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重磅阅读(刘昌盛):一场文化寻根与精神朝圣之旅

(2025-11-11 23:00:31)
标签:

文化

分类: 心得感悟
淮安游学专题报道(上):淮安府署与漕运博物馆

乙巳年初冬,细雨如丝,我们彭城书院二百六十多位师生踏上了前往历史文化名城淮安的旅程。这不是普通的出游,而是一场带着敬畏之心的文化寻根。我们想要亲眼看一看历史留下的痕迹,亲耳听一听岁月深处的声音,用心感受这座古城独特的精神气质。

说来惭愧,淮安我以前也来过。但那时的我步履匆匆,像完成任务般从一个景点赶往另一个景点,回来后竟说不出这座城的模样。这次却大不相同——在汉风先生的引领下,我们放慢脚步,用整个身心去感受这座城市的呼吸与脉动。

第一站淮安府署——触摸历史的脉络

淮安府署是我们此行的首站。这座被誉为“活化石”的古建筑群,曾是明清时期治理淮安的核心所在,就像今天的地方政府大院。令人惊叹的是,它竟是全国保存最完整、规模最大的古代府级官署。

迈入府署大门,青瓦灰墙层层叠叠,院落井然有序地排列着,处处透着庄重肃穆。沿着中轴线,仪门、大堂、二堂、内宅依次展开,两侧分布着古代官府的各个办事机构,从书房到库房,一应俱全。站在高大宽敞的“正堂”内,凝视着悬挂的匾额、摆放的审案桌椅,我仿佛穿越时空,看见了数百年前官员在此处理政务、审理案件的身影。这里的一砖一瓦都在诉说着规矩的力量——古人正是通过这样严谨的秩序来治理地方、安定社会。这让我深深体会到,无论是治国安邦,还是修身养性,都离不开对规矩的认知与遵守。

第二站承恩故居——点亮心灵的明灯

午后,我们怀着崇敬的心情,走进了《西游记》作者吴承恩先生的故居。在故居内,一副对联深深吸引了我们:“妙手著西游嘲佛戏神演人天真谛,巨星耀东国推诚尚力扬华夏精神”。这副对联精准地道出了《西游记》的精髓所在。漫步至幽静的悟园亭,又见“花木清香庭院秀,琴书雅趣满堂幽”的诗句,让我们得以想象作者当年在此读书写作的恬淡生活。我们缓缓走过的住房、缅恩堂、后花园,每一处景致都让人流连忘返。

然而,最打动我的,是汉风先生在吴承恩故居前、面对荷塘的那场讲学。时,雨丝未停,寒风正紧,气温骤降。但我们二百多位师生依然整齐肃立,专注聆听先生的教诲。不仅不觉得寒冷,反而感到心中涌动着暖流,充满了力量。先生以《考生命大学,人生真经》为题,将人生比作一场修行,教导我们如何才能取得人生的真经。他为我们点亮了七盏指引前路的明灯:毅力灯、定力灯、爱力灯、谦力灯、识力灯、功力灯、德力灯。

汉风先生的教诲如春雨般滋润着我们的心田。这七盏灯,不正是我们立身处世最需要秉持的品质吗?要有持之以恒的毅力,要有专注如一的定力,要有悲天悯人的爱心,要有虚怀若谷的谦逊,要有明辨是非的见识,要有勤勉笃行的功夫,更要有厚德载物的品格。想来,吴承恩先生能够创作出《西游记》这样的传世之作,也正是因为他具备了这些宝贵的品质吧。

第三站周恩来纪念馆——立下报国之志

次日,我们来到了周恩来总理纪念馆和故居。走进这里,每个人的神情都不自觉地庄重起来。看着总理生前用过的朴素物品,读着记录他一生的文字,内心的感动难以言表。从少年时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宏伟志向,到远渡重洋寻求救国真理,再到为国家和人民鞠躬尽瘁、奉献终生,他真正践行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誓言。这是一位真正的伟人,他永远活在我们心中。

在纪念馆前的广场上,汉风先生为我们做了第二场讲学,题为《读书做圣贤,立志报家国》。先生教导我们,读书不能只为应付考试,读书就读圣贤经典,领悟做人处世的道理,通晓社会人生的规律。先生强调,做人首先要做到“三个好”:德好、品质好、习惯好。有了这些基础,学业有成便是水到渠成的事。唯有打好德行的根基,人才能从只顾自己的“小我”,逐渐成长为心怀他人的“大我”,最终达到忘我利他的“无我”境界。周总理光辉的一生,不正是这种“无我”精神的最好诠释吗?

站在这里,我突然将这前一日的见闻感悟串联起来。在府署,我领悟了外在的“规矩”;在吴承恩故居,我点亮了内心的“明灯”;而在周总理纪念馆,我明白了所有这些修养与学习的最终归宿——为了我们深爱的祖国,为了我们挚爱的人民。我们读书明理、修身养性,最终都要落实到服务社会、报效国家上来。

这次游学,我们聆听先贤故事,探访历史胜迹,反思自身成长。先生期勉我们要“知行合一”,要从“看得到、听得到”到“我知道”,从“感觉到”再到“做得到”。

最后我们来到中国漕运博物馆,在详实的史料与生动的展示中,中国漕运的恢弘历史画卷徐徐展开。一座座惟妙惟肖的雕塑,一段段珍贵的影像资料,都在诉说着这条运河如何贯通南北、福泽千年。凝视着这条凝聚先人智慧与汗水的漕运长河,我不由从心底发出赞叹:这哪里是运河,这分明是一部流动的历史,至今依然承载着民族的记忆与勃勃生机!

两日的行程虽已落幕,但心灵的修行正启新程。淮安的每一处古迹、总理的每一个故事先生的每一句教诲,都将化作生命的养分。我们要将府署的“规矩”内化于心,将七盏明灯的光明珍藏于怀,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誓言铭记于魂。时刻牢记先生的教诲:人生当“立大志”,生活当有“大格局”,学问需下“大”。

这场初冬的细雨,不仅浸润了千年古城的青砖黛瓦,更涤亮了我们的精神世界。从此,淮安在我心中不再只是一个地理名词,而是一座精神的灯塔,永远照亮我们前行的道路,指引我们在传承中创新,在感恩中奋进。

感恩天地神明,感恩圣贤祖先,感恩父母师长,感恩一切万有祈愿天佑中华,国泰民安,世界安平泰,道德普天下!

题图说明:本文作者(右),与书院志愿者协会会长穆忠良老师、妇联主席滕丽娟老师,在淮安府署留影。

【本文作者为彭城书院中华经典研修9-1组成员志愿者协会义工2018级国学班子弟福德班教委会委员福德班书法组负责人之一 刘昌盛。邮箱收稿日期2025年1111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