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教育孩子过程中的修德实践

标签:
文化 |
分类: 心得感悟 |

上个周五,虽然雨下得很大,却阻挡不了书院大家长汉风先生为家长学堂上课的脚步。先生专程从外地赶来书院,为的就是唤醒大家沉睡的意识。
先生再次讲到“家长好好学习,孩子天天向上。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长应该帮助孩子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家长只有不断学习,做智慧型的家长,这才能更好的引领孩子。那怎么才能增能长慧呢?先生讲到一定要不断修炼自己的玄德,提升自己的能量,具体来说有三个方法:自律、自省、自度。无论什么时候都要相信、真正能治愈自己的只有自己。
一开始听到“玄德”二字,我感到很抽象。听先生讲了之后,我慢慢体会到,“修玄德”本质上修的是我们自己的心境和状态,是通过改变自己来为孩子创造更适宜的成长环境。它不是具体的方法论,而是一种养育哲学——潜移默化、润物无声地影响孩子。我的修德实践如下:
第一、 修“观察之德”:从干预到理解。以前孩子发脾气时,我的第一反应是制止和纠正。现在我会先深呼吸,告诉自己“等10秒钟”,只是观察而不立即反应。我发现,很多时候孩子的情绪会自然平复,而且我往往能观察到情绪背后的真正原因——可能是累了、饿了,或者仅仅是需要我的关注。所以,当我们停止评判,真正的理解才会开始。孩子不需要完美的父母,但需要能够理解他们的父母。
第二、 修“顺应之德”:从指挥到引导。由于我7:50要到达单位的工作岗位,所以孩子必须要早起。早上喊孩子起床,孩子睁开朦胧的睡眼,磨磨蹭蹭,我虽有不舍,但却身不由己的不停地催促:“快点起床。快点穿衣服”“妈妈要迟到了”。听了先生的课后,我改用选择题代替命令句:“公主请起床,今天是想穿哪件衣服?”简单的改变带来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孩子配合度明显提高。故而,顺应不是纵容,而是尊重孩子的自主性。就像水流顺势而下,教育也应当顺应天性而后引导。
第三、修“身教之德”:从说教到示范。有一天,我听见孩子对玩偶说话的语气和我平时批评她的语气一模一样,那一刻我深受震动。原来孩子会潜移默化的模仿。现在,我希望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我先努力自己做到:希望她不玩手机,自己先不要看玩;让她读书,自己先拿起书本;希望她有礼貌,我首先对家人温和有礼。希望她不要乱发脾气,首先自己要保持稳定的情绪。可见,教育不是一场宣讲,而是一场示范。孩子的眼睛是录像机,耳朵是录音机,父母的行为才是最好的教程。
通过这样的调整,我发现不仅亲子关系更加融洽,孩子的自主能力和情绪管理也明显提升。更重要的是,我自己的心态更加平和,不再为孩子的每一个小问题而愤怒、焦虑。最后,我想分享一句深深触动我的话:“养育孩子是培育种子,只需要提供适宜的土壤、阳光和水分,种子自会按自己的基因长成独特的模样。”
我非常认可汉风先生的寄语:父母的言行中,藏着孩子的认知;孩子的命运里,也承载着父母的重量。父母的言行举止,某种程度蕴含着孩子的旦夕祸福。好父母从不把牺牲和奉献挂在嘴上,而是把“天道无亲,常与善人”的阳光美好佩在身上,从而影响孩子,让孩子走在明媚健康的成长之路上!
【本文作者为彭城书院附属明德早教中心自强不息班小弟子刘知予家长。邮箱收稿日期:2025年10月1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