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这场国学讲坛探索了《大学》的深邃智慧

(2025-09-16 22:10:50)
标签:

文化

分类: 书院活动

这场国学讲坛探索了《大学》的深邃智慧

2025年9月14日,秋意渐浓,古城徐州浸在温柔的金黄里。彭城书院明伦堂内,氤氲着厚重书香与清雅花香。来自各行各业的传统文化爱好者,怀着对生命的敬畏与对真理的渴望相聚于此,共赴这场周日国学讲坛的求真之约。阳光透过雕花窗棂,洒在古色古香的桌椅上,也照亮了每一张满含期待的脸庞——一场思想的盛宴,即将拉开帷幕。

 清晨未至八点,国学班弟子们便怀着恭敬之心陆续而至。在书院义工的引导下欢喜签到,而后步入明伦堂。在优秀弟子的带领下,众人静心诵读中华经典《道德经》,朗朗书声穿越时空,似与先哲隔空对话,在书院的每一寸角落回荡,唤醒了飒爽秋日的清晨,也开启了潜心向学的一天。

 诵读完毕,大家跟随老师的示范共练拳操舞。虽有人动作尚显生疏、姿势未及标准,但每位弟子皆专注恭敬,用心体悟着拳操舞中的韵律与深意。九点整,在主持人的引领下,上课礼正式举行。众人共同向华夏始祖轩辕黄帝、大成至圣先师孔子,及历代圣贤、先祖、父母与师长行三鞠躬礼,礼敬先贤,心怀感恩。

九点整,国学讲坛准时开讲。国家优秀社科专家、书院院长汉风先生,以“《大学》之道”为主题,为众人带来一场意义非凡的国学盛宴。先生从《大学》的常识、影响、主旨、三纲、八目,到其当代价值及对教育的深远意义等多个维度,层层深入解读了这部流传两千余年的儒家经典根基之作。他引领众人循着先哲足迹,探索《大学》之道的深邃智慧,让跨越千年的古老哲理,照进当下的现实生活。下面,让我们怀着恭敬之心,一同回顾先生今日的精彩分享。

一、《大学》:儒家经典的源流与核心地位

 《大学》原为《礼记》第四十二篇,传为孔子弟子曾子及其门人所撰,是儒家思想的根基性文献。其地位的跃升始于宋代:北宋程颢、程颐兄弟将其从《礼记》中析出,加以整理注释,凸显其独立价值;南宋朱熹更进一步,将其与《论语》《孟子》《中庸》合编为“四书”,并著《大学章句》详加阐释,使其成为儒家学子入门必修的经典,奠定了其“四书之首”的核心地位,深刻影响了后世近千年的儒家思想传承与教育体系。

二、《大学》的千年影响:贯穿中华文脉的精神坐标

   自问世以来,《大学》已流传两千余年,其影响力贯穿中国历史各个时期,成为不同时代的文化精神坐标。在汉唐,它是经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士大夫修身治学提供准则;宋明理学时期,程朱陆王等思想家皆以《大学》为核心阐发心性之学,使其成为理学思想的理论基石;即便在近现代,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仍被赋予新的时代内涵,成为连接传统与现代的文化纽带,彰显出跨越时空的思想生命力。

三、《大学》的核心思想:以“三纲八目”构建儒家理想体系

 汉风先生指出,《大学》的思想精髓围绕“大学之道”展开,构建了一套从个人修养到社会治理的完整理想体系。开篇即提出“三纲领”——“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确立了儒家修身治学的终极目标;紧接着阐述“八条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形成了从认知世界到改造社会的递进式路径。二者的核心枢纽在于“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强调无论身份高低,个人道德修养都是一切外在实践的根本,凸显了儒家“内圣外王”的核心追求。

四、《大学》“三纲”:儒家修身与治理的终极目标

 “三纲”是《大学》思想的灵魂,层层递进,构成了儒家对个人、社会与天下的理想图景:明明德——儒家认为人先天具有“光明德性”,此纲旨在引导人发掘并弘扬自身本具的善性,去除私欲杂念的遮蔽,回归本心纯粹,是个人道德修养的起点与根基,体现了儒家“人性本善”的核心命题。亲民——在“明明德”的基础上,将自身的善德推己及人,既包含“新民”之意——引导民众革新思想、完善品德,也蕴含“爱民”之旨——以仁心关怀他人、服务社会,是个人道德从“独善其身”到“兼济天下”的延伸。止于至善——追求人、家庭、社会乃至天下达到最理想的道德境界,为不同角色设定了终极追求(如君主止于“仁”、臣子止于“敬”、士人止于“信”),是“大学之道”的最终归宿,彰显了儒家对完美道德与和谐秩序的永恒向往。

五、《大学》“八目”:实现理想的递进式实践路径

 “八目”是落实“三纲”的具体方法论,环环相扣、层层递进,构成了从内修到外治的完整逻辑链条:格物——探究事物的本质与规律,是认知世界的起点,强调通过对万事万物的观察与研究,穷究其理。致知——在“格物”的基础上,获得对世界的正确认知与智慧,实现知识与真理的通达,为后续修养奠定认知基础。诚意——让内心意念真诚无伪,不自欺欺人,做到“慎独”,在无人监督时仍坚守道德本心,是内心修养的关键一步。正心——去除愤怒、恐惧、偏好等偏私情绪的干扰,保持心念端正、心境平和,使内心达到澄澈清明的状态。

修身——结合“致知、诚意、正心”的修养,将认知与品德融为一体,完善自我人格,是“八目”的核心枢纽,也是连接个人与家庭、社会的桥梁。齐家——以自身的修养德行治理家庭,以身作则,引导家人和睦相处、恪守伦理,实现家庭的和谐有序。治国——将“齐家”的经验与德行推广至国家治理,以仁政、德治教化民众,实现国家的安定繁荣。平天下——以“治国”的成效为基础,使天下百姓安居乐业,实现四海升平、天下大同的理想格局。

六、《大学》的当代价值:穿越千年的智慧启示

在现代社会,《大学》的思想仍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为个人成长与社会治理提供了宝贵启示:对个人而言,“明明德、诚意正心”的修养之道,有助于人们在浮躁的社会中坚守本心、涵养品德,找到内心的安定与方向;对家庭而言,“修身齐家”的理念提醒人们以自身德行影响家人,构建和睦融洽的家庭关系,夯实社会和谐的基础;对社会与国家而言,“亲民、止于至善”的追求,与“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相契合,其“内圣外王”的理念也为领导者修养与社会治理提供了借鉴;更重要的是,《大学》强调“修身为本”,提醒现代人在追求物质发展的同时,不忘精神修养,实现个人与社会、物质与精神的平衡发展。

七、《大学》对教育的深远影响:立德树人的千年范式

《大学》深刻塑造了中国传统教育的核心方向,其教育理念至今仍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它跳出了单纯的知识传授,以“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为教育目标,以“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为教育路径,确立了“立德树人”的根本宗旨——教育不仅要教学生“求知”,更要引导学生“成人”。这种“德知并重”的理念,使古代教育超越了技能训练,成为培养完整人格的过程:学子既要探究事理、增长学识,更要涵养品德、端正心性。它所奠定的“先成人后成才”的教育范式,不仅是古代书院教育的核心准则,也为现代教育提供了重要启示——在重视知识教育的同时,更要加强品德培养,实现“立德树人”的教育初心,这一理念至今仍深刻影响着国学教育与素质教育的实践。

 先生如沐春风的两小时国学讲坛圆满落幕后,2025级国学班弟子们仍留驻明伦堂,分头召开各小组班会。会上,大家明确了新学期的岗位分工,敲定了各项事务的负责人员,真正实现“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担”。弟子们深知,来书院修身治学,当从周日国学课的点滴细节践行——每一份职责都是修行,每一个环节皆是历练。唯有在具体事务中打磨心性,方能践行“善日加修,德日加厚”的初心。

愿我们始终紧跟先生与师母的引领,追随前辈同修的足迹,以书院为修行道场,抱一精进、笃行不怠,在日复一日的耕耘中,向着成圣成贤的理想坚定前行。感恩天地神明,感恩圣贤祖先,感恩父母师长,感恩一切万有!祈愿天佑中华、国泰民安、世界安平泰,道德普天下!

【图文/彭城书院2025级国学班新闻组】

这场国学讲坛探索了《大学》的深邃智慧

这场国学讲坛探索了《大学》的深邃智慧

这场国学讲坛探索了《大学》的深邃智慧

这场国学讲坛探索了《大学》的深邃智慧

这场国学讲坛探索了《大学》的深邃智慧

这场国学讲坛探索了《大学》的深邃智慧

这场国学讲坛探索了《大学》的深邃智慧

这场国学讲坛探索了《大学》的深邃智慧

这场国学讲坛探索了《大学》的深邃智慧
这场国学讲坛探索了《大学》的深邃智慧

这场国学讲坛探索了《大学》的深邃智慧

这场国学讲坛探索了《大学》的深邃智慧

这场国学讲坛探索了《大学》的深邃智慧

这场国学讲坛探索了《大学》的深邃智慧

这场国学讲坛探索了《大学》的深邃智慧

这场国学讲坛探索了《大学》的深邃智慧

这场国学讲坛探索了《大学》的深邃智慧

这场国学讲坛探索了《大学》的深邃智慧

这场国学讲坛探索了《大学》的深邃智慧

这场国学讲坛探索了《大学》的深邃智慧

这场国学讲坛探索了《大学》的深邃智慧

这场国学讲坛探索了《大学》的深邃智慧

这场国学讲坛探索了《大学》的深邃智慧

这场国学讲坛探索了《大学》的深邃智慧

这场国学讲坛探索了《大学》的深邃智慧

这场国学讲坛探索了《大学》的深邃智慧

这场国学讲坛探索了《大学》的深邃智慧

这场国学讲坛探索了《大学》的深邃智慧

这场国学讲坛探索了《大学》的深邃智慧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