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场家长学堂揭示了《道德经》中的教育智慧

标签:
文化 |
分类: 书院生香 |
9月27日,秋雨裹着桂香,斜斜地织就丝丝清凉。全国中华经典教育先进单位、全国十佳国学书院—彭城书院的家长学堂如期开课。500余位家长带着孩子从城市四面八方汇聚而来,以经典诵读开启美好的一天,共沐圣贤智慧之光。清晨7:30,身着印有“弘扬传统文化,温暖世道人心”红色义工服的老师们便各就各位,有条不紊地开展着工作:迎宾、签到、引导入场、静场主持等。爱与温暖在彼此之间传递着、流动着。
本次是第74期启蒙班家长学堂第四课。今日的课程由书院院长、国家优秀社科专家汉风先生为家长们带来名为《道德经中的教育智慧》专题讲座。课堂伊始,先生从著名的“钱学森之问”切入,启发大家对当下教育的深思。先生说,自孔子诞生至今已有2576年,读书人自小都有“童子功”,所谓的童子功就是熟读四书五经等圣贤经典。孩子从小读圣贤经典,只要是走正道,长大后必定能成大器。正所谓经典一部胜杂书万卷。
先生说,《习近平用典》一书中多次引用《道德经》中的语句。习主席在《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能没有灵魂》一文中说到“我们提到老子、孔子、孟子,想到的是《道德经》、《论语》、《孟子》;提起陶渊明、李白、杜甫,想到的是他们的千古名篇……”在这里,他把老子列于诸子之首,把《道德经》放在诸经之首,可见老子和《道德经》在他心中的地位。
先生说,老子的思想早已突破国界,成为全人类共同的精神依皈。德国哲学家尼采评:“《道德经》,像一个永不枯竭的井泉,满载宝藏,放下汲桶,唾手可得。”美国哲学家威尔.杜兰甚至说:“或许除了《道德经》之外,我们将要焚毁所有的书籍,而在其中寻得智慧的摘要。”德国前总理施罗德建议:“每个德国家庭买一本中国的《道德经》,以帮助解决人思想上的困惑。”
那么,《道德经》中的教育观对我们有何价值?当家长和老师把《道德经》融进自己的工作与生活,就会发现《道德经》中处处都充满了睿智的教育观。接下来,先生从六个方面阐释了《道德经》中的教育智慧,并希望大家从中汲取家庭教育的正能量。
第一,最有效的教育是“行不言之教”,而不是喋喋不休的监督、批评与指责。“不言之教”是圣人的教法,所以最有价值也最有效用。“不言之教”的核心内涵在于用“以身作则,行为示范”来取代说教。这是因为用行为垂范可以感化人心,而语言的批评与指责往往引发对抗情绪。
第二,最智慧的教育是“处无为之事”,而不是强制孩子按照自己的意愿行事。“处无为之事”也是圣人的教法。“无为”不是不作为,更不是乱为和妄为,而是按照大道规律去为。在做事的时候,不控制,不把持,不强迫,体现在教育上就是相信孩子,把孩子的事交给孩子,不要越俎代庖,不要强制孩子。家长的核心是“行不言之教”,即做好自己,做有道的自己。
第三,最美好的教育是培养孩子“上善若水”的品质,而不是一味要求孩子考试得高分。在教育孩子时,我们应该注重培养他们的良好品质,如老子所言“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一个拥有水一样品质的人,才能拥有圆满的人生。
第四,最有力的教育是培养孩子“慈俭让”的美德,而不是只关注孩子的知识学习。在教育孩子时,我们还应该注重培养他们“慈俭让”的美德,如老子所言“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夫慈故能勇;俭故能广;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有了这人生“三宝”,孩子就可以逐渐建立起自己的能量磁场,感召周围的资源,做出一番事业。
第五,最高明的教育是培养孩子“为学日益,为道日损”的能力,而不是去追求高学历和高学位。教育的终极目标是成就人,而不是成就学历和学位。高学历不代表高智慧,高学位也不代表好品德。我们要引领孩子通过“为学日益”了解事物发展的规律,再通过“为道日损”不断损去自己不合道的念思言行,直至损无可损,生命就走向了自在和圆满。
第六,最圆满的教育是引领孩子走进“众妙之门”,了解大道规律,走上修身证道之路,实现一世解脱到永远的终极使命。最高等、最圆满、最有价值的教育是圣贤教育,圣贤教育的核心是关注生命,生命最重要的事情是活好与走好。如何才能活好?顺道而为!如何才能走好?德行圆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