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别推荐马红老师文章:穿越时空的印心之旅

标签:
文化 |
分类: 心得感悟 |
8月24日一早,我早早出门,6点半就来到书院门口,即将跟着书院师生们一起开启我的圆梦之旅,因为错过了前年的探访老子故里大游学,内心一直有些遗憾。这次重访老子故里的游学一发出通知,我立刻报了名,内心充满期待,这次的旅程也是收获满满。一次旅程,跨越山河,穿越千年,不仅是对历史遗迹的拜访,更是对中华文明根脉的一次深情叩问与精神回归。这五日的“追寻老子的足迹”之旅,从鹿邑到函谷关,非为观景,实为寻道、印心与践行。回到家,细思这一程的收获,慢慢付诸笔端。
一、 入门:在“众妙之门”前重拾心灵的密码。我们于老子故里明道宫前,聆听先生讲“众妙之门”。这个“门”并非一道简单的物理入口,它是通往宇宙人生至理的智慧之门。感悟之始,在于学会两种打开心扉的方式:感恩心与无我心。“感恩”使人与天地万物同频共振,感受“玄同”之境;“无我”则让人瞬间连接大道的源头与祖先的能量,体会“利而不害”、“为而不争”的天道胸怀。老君台前未爆的炮弹,非为神迹,实为警示:文明的存续,终需依靠自强与对“和”的敬畏,而非侥幸。
二、 观无:在寂寞故宅中连接无形的能量。寻访洛阳老子故宅,当时场景的朴素与寂寞,先生的讲解是对我们认知方式的一次深刻提点。世界的绝大部分(95%)是超越肉眼所见、无形无相的存在。真正的“观”,需要用心而非仅用眼。在那方小院中行的三鞠躬礼,不是为了崇拜空屋,而是透过形式,表达对圣哲智慧的无限敬意,并以清净之心,感受那穿越两千余年依然流淌的能量与讯息。这提醒我们,文化的传承,重在感知其神,而非仅执着其形。
三、 抱一:在玄奘故里体悟永恒的奉献。玄奘大师的故里之行,感受到他“抱一精进”的精神,超越民族与时空,成为全人类的精神财富。它告诉我们,文化的追寻绝非沉溺于怀古之幽情,更需具备一种为众生福祉而奉献的愿力与行动力。玄奘精神与老子智慧在此交汇:内在的修持(精进)与对外的奉献(利他),本是大道一体之两面。
四、 践行:在登临清修中向内找寻力量。老君山的登山之路,成为此程游学最生动的修行隐喻。云雾缭绕、山路崎岖,恰似人生与修行路上的迷茫与挑战。“没有比脚更长的路,没有比人更高的山”,此言揭示的正是心之力的无穷。真正的仙境,不在远方,而在内心光明明朗、无私无染的当下。修行之路,是向内走的旅程,是降服妄心、回归平静、自我强大的过程。一切的改变,始于人心的净化与修正。
五、 归根:在函谷关前体证“道法自然”的圆满。在那个当下,清风习习,远山如黛,闭上眼睛,感受到先生的声音仿佛穿越天地,入心而来,“道法自然”的讲学,是与古圣最为直接的一次印心。“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揭示了宇宙间最高的法则——自然。它不是放任,而是最深层的尊重与顺应,是“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的至高智慧。也让我明白:所有智慧的汲取、能量的连接,最终都需落脚于生活,践行于日常,顺应规律,自然而然地活着。
总结感悟: 这趟旅程,是一场从“向外寻”到“向内求”的深刻转变。它教导我们:文化传承,贵在感通其精神能量,而非徒具形式。个人修行,根在历事炼心,向内找寻力量,祛除妄念,回归平常。生命的价值,在于契合天道,涵养无我利他的胸怀,并为世界创造积极价值。 最终境界,是领悟“道法自然”,以自觉的方式,将大道规律融于一言一行,让生命活出本然的和谐与光明。
归来,即是新的开始。这一程的所有感悟也将融入我的生活,引领我走向更光明的大道。感恩天地神明!感恩圣贤祖先!感恩父母师长!感恩一切万有!祈愿天佑中华,国泰民安,世界安平泰!道德普天下!
【本文作者为彭城书院中华经典研修第9-2组成员、志愿者协会义工、2022级国学班弟子、福德班班委成员
【本文作者2025年8月27日,在攀登老君山途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