的是什么?鲁迅在这篇文章中有没有讲?看看课文。

生思索。

师:鲁迅作为一个改革的启蒙者,他希望的是什么?我们学过的鲁迅的文章有《孔乙己》、《药》、《社戏》、《故乡》等。从这些文字中我们看到鲁迅的希望是什么?

生思索。

师:鲁迅最初是学医的,后来从文。他为什么弃医从文?

生齐:为了解救人们的思想。

师:同样,我在读这篇文章时想到我经常和那些愤青们讲的话,“所谓的民主自由首先必须建立在人身的自由和生命存活的基础上的。”你生命都没有了,还谈什么民主自由?鲁迅要表达的其实也就是这个意思。教参上把段祺瑞和杨荫榆说的一文不值。你们百度一下会发现。段祺瑞在军阀混战阶段是个很了不起的领导者。杨荫榆是一个很了不起的大学校长。这样的领导人何校长,还这样对待请愿的学生啊!所以我在布置预习时就要求大家百度一下段祺瑞,看看和书上的注释有什么不同。同学们有兴趣的还可以翻一翻历史书,看看有什么不同。

其实我对《记念刘和珍君》的解读,更多的是建立在他告诫年轻人要用智慧去对抗黑暗,而不要冲动上的。关于这一点他讲得很清楚。他在《无花的蔷薇之二》中讲到,“这不是一件事的结束,是一件事的开头。墨写的谎言,决掩不住血写的事实。血债必须用同物偿还。拖欠得愈久,就要付出更大的利息!”对青年人来说这是镇压,但作为统治者来说,他不认为是镇压。他是维护政权的需要。所以当我们回看文字,联系历史,我们就会发现,统治者所站的立场,所把握的舆论工具跟我们,跟真相,往往是不一致的。鲁迅作为一个民主主义思想的启蒙者,作为思想家,他看到了这一点。我们往往付出了无谓的牺牲,结果所取得的成效一点点。所以他在最后讲“至于这一回在弹雨中互相救助,虽殒身不恤的事实,则更足为中国女子的勇毅,虽遭阴谋秘计,压抑至数千年,而终于没有消亡的明证了。”“此”指什么?

生十二:证明了中国女子的勇毅。

师:现在回过来看下预习题。记念谁,为什么记念,怎么纪念,有没有弄清楚?

生齐:明白!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