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特别推荐蕊静老师文章:在相遇中照见,在照见中前行

(2025-10-15 15:16:12)
标签:

文化

分类: 心得感悟
特别推荐蕊静老师文章:在相遇中照见,在照见中前行

 初读先生10月10日的日记,原以为只是一则关于诺奖的寻常分享,却在字里行间撞见了太多“相遇”的温暖:匈牙利作家拉斯洛与中国文化的相遇,让他循着李白足迹走遍十城,将《道德经》奉为“终极智慧”;而我与先生这篇日记的相遇,更像推开了一扇窗,在别人的故事里照见了自己该走的生命修行路。

先生笔下的“生命三层楼”,像一把精准的标尺,瞬间厘清了我对“阅读价值”的模糊认知。从前我读书也不多,数得清的几本,留有印象的是中学时代把《罗曼•罗兰》从头到尾认真看过一遍。其它的书就是囫囵吞枣看看而已,看得比较多的是“心灵鸡汤”,合上书却记不清核心情节,更没从中找到半分对生命的启发——这便是先生说的“停留在精神世界二层楼”的虚妄。直到读先生提及“浩如烟海的书籍中,引领真相的经典寥若晨星”,我才猛然醒悟:不是所有阅读都能滋养生命,唯有那些历经千年筛选的“经”,那些阐释宇宙规律、解答人生根本的智慧,才值得我们倾注有限的时光。

尤其是“万经之王”《道德经》,先生说它是“生命的使用手册”,小到个体修行的困惑,大到世界治理的难题,皆能在“道法自然”“上善若水”的箴言中寻得答案。汤川秀树赞老子“看透人类最终命运”,威尔·杜兰主张“焚毁群书唯留《道德经》”……这些评价此刻不再是遥远的学术赞誉,而是让我真切感受到:这部“经中之经”早已超越地域与时代,成为全人类在迷茫中寻找方向的精神灯塔。

更触动我的,是先生对《道德经》“读”与“悟”的深刻辨析。他说“读这个字太过苍白,用悟和行更合适”,还细致提及“转移、转换、转化”的三阶修行——这哪里是在说读书,分明是在拆解生命蜕变的密码。先生自己“执此一经,抱一精进”的坚守,“弘道不息”的使命担当,让我忽然懂得:真正的经典从不是案头的摆设,不是用来装点学识的工具,而是要融入骨血、化为行动的指南。拉斯洛赞叹《道德经》的智慧固然难得,但若只停留在“赞叹”,便失了经典的真意;而先生将弘扬老子文化视为“天命”,在“为学日益,为道日损”中践行,在带领义工追寻诗仙足迹中传承,才是对“经中之经”最好的致敬,也让我照见了自己过往“只知读、不知行”的浅薄。

日记末尾,先生提及明年正月“追寻诗仙的足迹”的计划,我读至此竟生出满心向往。想来那时,我们不仅能循着诗仙“轻舟已过万重山”的豁达足迹,更能在山水间体悟《道德经》“上善若水”的柔韧、“道法自然”的自在——原来李白的浪漫与老子的智慧,早已在中华文脉里相融共生。拉斯洛跨越山海追寻李白,是异文化对中华之美的向往;而先生带领众人重走诗路,却是在文化传承中锚定修行方向,让每一步足迹都成为“悟经”的注脚。一西一中,一追一守,却同样印证了:真正的智慧从不孤独,真正的修行从不独行。

先生说“人生的终极意义在于无我利他,发出光和热”,这句话像一面镜子,照见我过去的狭隘——曾以为“修行”是闭门读经的清净,却忘了“行道”才是修行的核心,忘了把“上善若水”的智慧化作对身边人的善意,把“知足常足”的通透融入对小事的担当。     如今再回味先生的文字,拉斯洛获诺奖的意义,早已不在奖项本身,而在他让更多人看见:东方经典的智慧,能为这个“灾难与恐惧的时代”带来希望;先生写下这篇日记的心意,也不在讲述一个作家的故事,而在唤醒每一个读到它的人——在与经典的相遇中照见自我,在照见真相后坚定前行。

往后的日子,我愿以先生为榜样,少读些无关痛痒的杂书,把时间留给《道德经》这“万经之王”,在“悟”中明辨“道”的规律,在“行”中传递“善”的温度;也盼着有朝一日,能跟上先生的脚步,在追寻诗仙足迹的路上,既赏“飞流直下三千尺”的壮阔,也悟“水利万物而不争”的境界,让自己真正成为“行走的《道德经》”。在生命的三层楼上,从“身体的安顿”到“心体的丰盈”,最终走向“道体的合一”,以无我利他的姿态,为这世界添一束微光,这便是相遇先生文字后,我找到的最坚定的修行方向。

感恩天地神明,感恩圣贤祖先,感恩父母师长,感恩一切万有!祈愿天佑中华,国泰民安,世界安平泰,道德普天下!

【本文作者为彭城书院中华经典研修第7组成员、2025级国学班弟子、南通分院骨干义工  蕊静。邮箱收稿日期:2025年10月10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