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追寻老子的足迹(五):留恋老子著书地——函谷关

(2025-09-07 18:02:19)
标签:

文化

分类: 游历情怀
追寻老子的足迹(五):留恋老子著书地——函谷关

一、雨歇见道:函谷关的殊胜际遇

 “追寻老子得足迹” 国学游学行至第五日,清晨八时,载着150余位师生的三辆大巴车驶向函谷关车窗外小雨淅沥,似在为这场文化之约酝酿氛围。奇妙的是,当众人抵达景区有序下车时,雨丝悄然停歇,天空渐露清朗,微风裹挟着古关的草木气息拂面而来。这份 “下车雨停” 的巧合,让在场师生无不感叹 “道法自然” 的玄妙,也为整段旅程平添了几分 “天人相应” 的殊胜感。

作为道家文化的 “灵谷圣地”,函谷关的每一寸土地都承载着厚重的历史与智慧。这里是老子著述《道德经》的地方 —— 春秋末年,老子西行途经此关,关令尹喜见紫气东来,知有圣人将至,遂恳请老子著书传世,《道德经》五千言自此诞生,为人类文明留下不朽的思想瑰宝。同时,这里也是 “紫气东来”“鸡鸣函关”“白马非马” 等经典典故的发源地“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的险峻地势,更让其成为古代军事要塞的典范,历史与文化在此交织,底蕴深厚。

跟随导游的步伐,师生们开启了沉浸式探访:登上瞻紫楼,凭栏远眺,仿佛能透过时空,望见当年老子入关时紫气漫关的祥瑞之景;驻足于长达365米的《道德经》全集石墙前,一行行镌刻的文字如跳动的智慧音符。大家或轻声诵读,或驻足沉思,感受着老子哲思的力量;走进太初圣宫,触摸着历经千年风雨的柱基石、灵石与灵符,仿佛能与古代道家先贤隔空对话,体会 “道” 的传承与延续。此外,道坛的庄严、德堂的静谧、大道院的开阔、藏经阁的书卷气、鸡鸣台的古朴、碑林的墨香、关楼的雄伟、函关古道的沧桑,都让众人沉浸在一种独特的宁静与空灵感中,尘世的喧嚣仿佛被隔绝在外,唯有内心的澄澈与对 “道” 的向往愈发清晰。

二、哲思引路:先生解读“道法自然”

上午十时许,汉风先生在函谷关门口,为师生们带来了此程游学的第三场主题分享《道法自然》。先生以《道德经》第二十五章 “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为核心,用通俗的语言拆解 “道法自然” 的深层智慧,让古老的哲思与当下生活紧密相连。

先生首先为 “自然” 与 “法” 释义:“自” 是事物的本性,“然” 是事物本真的模样;“法” 不是刻意模仿,而是 “不违背”,是顺应本性、效法规律。他以 “人法地”为例,指出大地的特质是 “安静、谦下、包容”—— 大地上生长着参天大树,也孕育着无名小草;承载着高山峻岭,也滋养着江河湖海,无论好坏、美丑,都能自然共存,从无分别与强求。由此延伸至生活,先生说:“人要学大地的‘厚德载物’,对他人少一分索取,多一分给予,用爱与宽容接纳一切。人的心可以瞬间把宇宙纳入心中,你能托起多少人,你的生命能量就有多大;当你拥有‘无量心’,不被私欲束缚,便能与‘道’相融。”在先生的带领下,大家一起说了三遍——我们能托起多少人,我们的能量就有多大。那一刻大家的眼里都充满了坚定的目光,立志要做一个有能量托起的人。

谈及 “人法天”,先生强调天道 “自强不息、广阔无边” 的特质 —— 日月交替、四季更迭,天道运转从不停歇,且始终遵循规律。他告诫大家:“顺道而为,就是每天做符合规律、契合本心的事,不偷懒、不懈怠。所谓‘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不是不作为,而是不违背事物本性妄为,所有奇迹的发生,都是顺应了更高维度的规律。”

针对当代人易陷入的欲望困境,先生引用《道德经》“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结合 “吃穿住行” 的日常,提醒大家:“生活要‘顺道’,在家从简,出门随缘,别去争那些无关本质的虚名私利。过度的欲望会遮蔽天性,昨日的行为决定今日的结果,今日的选择影响明日的走向,唯有‘适度’,方能行稳致远。”

在教育孩子与自我修行上,先生给出切实建议:“教育孩子别抱功利心,要顺应天性、无为而不为不强行改变孩子的本真,只帮他成为自己本来的样子;而我们自己,要‘还原德性、道性、佛性’,放下执念,修心修己,不指责他人,只专注成长。” 最后,先生以 “三个百分之百” 寄语众人:“百分之百接受所有发生,百分之百感恩所有遇见,百分之百祝福身边之人。当我们修好自己,便会成为道、成为光,拥有无限的爱与创造力。”最后大家感谢感恩感激感动中依依不舍离开了函谷关。

三、归途共鸣:让游学的收获照亮未来

下午两点,师生们启程返回徐州。漫长的归途没有丝毫沉闷,反而成为游学收获的 “延伸课堂”:车厢内,大家齐声诵读《道德经》,琅琅书声穿越时空,将老子的智慧融入每一寸旅途;伴着激昂的旋律,唱起传递正能量的歌曲,欢声笑语中满是成长的喜悦;更有师生主动分享心得体会。有人说在游学中找到了 “内心的宁静”;有人说对 “道法自然” 有了全新理解;有人说决心践行 “重积德” 的生活……每一份分享都真挚动人,在互相鼓励、温暖滋养中,为五日游学画上圆满句号。

回望这场游学之旅,从探访道在何方到聆听哲思分享,从沉浸式感受道家文化到践行“顺道而为”的理念,每一步都充满意义。感恩组委会的精心安排,让这场游学之旅得以成行;感恩旅途中的天地的馈赠,让每一寸时空都充满正能量;更感恩圣贤祖先留下的智慧,让我们能在追寻足迹的过程中,明晰生命的方向。未来,师生们必将带着此行的收获,践行 “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 的生活态度,走有 “道” 之路,过有 “德” 人生。

追寻老子的足迹(五):留恋老子著书地——函谷关

追寻老子的足迹(五):留恋老子著书地——函谷关

追寻老子的足迹(五):留恋老子著书地——函谷关

追寻老子的足迹(五):留恋老子著书地——函谷关

追寻老子的足迹(五):留恋老子著书地——函谷关

追寻老子的足迹(五):留恋老子著书地——函谷关

追寻老子的足迹(五):留恋老子著书地——函谷关

追寻老子的足迹(五):留恋老子著书地——函谷关
追寻老子的足迹(五):留恋老子著书地——函谷关


追寻老子的足迹(五):留恋老子著书地——函谷关

追寻老子的足迹(五):留恋老子著书地——函谷关

追寻老子的足迹(五):留恋老子著书地——函谷关

追寻老子的足迹(五):留恋老子著书地——函谷关

追寻老子的足迹(五):留恋老子著书地——函谷关

追寻老子的足迹(五):留恋老子著书地——函谷关

追寻老子的足迹(五):留恋老子著书地——函谷关

追寻老子的足迹(五):留恋老子著书地——函谷关

追寻老子的足迹(五):留恋老子著书地——函谷关

追寻老子的足迹(五):留恋老子著书地——函谷关

追寻老子的足迹(五):留恋老子著书地——函谷关

追寻老子的足迹(五):留恋老子著书地——函谷关

追寻老子的足迹(五):留恋老子著书地——函谷关

追寻老子的足迹(五):留恋老子著书地——函谷关

追寻老子的足迹(五):留恋老子著书地——函谷关

追寻老子的足迹(五):留恋老子著书地——函谷关

追寻老子的足迹(五):留恋老子著书地——函谷关

追寻老子的足迹(五):留恋老子著书地——函谷关

追寻老子的足迹(五):留恋老子著书地——函谷关

追寻老子的足迹(五):留恋老子著书地——函谷关

追寻老子的足迹(五):留恋老子著书地——函谷关

追寻老子的足迹(五):留恋老子著书地——函谷关

追寻老子的足迹(五):留恋老子著书地——函谷关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