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阅读(孙月美):在这里孩子们的成长之路更加宽广而丰盈

标签:
文化 |
分类: 心得感悟 |
为期三周的暑假立志班已于昨日结课。这是书院创办立志班以来的第一个暑假班。很荣幸,我能成为教学队伍中的一员。这期立志班的宗旨是快乐成长;其教学内容丰富多彩,形式不拘一格。先生在开班之初,就给小弟子种下了生命第一颗种子:“从小立志,要立大志、立正志。人,立志做圣贤则为圣贤,立志做君子则为君子,立志做豪杰则为豪杰,立志为民则利民,立志为天下则兼济天下。”先生的这番话如洪钟大吕,直击时代最强音。这里没有功利的分数追逐,亦无速成的技能灌输,唯有浸润在千年文脉中的从容生长。这里不是流水线上的“知识加工厂”,而是让生命自然舒展的精神净土。
清晨的明德堂,孩子们朗朗的诵读声如同一条流淌千年的文化长河。《诗经》的雅韵,带着草木的芬芳与先民的情思,穿越千年的时光,在孩子们清澈的眼底徐徐展开;韵律铿锵的《药性歌》,四字一句,简洁明快,草木金石,温凉寒热,在孩子们心中悄然撒下敬畏自然的种子;玄妙幽深的《道德经》在反复吟诵中,叩击着孩子们纯洁的心灵,留下了智慧的微光。这些历经时间淬炼的经典,不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对宇宙、社会、人生的根本诠释。而此时许多同样年龄的孩子可能正奔走于补习班,埋头于汪洋题海,笔尖与试卷擦出的是莫名的紧张与焦虑。
书院的教学往往是不求甚解的,旨在注重于反复诵读中体悟经典的奥义,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在这里没有导致知识体系碎片化的知识点分解。师生间的问答也是点到即止,更多的留白处恰是孩子们思想生长的地方。在书院,孩子们可能于一个晨读时间只读一首诗词。
在学习苏轼的诗《登云龙山》时 ,我先请孩子们朗读全诗,然后提出一个问题:“东坡先生为什么会有这些不同寻常的举止呢?”孩子们你一言我一语,最终找出了全诗第一个字“醉”。在孩子们此起彼伏的讨论声中,旁听的师母提议让孩子们即兴表演 。一石激起千层浪,所有孩子都跃跃欲试。我把孩子们分成三个小组,每组自行确定角色。于是一幅东坡醉卧石岗的画面就活生生地从历史的沉睡中走了出来。孩子们在自编自导中,感受着诗人不拘泥于世俗束缚,追求精神自由的旷达。我想这应该就是“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教育意义所在吧!
书院的国学启蒙教育致力于塑造“圣贤志向”与“君子品格”。当社会中有些课堂还在计算知识的“收益率”时,书院却在悄悄播撒文明的种子——让孩子知道何为“修身齐家”的担当,何为“温良恭俭”的风度,何为“生生不息”的文化底气。这里不讲解题技巧,只栽培心灵的根系——在《道德经》里感受“上善若水”的大智慧;在打养生拳时体会一招一式的力量;在帮厨洗碗时觉悟“一粥一饭”的诚敬……这些看似“无用”的浸润,终将在某个人生路口,突然开出“人生之大格局”的花来。这份圣贤智慧的滋养,恰是给孩子心灵最珍贵的土壤,值得每一位珍视成长本质的家长带孩子来此驻足、感受、同行。
书院倡导的传统教育的深远影响,只有真正走进其中,让古圣先贤的智慧之光照亮心田,才能在潜移默化中,为未来人生铺就一条通往精神丰盈、行稳致远的成长之路。
班里的薛俊凯小弟子进入立志班仅一周,家长反馈孩子身上发生了很大变化。以前口头语连篇,短短几天的融入,现在一句都没有了。师母刘老师教授的五步拳,孩子学会后回家主动教奶奶,耐心示范的同时还不忘鼓励奶奶。班主任徐凤梅老师也夸赞孩子从一开始的午休到处乱跑,到现在能安静的睡午觉。早上来到教室,薛俊凯小弟子会主动和我一起摆桌椅。见到老师走进教室,还主动帮老师把包放到教室后面的桌子上。孩子巨大的转变,也让家长欣喜万分。
薛俊凯原本只参加一期学习,家长看到他的巨大变化又接着给孩子报了立志班第二期和第三期。立志班的邱韵彤同时也是我所带的周六启蒙班的小弟子。立志班结课的第二天,也是启蒙班上课的日子。下课时,邱韵彤小弟子跑到讲台前,拉着我的胳膊撒着娇地说:“孙老师,我还想参加立志班。孙老师,我还想参加立志班……”
昨天8月1日是立志班结课的日子,按照常规,书院会安排一次节目汇演。这次汇报有四个节目,地点是书院的小花园。第一个节目是五步拳表演。在铿锵有力的乐曲中,孩子们抱拳有力,马步横隔挡沉稳扎实,弓步冲拳气势十足……接着是手语舞《我想说谢谢你》。孩子们很喜欢唱这首歌。记得那次午饭后,韩牧崎小弟子一边认真地劳习洗碗,一边愉快地唱着“谢谢你,因为有你,世界变得更美丽。”当手语舞节目录制到一半时,久旱的彭城大地迎来一场喜雨。当雨丝飘飘忽忽落下时,我们的小弟子没有一个离开所占的点位。在蚊虫的叮咬中,在密集的雨点倾落而下时,就连好动的薛俊凯小弟子都认真投入地沉浸在音乐中。所有的孩子都接受了考验,愉快地完成了最好的一次表演,录制结束孩子们才欢呼雀跃地跑到教室。
最后是诵读《药性歌》和演唱《诗经子衿》、《上善若水》。孩子们超常发挥,尤其是演唱歌曲《子衿》。这首歌曲在教学时,只是作为欣赏环节。没想到,孩子们都能优美地演绎出那份纯真美好的思无邪……
暑假快乐立志班虽然只有三周,却为孩子们打开了一扇心门——在这里,他们立下报国之志,亲近传统文化,锻炼体魄与心智,结识志同道合的伙伴。正如一位家长所说:“孩子回家后主动分享《诗经》里的故事,还教我们叠叶编小鱼,这种从‘学到做’的转变,正是我们最想看到的成长。”先生说书院的教育就是传统意义上的“开蒙”。古话说“人心生一念,天地悉皆知。”一个人一旦立定圣贤之志,天地就会通过一双无形的入手调动一切资源来帮他实现自己的志向。今天,孩子们都立下了宏愿,这世界便多了一些光明的种子。
教育的终极目的不是生产标准化“产品”,而是培育完整的人。因此,国学启蒙与应试教育应是一体两面——前者关注“成为什么样的人”,后者解决“如何有效学习”。二者的对话与融合,或许正是当代教育突破当前困境的一把钥匙。当我们在书院的晨钟暮鼓与学校的铃声课表之间找到平衡点,孩子们的成长之路必将更加宽广而丰盈。
感恩天地神明,感恩圣贤祖先,感恩父母师长,感恩一切万有!祈愿:天佑中华国泰民安,世界安平泰,道德普天下!
【本文作者为彭城书院中华经典研修第1组成员、志愿者协会骨干义工、国学启蒙班主班教师、2022级国学班弟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