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别推荐纪董老师文章:从“做好自己”到“成为有道的自己”

标签:
文化 |
分类: 心得感悟 |

曾经,我以为“做好自己”就是承担家庭责任、坚守善良本心;后来追求“做最好的自己”,在忙碌中不断打磨能力、修正性格。直到遇见先生,翻开《道德经》,我才真正明白,人生的终极课题,是成为“有道的自己”。
二十岁成为一家之主时,是叔叔和近房的邻居们开着拖拉机帮我翻种土地,爷爷则拄着拐杖,手把手教我施肥、打药等农田收种的知识。那时年轻气盛的我急于求成,总想着一口气把庄稼种好。有一次施肥,我不听爷爷劝阻,一股脑将肥料倒下去,结果烧了大片禾苗。看着爷爷心疼的眼神,我才明白农活急不得——翻地要等土壤松软,播种要掐准时节,收获要顺应天时。这些经历像磨刀石,渐渐磨去我年轻气盛的浮躁,让我懂得做事需脚踏实地,顺应自然规律才能有所收获,也在我心底埋下了“实事求是”的种子。
但那时的我,对“做好自己”的理解太过局限,因不懂“道”的智慧,常以自我为中心处理问题,不知不觉中既辜负了他人帮助,也让自己疲惫不堪。那时,传统文化对我而言,不过是茶余饭后的谈资,就连与农耕紧密相关的二十四节气,也只是模糊的概念,从未想过它能与我的生活产生深刻联结。
三十岁,我开始追求“做最好的自己”,在教育孩子上,虽学了早教、家庭教育指导师、心理咨询师等课程,却总被“恨铁不成钢”的焦虑支配。成绩的起伏时刻牵动着我的情绪。我明明知道教育需要耐心引导、遵循成长规律,却始终不得要领。后来我开始努力反思,尝试修正教育行为,试着控制脾气、耐心沟通。可每次面对孩子的问题,依然会陷入迷茫,就像在黑暗中摸索的行者,找不到真正的归途。
直到四十岁走进书院,在汉风先生和各位大德老师的引领下学用《道德经》,我的世界才真正被点亮。那些古老的文字,如同一把万能钥匙,打开了我认知的新大门。我开始忏悔过去不合道的行为,向被我忽视、伤害的家人和朋友真诚道歉;我感恩命运的指引,让我在迷茫时遇见彭城书院和圣贤经典。此时我才明白,原来我本自具足的善根,需要经典的浇灌才能成长。
六实功课的每一天,都是我与“道”对话的契机。虽然不能每天早起与大家同频,但我坚持按照自己的节奏完成功课。在诵读、抄经、反思中,我逐渐剥离了浮躁与焦虑,内心变得宁静而坚定。我不再执着于世俗的交际与应酬,而是专注于自我的修行与家庭的温暖。这种转变,让我体会到“道”的力量——它不是束缚,而是让我挣脱心灵枷锁,回归生命本真的指引。
从“做好自己”的懵懂,到“做最好的自己”的迷茫,再到“做有道的自己”的笃定,这一切的转变,离不开书院为我搭建的学习平台,离不开先生和各位大德老师的悉心引领。是先生以智慧之光照亮我前行的路,是凌寒老师和同修们的牵手让经典在我心中生根发芽。没有书院的滋养,没有同修们的互学互鉴,我难以想象自己能遇见如今内心平和、方向笃定的自己。
未来,我愿继续以《道德经》为镜,照见不足;以“道”为路,坚定前行。也期待能与大家携手,用心做好六实,在这条成为“有道的自己”的路上,相互陪伴,共同成长!
感恩天地神明,感恩圣贤祖先,感恩父母师长,感恩一切万有!祈愿天佑中华,国泰民安,世界安平泰,道德普天下!
【本文作者为彭城书院中华经典研修第14组成员、2024级国学班弟子、第四届志愿者协会副会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