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别推荐彭颖老师文章:在雨中悟到西游的真义
标签:
文化 |
分类: 心得感悟 |
2025年11月8日上午,我第一次跟随书院游学队伍探访吴承恩故居。在细雨濛濛中,我们怀着恭敬之心伫立在故居前的铜像下,聆听汉风先生以《西游记》人物为引,解读生命的真谛。
《西游记》这部经典承载着几代人的童年记忆,电视剧、小说、绘本等多种形式,让我们每个人都有其独特的感悟。我也曾一直将其视作吴承恩借神话故事映射社会百态的著作:唐僧是愚善盲信的“老好人”,孙悟空是嫉恶如仇的“冲锋者”,猪八戒是好吃懒做、爱进谗言的“市井人”,沙僧是老实愚孝的“憨厚者”,白龙马是埋头苦干的“执行者”。但直到这天,先生一句“心是一切的根源”,才点醒了我过往认知的短视与肤浅。
在先生现场分享的那个当下,我忽然意识到,自己始终以评判的眼光审视世界,带着强烈的分别心——好的便学习,坏的就屏蔽,喜欢的便接纳,不喜欢的就隔绝。回到家我通过录音反复聆听先生的教诲,并结合数日反思,终于领悟:《西游记》根本不是对他人的描摹,而是一个人追寻生命真相、求取人生真经的心灵修行史。
正如先生所言,唐僧代表的是如如不动的恒定道心,是全然奉献给世界的赤诚;孙悟空是躁动不安、心猿意马的自我之心;猪八戒是被欲望裹挟、贪嗔痴念缠身的凡心;沙僧是固守成规、缺乏变通的愚痴之心;白龙马则象征着默默坚持、不离不弃的毅力。人生本就是一场修行,我们需像唐僧那样守住道心,如白龙马一般秉持毅力,管住躁动的“心猿”、克制泛滥的“欲念”,在日复一日的打磨中修炼定力。唯有摒弃分别心,让内心变得光明澄澈、无私无染,方能在生命这所大学里,真正悟得人生的真经。
而这场顿悟,更让我真切体会到游学的深意——它从不是简单的出行,而是让经典走出书页,在先贤故里的实景中与智慧相遇、与心灵对话。衷心感恩书院创造的机缘,让我得以亲赴吴承恩故居,在细雨与铜像的映衬下聆听箴言;更感恩汉风先生的点拨,让我突破认知的局限,在《西游记》的精神世界里,收获了远超书本的生命感悟。
【本文作者为彭城书院中华经典研修第13组成员、2025级国学班弟子、礼仪组义工彭颖。邮箱收稿日期:2025年11月12日。】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