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8日是国庆假期的最后一天,我全天在书院汲取智慧,过得充实且满是法喜。清晨,我准时参加“中华智慧女子研修班”课程,聆听先生智慧分享关于《做个好母亲就是大事业》与《家和万事兴》两个主题构架。
先生说:“一个母亲是否有文化、是否品行端正、是否教子有方,从不是简单的标签,而是会悄悄刻进孩子的骨血里,直接影响往后几十年的人生走向。毕竟母亲是孩子来到这世上最早的启蒙老师,她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早就成了孩子观察世界、塑造观念的第一面镜子。”
我常和人提起我的母亲,她今年七十多岁了,连自己的名字都不会写,算不上俗世人眼中“有文化”的人。可她这辈子活得比谁都透亮——一辈子扎根烟火里,手脚从没闲过,哪怕现在年纪大了,也总想着帮家里搭把手;待人处事更是捧着一颗真心,不懂什么是虚伪客套,更不会阿谀奉承。别人给她掰棒子、帮她挖花生……这点微不足道的好,她能翻来覆去记一辈子,总想着找机会还回去,再去帮别人干点活心里才踏实。母亲一直在侍奉外婆到92岁高龄,把孝道的榜样也传承给了我们子女。
也正是这样的母亲,把“实在”和“孝顺”两个词,悄悄种在了我们姐弟俩的心里。我们没学会油嘴滑舌的应酬,也不擅长投机取巧的算计,不管是上班做事,还是和人打交道,都习惯像母亲那样,捧着真心换真心,踏踏实实把该做的事做好。有时候遇到旁人说“你们太实在,容易吃亏”,我们也只是笑笑——不是不懂变通,是知道母亲传下的这份底色不能丢,这份踏实,比什么都让人安心。
如今母亲年纪大了,眼睛因为白内障开刀的效果不理想导致看东西都模糊了,腿脚也不如从前灵便。可每次我们回家,她还是会提前站在门口等我们,待人接物依旧是从前的模样。看着她的背影,我更明白:母亲给我们的从不是什么惊天动地的教诲,而是刻在骨子里里的真诚和踏实。这份影响,不会随着岁月变淡,反而会陪着我们走得更远。我们也为人父母,把母亲教给我们的道理,一点点传给下一代。我们得到了母亲这些朴实的传承,那么我们的家庭也都和谐了,正与先生分享的《家和万事兴》这个主题相符合,也就是先生所讲的合道。感恩先生又给我加深了解“和”与“家”的意义,我一定做到“家和万事兴”!
晚间,书院举办二十四节气寒露茶会,先生给我们解读了红楼人物晴雯。先从晴雯身世说起,她出身卑微,是贾府“奴才买来的奴才”,因常随主子出入,凭出众模样与伶俐性子被贾母看中,赖嬷嬷将她孝敬给贾母,成为其二等丫头。晴雯兼具颜值与能力,贾母赞她“丫头们模样、言谈、针线多不及他”,王夫人也说她“眉眼像林妹妹”,是府中公认的美人;她针线绝伦,“病中勇补雀金裘”既显技艺高超,更藏对宝玉的责任心,后被派去随侍宝玉,成为其身边亲近之人。
从晴雯行事中,能看到四重特质:一是貌美灵巧,颜值与本领兼具;二是自尊刚烈,虽为丫鬟却不自轻自贱,鄙视谄媚,光明磊落、敢作敢当,被冤枉时宁折不弯;三是率真锋利,性格泼辣、锋芒毕露,看不惯的事必说,言语尖刻得罪不少人;四是天真无妄,身处复杂贾府却无心机,对宝玉真挚似知己,被诬陷时满是冤屈。
可这般鲜活的晴雯,最终那么年轻就夭折。先生以其短板警示我们:其一,有本领却不懂藏锋,“锋芒毕露者难赢”,当学《道德经》“大智若愚”,大巧若拙;其二,天真却“野嘴烂舌”,判词“寿夭多因毁谤生”提醒我们重修口德,多讲善言、适时止语;其三,目空一切,对丫头们逞威风,《书经》中“满招损,谦受益”;其四,教宝玉装病搅事,间接害人终害己,印证“害人即自害”,报施甚速。
通过先生对晴雯的讲解让我感受到当下需要改正并要做到的以下几点:
1、有本事别显摆,别觉得自己厉害就张扬,要懂“低调,谦卑”修自己的玄德;2、
好好修“口德”,“希言自然,讷言敏行”别说话尖酸刻薄,要学会口吐莲花、多说鼓励人的暖心话,别抱怨、别讽刺人,遇到争对错的时候,该闭嘴就闭嘴,少说话、多做事;以“慎言”远离祸端;3、别骄傲自大,心里装着“谦虚”,知道“满招损,谦受益”,对人温和不摆架子,不轻视、不苛刻待人,以爱感化身边的人;4、老子说:”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多帮人、多扶人,用善意做正经事,稳稳走在正道上,以善念,善行积功德。
今天一天在书院这所加能站得到了充能,现在能量满满,那就把这份感恩的能量传递给身边更多的有缘人!
感恩天地神明,感恩圣贤祖先,感恩父母师长,感恩一切万有!祈愿天佑中华,国泰民安,世界安平泰,道德普天下!
【本文作者为彭城书院中华经典研修第15组成员、2024级国学班弟子、志愿者协会副会长、立志班家长
张国海。邮箱收稿日期:2025年10月8日。】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