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的责任是帮孩子找到属于自己的天空

标签:
文化 |
分类: 心得感悟 |

当“不能输在起跑线上”成了悬在作为父母头顶的紧箍咒时,当学区房、补习班、竞赛奖成了衡量成长的硬通货时,我们或许都在不知不觉中,和孩子一起跌进了“内卷”的漩涡。可看着孩子眼中渐渐淡去的光,被焦虑填满的小脸上写满“应该”而非“喜欢”,才猛然惊醒:真正的成长,从不是在同一赛道上和他人比快慢,而是帮孩子找到属于自己的天空。
跳出内卷的陷阱,首先要放下“复制成功”的执念。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种子,有的喜阳,有的耐阴,有的花期在春天,有的要在寒冬里积蓄力量。我们不必逼着多肉长成参天树,也不必强求玫瑰开出牡丹的雍容。试着蹲下来,听听孩子说“我喜欢”——是对着蚂蚁观察半天的专注,是把涂鸦画满整面墙的热情,还是抱着绘本读得忘我的投入。这些看似“无用”的瞬间,恰恰藏着他们最本真的天赋,那才是对抗内卷最坚实的底气。
其次,要给孩子“留白”的成长空间。内卷的本质,是用别人的标准填满孩子的时间,让他们在“必须优秀”的压力下失去自我探索的勇气。不如把时间表里的“补习班”换成“撒野时光”,让孩子在草地上打滚时感受风的形状,在拆装玩具时琢磨机械的奥秘,在和小伙伴吵架又和好时学会人际交往的温度。成长不是精密的齿轮,偶尔的“偏离轨道”,或许能撞见更美的风景。我们要做的,不是手握方向盘把孩子往“标准答案”里赶,而是当他们想奔跑时递上一双鞋,想飞翔时教会他们辨别风向。
更重要的是,父母要先成为“超越内卷”的践行者。当我们不再用“别人家的孩子”丈量自家娃,不再把焦虑转嫁为对孩子的苛责,孩子才能在松弛的氛围里长出自信的根。真正的光明,从来不是“超越所有人”的耀眼,而是“成为最好的自己”的笃定。或许他成不了世俗意义上的“成功者”,但只要他能感知美、懂得爱、有勇气面对挫折、有热情追求热爱,这份“完整”,早已胜过千万张奖状。
让树成树,让花成花。带孩子走向光明,从来不是一条狭窄的独木桥,而是一片广阔的原野。当我们放下比较,尊重差异,守护孩子的好奇心与生命力,他们自会带着我们的爱与信任,在属于自己的天地里,长出无限可能。这或许才是教育最本真的模样。不是把孩子塑造成我们想要的样子,而是帮他们成为自己,然后,目送他们走向我们未曾抵达的远方。
感恩天地神明,感恩圣贤祖先,感恩父母师长,感恩一切万有!祈愿天佑中华,国泰民安,世界安平泰,道德普天下!
【本文作者为彭城书院第73期国学启蒙幼儿养性3班小弟子刘尚延家长。邮箱收稿日期:2025年8月2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