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场国学讲坛探索了《大学》的深邃智慧

标签:
文化 |
分类: 书院活动 |

2025年9月14日,秋意渐浓,古城徐州浸在温柔的金黄里。彭城书院明伦堂内,氤氲着厚重书香与清雅花香。来自各行各业的传统文化爱好者,怀着对生命的敬畏与对真理的渴望相聚于此,共赴这场周日国学讲坛的求真之约。阳光透过雕花窗棂,洒在古色古香的桌椅上,也照亮了每一张满含期待的脸庞——一场思想的盛宴,即将拉开帷幕。
九点整,国学讲坛准时开讲。国家优秀社科专家、书院院长汉风先生,以“《大学》之道”为主题,为众人带来一场意义非凡的国学盛宴。先生从《大学》的常识、影响、主旨、三纲、八目,到其当代价值及对教育的深远意义等多个维度,层层深入解读了这部流传两千余年的儒家经典根基之作。他引领众人循着先哲足迹,探索《大学》之道的深邃智慧,让跨越千年的古老哲理,照进当下的现实生活。下面,让我们怀着恭敬之心,一同回顾先生今日的精彩分享。
一、《大学》:儒家经典的源流与核心地位
二、《大学》的千年影响:贯穿中华文脉的精神坐标
三、《大学》的核心思想:以“三纲八目”构建儒家理想体系
四、《大学》“三纲”:儒家修身与治理的终极目标
五、《大学》“八目”:实现理想的递进式实践路径
修身——结合“致知、诚意、正心”的修养,将认知与品德融为一体,完善自我人格,是“八目”的核心枢纽,也是连接个人与家庭、社会的桥梁。齐家——以自身的修养德行治理家庭,以身作则,引导家人和睦相处、恪守伦理,实现家庭的和谐有序。治国——将“齐家”的经验与德行推广至国家治理,以仁政、德治教化民众,实现国家的安定繁荣。平天下——以“治国”的成效为基础,使天下百姓安居乐业,实现四海升平、天下大同的理想格局。
六、《大学》的当代价值:穿越千年的智慧启示
在现代社会,《大学》的思想仍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为个人成长与社会治理提供了宝贵启示:对个人而言,“明明德、诚意正心”的修养之道,有助于人们在浮躁的社会中坚守本心、涵养品德,找到内心的安定与方向;对家庭而言,“修身齐家”的理念提醒人们以自身德行影响家人,构建和睦融洽的家庭关系,夯实社会和谐的基础;对社会与国家而言,“亲民、止于至善”的追求,与“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相契合,其“内圣外王”的理念也为领导者修养与社会治理提供了借鉴;更重要的是,《大学》强调“修身为本”,提醒现代人在追求物质发展的同时,不忘精神修养,实现个人与社会、物质与精神的平衡发展。
七、《大学》对教育的深远影响:立德树人的千年范式
《大学》深刻塑造了中国传统教育的核心方向,其教育理念至今仍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它跳出了单纯的知识传授,以“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为教育目标,以“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为教育路径,确立了“立德树人”的根本宗旨——教育不仅要教学生“求知”,更要引导学生“成人”。这种“德知并重”的理念,使古代教育超越了技能训练,成为培养完整人格的过程:学子既要探究事理、增长学识,更要涵养品德、端正心性。它所奠定的“先成人后成才”的教育范式,不仅是古代书院教育的核心准则,也为现代教育提供了重要启示——在重视知识教育的同时,更要加强品德培养,实现“立德树人”的教育初心,这一理念至今仍深刻影响着国学教育与素质教育的实践。
愿我们始终紧跟先生与师母的引领,追随前辈同修的足迹,以书院为修行道场,抱一精进、笃行不怠,在日复一日的耕耘中,向着成圣成贤的理想坚定前行。感恩天地神明,感恩圣贤祖先,感恩父母师长,感恩一切万有!祈愿天佑中华、国泰民安、世界安平泰,道德普天下!
【图文/彭城书院2025级国学班新闻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