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别推荐杨舒妙老师文章:真正的修身是在静默中积蓄力量
标签:
文化 |
分类: 心得感悟 |

2025年11月8日,时值初冬,淮安的天空带着些许清寒,我怀着一颗景仰的心,追随书院踏上了这片孕育了世纪伟人的土地,9日上午先后拜谒了周恩来总理纪念馆与周总理故居。此行是一场荡涤心灵、增能长慧之旅,更是以彭城书院弟子的心境,在青砖灰瓦与历史陈迹间,探寻总理波澜壮阔的一生,体悟自己人生的意义与方向。
踏入总理故居,时光仿佛倒流。那间简朴的书房,是少年周恩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志向萌芽之地。他在这里博览群书,涵养心性,打下了坚实的学问与人格基础。纵观总理一生,其个人修养堪称典范。他身居高位,却一生简朴,办公室的陈设、身上的衣物,无不体现着“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的精神。这种清心寡欲,是将个人物欲降至最低,从而将全部心智与精力投入到为国为民的伟大事业中。故居中那盏伴他苦读的旧油灯,仿佛在无声地诉说:真正的修身,是在静默中积蓄力量,在淡泊中明确方向。
步入总理纪念馆,我的心跳加速,异常激动,看到那尊汉白玉周总理雕像时,再也控制不住地泪流满面!敬爱的周总理的那句“死而后已”的誓言与彻底“无我”的奉献精神感天动地,他身后没有子女,没有一分钱遗产,连骨灰都撒入了祖国的江河大地,这彻底的超脱,是“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的至高体现。老子说: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因其不自生,故能长生。圣人效法天地,将自身置于人后、置之度外,反而能成就其不朽的功业与精神。敬爱的周总理正是如此,他“以百姓心为心”,心中装着亿万人,唯独没有他自己。这种“无我”,是将自己完全融入了对国家、民族的大业之中,从而达到了“死而不亡者寿”的永恒境界。
周总理的精神,如日月之光,永照人间。从故居的书斋,到革命的风雨之路,再到建设新中国的呕心沥血、鞠躬尽瘁,周总理完美地诠释了读书人的最高使命——不是为了一己之功名利禄,而是为了报效家国。周总理的“修身”,体现在对身边人的严格要求和革命伴侣邓颖超奶奶的相濡以沫;而其“治国、平天下”,则是他波澜壮阔的一生。他将从经典中汲取的智慧与品格,毫无保留地奉献给了他所深爱的土地和人民,实现了“德乃丰”、“德乃普”的宏大境界。反观自己是何其的渺小,虽然做事认真努力、踏实勤奋,也仅仅是为了个人的名利,为了自己的小家而已。
在周恩来总理雕像纪念馆前,先生给我们做了《读书做圣贤
此行于我,不仅是一次历史的追忆,更是一场精神的洗礼与圣贤智慧的印证。它让我深切地明白,修身之道,不在空谈,而在践行;圣贤之志,不在远方,就在我们“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每一个当下,在我们将“小我”融入“大我”的每一次选择之中。我当循着先辈的足迹,谨记先生教诲,涵养如水之德,常怀无我之心,笃行报国之志,方不负这伟大的时代,不负先辈之期许。
感恩先生,感恩遇见!感恩天地神明,感恩圣贤祖先,感恩父母师长,感恩一切万有。祈愿天佑中华、国泰民安、世界安平泰、道德普天下!
题图说明:本文作者(后排左二),与书院同修老师和小弟子,在游学期间于丽正酒店午餐后留影。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