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别推荐艳秋老师文章:让生命回归本真的轻盈

标签:
文化 |
分类: 心得感悟 |

上个月底,儿子一家回到澳洲了,我和爱人也终于恢复了正常生活,有时间认真践行六实,也有时间去关注自己。《道德经》第四十八章说: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这句话深刻揭示了“无为”的本质——通过不断减去内心的贪妄与执着,让生命回归本真状态。在这条修行之路上,我们每个人都在与自己的“心结”博弈,在老子的智慧指引下,在先生的多次赋能中,我明白了“只关注自己”的重要性,明白了祈祷文中“无为不是塑造一个全新的自己,而是找回本来的自己”的深刻内涵。
之前的我,一直陷在一个误区中,认为成长就是不断地添加、堆砌,追求外在的身份标签,过度的去人为改造自己,破坏了生命的本真。明代心学大师王阳明在龙场悟道时,放下了对功名利禄的追逐,摒弃了外界强加的种种观念,最终发现“圣人之道,吾性自足”。他的经历印证了老子所言“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我们放下后天习得的繁杂欲望,回归如婴儿般纯净的本心,才能真正与大道相通。我很崇尚婴儿般的状态,可是自己却一直在俗世中挣扎,失去了原本的自我,所幸祈祷文让我明白了该怎么做自己。
我深知,修行路上最难跨越的是“解心结”和“放下”。“我执”是我的“病态”,过度追求完美也是我的“病态”,这两个“病态”给自己的心灵戴上了沉重的枷锁,由此导致家庭矛盾升级,这也成了一种“病态”。我深知,心结生起,便如清泉被淤泥搅浑,那是源于心中固执的贪妄与执著。《道德经》中讲到“见素抱朴,少私寡欲。”而我却总在改造自我中走上迷途,甚至把心灵当作战场——贪妄如膨胀的藤蔓,缠绕着不断索取的双手;不甘心则似磐石,死死压住本可轻盈的灵魂;执著则如无形的绳索,将自己紧缚于自以为是的虚幻目标之上,遮蔽了本性光明的厚厚屏障。
北宋文豪苏轼,一生宦海沉浮,多次被贬,却能在困境中放下对仕途的执念,写下“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的豁达词句。这种放下,并非消极避世,而是如老子所言“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减去不必要的贪妄,放下不甘心的执着,自在就会回归”。老子所说“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当我们减少了内心的贪妄,反而能收获内心的充实与安宁。
祈祷文中说:“只要减去不必要的贪妄,放下不甘心的执著,自在就会回归。所以,遇到问题,看见、接受、祝福”。我突然发现,“无为”并非苦心孤诣塑造一个全新自我的艰难工程,它只是向生命深处回溯,拂去尘埃,找回那个本自具足、圆满光明的本来自己。原来修行之路上的艰难关隘,并非来自外界险阻,竟全在自己心中那一道道缠绕难解的结扣。曾几何时,我在深夜为未完成的事儿辗转难眠,为错失的各种机会耿耿于怀,为没有达成自己理想而责于家人。现在,我终于明白,内心的贪妄与执着如同沉重的枷锁,让我的呼吸变得压抑。
我开始懂得以“解心结”为修行的锚点,尝试“看见”内心翻涌的不甘,继而“接受”既定的结果,明白人生自有其节奏,此刻的错过或许是为更适合的机遇留白;我开始主动删减生活里的冗余:推掉无意义的社交,不再为了迎合他人而消耗自己;放下对完美的苛求,允许自己在工作生活中偶尔失误。当贪妄与执着被一点点剥离,自在感如同春日消融的溪流,漫过干涸的心田。我终于懂得,修行不是与生活对抗,而是学会在接纳中温柔地解开心结,与大道同频,让生命回归本真的轻盈,收获真正的自在与圆满。
【本文作者为彭城书院中华经典研修第7组成员、2025级国学班弟子、南通分院暨笃行书院骨干义工 艳秋.邮箱收稿日期:2025年7月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