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别推荐李小燕老师文章:若能守得住这份根本便是对文化最深的传承
标签:
文化 |
分类: 心得感悟 |
今天赴书院参祭孔典礼,立于明德礼堂后排,先生立于前排,遥遥望去,竟如《诗经》所咏“高山仰止,景行行止”,满心祝福皆化无言敬意。走进书院,一张张熟稔面孔,忽觉“回书院亦是回家”,像《道德经》所言“安其居,乐其俗”。此身入书院,此心便有了踏实安放的归处。
祭典开始,我立末排,虽难见具体流程,心却无半分踌躇。耳畔那庄严的雅乐响起时,恍若穿越千年尘烟,与圣贤心意相通。先生常嘱“一分恭敬一分收获”。此刻全身心安于当下,所谓专注,不执着于目之所及,只让心神沉于当下,便觉周身被肃穆气韵包裹,每一寸呼吸都成了与先贤对话的媒介。乐声转调,“老师老师……”的旋律轻扬,瞬间触动心弦。
遥想先师当年“有教无类”开教育之先河;“因材施教”启育人之智慧;“学而时习之”传治学之真谛……这些跨越千年的教诲,从未因时光流转而褪色。先生说:“教育何须多创新?承续圣贤薪火便足矣。”深以为然,老祖宗留下的不是故纸堆,而是照路的灯,若能守得住这份根本,便是对文化最深的传承。
更恍然悟得“师者”真义:原非只有三尺讲台前执鞭者才称“老师”。《礼记》有云“师也者,教之以事而喻诸德者也。”我们行于世间,每一寸时空都是他人的“环境”。若能时时存善念、行好事,以正能量温暖周遭,便是以己为镜,践行“师者,德之模范也”的箴言。这也是《道德经》“善行无辙迹”的深意,真正的影响,从不在刻意彰显,而在无声浸润。
此刻当下,尤感书院之可贵。先生大爱,举公益之旗,让男女老少皆能在此感受到传统文化的温度。昔年孔圣周游列国传礼布道,今时先生守书院薪火相传。这份“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胸怀,竟在当代续写着圣贤的担当。
祭典结束,我们六实小组共修于明伦堂。远岫老师作为固定组长,分享时提及“永怀奉献之心”,话音未落,让我钦佩至极。这让我想起陶行知先生所言“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书院同修们的相守,正是以“爱心”为种,在岁月里浇灌出的善果。
感恩天地神明,感恩圣贤祖先,感恩父母恩师!感恩一切万有!祈愿天佑中华,国泰民安,世界安泰,道德普天下!
【本文作者为彭城书院中华研修组第3组成员、2020级国学班弟子、志愿者协会骨干义工、启蒙班主班教师、新闻中心文字组组长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