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物则诲,相机而教
初为人师,也许是不知天高地厚的缘故,在与同仁们的闲聊中,对教师滔滔讲说、学生默默聆听的现状,深感我们的教育理念、教育行为扼杀了学生的个性,阻碍了学生的发展,与其说是教育,还不如说是在进行标准件生产。几年下来,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又何尝不是如此!总没摆脱“看资料(教材、教参、优秀教案)——写教案——讲教案”的惯性。如何摆脱这一惯性,便成为我二十多年来一直思考的问题。蔡元培先生曾说,学校是培养人的,而不是制造机器的。学校不是工厂,如果学校“培养”出来的都是一些“规格”相同、“功能”相似的标准件,那么我们的教育便是失败的。教师决不应该是流水线上的值班工,而应该是学生学习的伙伴;学生更不应该是被动接受的容器,而应该是学习的主体。语文学科区别于其他学科的特点就在于它更具广阔的领域:课堂、教材、相关学科、课外阅读、社会生活、网络媒体、人际关系都是语文学习的天地。我们的教学内容为什么要囿于一隅,我们的教学方法为什么要拘于一式,我们的教学手段为什么要系于一格呢?
计算机技术中面向对象的思想给了我这样的启示:程序的设计必须面向对象的需要,对象需要什么,就给什么。作为培养人的事业,必须充分认识到由于一个人的生活、阅历,乃至遗传因素的差异,其需要是大不一样的。我们的教育为什么要用一个标准、一个模子、一把尺子去要求和衡量我们的对象呢?基于这样的认识,我意识到,拘泥教案的“教学”,不是真正的教学,更不是理想的教学,真正意义上的、理想的教学应该是不拘一格的。教学,尤其是语文教学的情境是瞬息万变的,随时随地都有可能发生意想不到的种种偶发事件,需要我们去妥善处理,故先贤们早就倡导“遇物则诲,相机而教”。真要达到“遇物则诲,相机而教”的境界,就要求教师必须把热忱和智慧结合起来,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抓住最能触及人的心灵、震撼人的情感的特定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道德情感、道德认识,产生一种强烈的情绪体验,使受教育者在心灵深处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记,这样的课堂教学势必是打破模式,脱离教案的。就语文教学而言,应该把它放在社会文化系统中来认识,语文学科的教学不仅要解决语文教学的基本任务,还要解决学生通过学习而更好地学会生存、学会做人、学会学习的问题。
要实现“遇物则诲,相机而教”,就要突破教材的限制,将师生的生活实际、课外阅读所获得的间接经验引入教材,将书读厚。发明家张家生先生曾告诉我这样一件事,他上小学二年级的孙子碰到了这样一个难题:往一只铁皮桶内倒半桶左右的水,在不测量、不计算的情况下,怎样才能知道桶里的水是大于水桶容积的1/2,还是小于1/2或等于1/2。张先生并没有回答孙子的疑问,而是拿了一张纸,问孙子如何才能将一张纸分成大于1/2、小于1/2,或等于1/2的两部分。孙子很快告诉他,可以竖着对折。张先生又问有没有其他方法,孙子说还可以横着对折。张先生再问,除了这两种方法有没有其他方法了,孙子思考了一会说,还可以斜过来折。孙子毕竟小,终于耐不住对张先生说:“爷爷,桶里的水到底怎么才知道是多少,你还没告诉我呢?”张先生淡淡地一笑:“自己去想吧!”孙子思考一番后,终于恍然大悟说:“将水桶斜过来一看,就知道了。”
听了张先生的介绍,我想起前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干事马约尔先生的一句名言:“我们留下一个什么样的世界给子孙后代,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给世界留下什么样的子孙后代。”张家生先生是深知这个道理的。面对孙子的疑问,他没有直接回答,而是为孙子架了一座桥梁,树了一块路标,让孙子在对一张纸的分割中,体验感悟出运用已有知识经验去分析新的问题情境,亦即运用已知可以推导未知的道理。这是何等的高明!
由此我想,学校教育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重点是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品质、创新人格,而传统教育极少给学生提供发挥创新的精神空间,大多数时间是教师用来“传道受业解惑”的。美国教育心理学家托兰斯的研究表明,教师在创造性动机测验中的成绩与学生的创造性写作能力之间存在一定的正相关:具有创造成果的学生对不寻常的和以独创为前提的教师和教学方法深感兴趣。可见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关键是教师教育观念和教学行为的创新。只有教师教的创新,才有学生学的创新,才能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的下一代。如果我们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能运用自己的智慧和想象力,引导学生去体验、归纳、发现、迁移、综合,久而久之,还愁学生的创新精神培养不起来吗?
有感于此,我在教《鸿门宴》时,对其中“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亚父者,范增也;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的理解,我就让家住石港的学生介绍石港人宴请宾客时宾主座次情况,对照课文加以理解;研究《欣赏生命》这篇课文时,我向学生介绍自己的经历和与病魔作斗争的研究生李威的愿望,让同学联系自己失去亲人时的感受和看到别人失去亲人时的感觉,加深了对生命意义的理解和感悟。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