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别推荐纪董老师文章:您不知道的后厨故事

标签:
文化 |
分类: 心得感悟 |

十一国庆的喜庆氛围还萦绕在空气里,10月2日刘雪光老师便主动牵头,与年届古稀的党燕老师夫妇、王玉美老师,组成四人小队,投入会场布置。明知爬高有风险,他们却没顾上多想,全力着手500平方国旗的铺设:踩梯登高、扎铁丝、挂绳合体,再来回拉扯将国旗从这头铺到那头,勤劳的双手在绳结与铁丝间穿梭。整整一天的忙碌,让书院每一处都染上对祖国的赤诚。这既是对祖国的真挚敬意,也为书院即将开启的中华智慧女子研修班,营造充盈正向能量的喜庆空间,让这片场域既承载家国情怀,也为研修活动积蓄温暖积极的氛围。
转眼到中秋节当天,雪光老师、党燕老师与王玉美老师三人早早来到书院,全力筹备近200人的餐食。雪光老师清晨顶着露水去市场挑选最新鲜的蔬菜,回来后又逐一对食材分类、清点;党燕老师和王玉美老师则守在后厨备菜备料,把餐具码得整整齐齐,灶台擦得能映出人影。直到下午四点多提前蒸好馒头,才停下手中的活。这份周全的储备,正是为研修活动筑牢的温暖后勤保障。
10月7日至8日,负责后厨餐饮工作的义工老师们7点就已到岗,比约定的7:30提前了半小时。大家一进门就主动找活干:王玉美老师熟练地拿起葱姜蒜,刀起刀落间,细碎的小料便码放整齐。王老师总能预判需求,刚起锅,她就主动过来端盆送水,顺菜时更把生活智慧融入细节——烫芹菜时往水里加少许盐和油,捞出的芹菜依旧碧绿鲜亮,不易变色。
党燕老师一边泡木耳,一边分享窍门:“用温水加勺糖,木耳发得又快又饱满。”切山药时手心发红发痒,我劝她停下,她却笑着说:“痒一会就好,不能耽误顺菜。”直到把整盆山药切完,她才揉了揉发红的手心。杨美玲老师和王玉美老师忙着团窝窝头,揉搓翻转间,一个个圆润的窝窝头在掌心成型,手工团出的近200个窝窝头,码在蒸屉里像一排胖乎乎的小灯笼。到了第二天,杨美玲老师又扎进菜堆里削土豆,坐在小板凳上的双手飞快转动土豆,指缝间沾满淀粉与汗水结成的白霜。前厅需要打餐支援时,她立刻放下工具、整理衣帽前去帮忙,从餐前准备到午餐结束,才回到厨房吃饭。
后厨的水池边,王淑华老师与韩小梅老师始终坚守。他们默默清洗原料、刷洗餐具,手头没活时就拿拖把擦地面、整理用具,徐荣元老师则在面点房蹲下身子清理地面,连墙角缝隙里的饭粒都要抠出来,只为保持地面干爽整洁。高建平老师更像个“全能衔接员”,哪里需要就往哪里去:小料罐见底,她立刻择洗切碎补充;餐具供应紧张,她马上整理消毒好的碗筷;餐食结束后,又迅速擦灶台、清扫厨房,确保达到“菜案亮、灶台亮、地面亮”的标准。
久未炒大锅菜的我有些手忙脚乱,是雪光老师的体贴让我安下心来。见我翻炒几锅菜后额头冒汗,他轻声说:“累了就去炖菜,那边节奏慢些。”他刀工利落,冬瓜瞬间变成均匀的小段、改刀成片;调味凭手感就能精准拿捏,炒出的菜香气扑鼻。更让人安心的是他的经验——分配任务时清晰明了,大家跟着他的安排,总能有条不紊地推进各项工作。
这两天,雪光老师的身影从未停歇。清晨五点采购食材,七点分配任务,中午掌勺炒菜,晚上检查水电、清点食材。我问他累不累,他笑着说:“书院的后勤离不开大家,我多操点心,大家干活才安心。”从他身上,我真切感受到“全能支柱”的担当——有他在,大家就有了主心骨,知道该往哪里用力、该如何把活干好。
先生说,厨房是最好的修行道场。诚如其言,为了保障活动餐食,后厨义工老师们的身上蕴藏着磅礴能量:当大家在前排专注听课时,他们正守在后厨默默顺菜、备餐,用服务托起整场活动的运转。这里或许没有轰轰烈烈的情节,却有着最动人的坚守——有雪光老师如定海神针般的统筹引领,更有各位义工老师将德行藏进每一次择菜、每一回刷洗、每一次切配的细微动作里,让厨房的烟火气中,满是向善向美的温暖力量。
这两天的帮厨时光,我被老师们的光与热深深感染。感恩书院与先生,提供了这样一个历事练心的修行道场;感恩志愿者协会知人善用,将我安排在厨房;感谢国海老师,让我能近距离感受这位书院“全能支柱”的力量。此次为大家准备的两天三餐,若口味与数量有不周之处,还望多多包涵。而我从义工老师们身上汲取的这份“德行之光”,必将成为未来更好服务他人的力量,在义工岗位上继续这场关于热爱与坚守的修行。
感恩天地神明,感恩圣贤祖先,感恩父母师长,感恩一切万有!祈愿天佑中华、国泰民安、世界安平泰、道德普天下!
【本文作者为彭城书院中华经典研修第14小组、2024级国学班弟子、第四届志愿者协会副会长、新闻中心校对组成员
纪董。邮箱收稿日期:2025年10月1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