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阅读(孙月美):我看到了那颗悲悯之心


今天全市普降大雨,彭城大地可谓是久旱逢甘露。今天也是我本学期在学校的最后一次延时课。放学后,电话联系了没能及时接孩子的三位家长。当看到校门口孩子已被接走后,我也冒着大雨骑车回家。在和平大道路口等红绿灯时,周围路人行色匆匆,汽车压过路面积水的声音此起彼伏。透过雨雾,穿过车流,望向前方,虽然目光未及,但那里是我要奔赴的地方,那里有我的家。家,其实并不只是一处居所,而是心有所归的地方,也许此刻家里并没有人,但只要心中有爱,哪儿都是家。思绪至此,忽然眼前一热,眼眶竟微微湿润。我想到了书院,想到了在6月1日志愿者夏季成长营上见到的久别的先生。
自从正月初二的黄梅问禅研学之旅结束后,先生就外出弘道了。这一年以来,先生在书院讲学的时间越来越少了,先生弘道的脚步迈向了更远更需要他的地方。4月4日清明节,好不容易盼来了书院线下的清明节气茶会,但由于事情的耽搁,我错过了在明伦堂聆听先生的现场讲学。这一学期家长学堂先生一共只做了两次讲座。当从书院微信公众号得知先生6月7日将在家长学堂举行专题讲座时,我特别提前在班级群发布温馨提示,告知家长要珍惜这次在书院学习的机会。正如班级小弟子刘彦东妈妈感悟中所写的:“这一学期听汉风先生的课太少了,总算在学期快结束的时候又能聆听先生的教诲,内心十分的激动。”
那晚读完先生的感悟,久久不能入睡。读这些文字,仿佛先生就立于眼前,每一个字都透着无限的温暖和勉励。这些文字,仿佛化成了先生渐渐远去的声音,我的眼泪止不住地倾泻而下。那么多书院人的名字,从先生的笔中一个个排着队喷涌而出,我感受到我们都深深地印在了先生的心里。我们都渴望有先生参与的活动,都希望得到先生的关注,我们都是因为有先生引领才走上修身证道之路,我们已经习惯有先生在前方指引。先生就像一座灯塔,引领和温暖着迷途中的我们。
记得在2022级国学班学习的那一年,每次课程先生几乎都能亲自授课。记得第6期子衿学堂,每周日下午先生几乎都会带领我们在不同的场域增能长慧。更记得2023年11月23日,书院新闻编辑组成立之初的一次工作会议上,先生提出的“守正创新”的工作思想。那是我第一次以编辑组成员身份参加会议。会议上,先生详细讲述了新闻中心的工作流程及各部门的分工,以及开展工作的具体方法。先生说,书院的工作你们如果能多分担一些,那么我就可以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弘道。先生叮嘱我们要尽快成长,因为人生有限,留给我们每个人的时间并不多。先生讲话中几次停顿,在会议静止的那个瞬间,我看到了先生的那颗悲悯之心,看到了那个弘道前行的背影。
自从2023年国学班毕业后进入启蒙班教学组,又于同年加入六实共修小组,随后又进入编辑组。回顾两年来自己的成长之路,感触最深的就是先生常说的“本自具足,无需外求。”人生需要修炼的,从来不是掌控外境,而是安顿自己的心。当我们放下是非输赢、得失荣辱,不计较他人眼光,则世界的喧嚣自然止息。在经历了几十年的人生后,要对自我认识达到一个境界,知道人生下半场要做什么,而消耗生命能量和不擅长做的事就放下。当精神成长了,就用无为心行有为事,真心热爱的事,即刻开始做,全心全意的做。无为月祈祷文说:“我们的心,只需专注——专于一事,胜过敷衍很多事。全然专注在当下事,心就定住了。所以,坚定自心,专注做事,就能做自己人生的主人。”
一个真正活得清醒通透的灵魂,不是困于外界的浮沉,而是归于内心本自具足的丰盛。先生在志愿者夏季成长营上告诫我们:终极的创新是生命的本质得到提升。只有提升意识亮度和能量层级,成为光芒四射的人,才能完成人生的终极使命。做志愿者就是通过为他人无我利他地付出,累积人生的功德,提升生命的能量,为顺利完成活好与走好的使命而做出最真实的努力。世上最伟大的爱,就是带你走出轮回;世上最大的幸运,就是遇见能唤醒你的人。先生就是唤醒我们慧命、引领我们走向光明世界的明师。得遇先生,是我们今生最大的幸运!感恩天地神明,感恩圣贤祖先,感恩父母师长,感恩一切万有!祈愿天佑中华、国泰民安,世界安平泰,道德普天下!
【本文作者彭城书院中华经典研修第6组成员、志愿者协会骨干义工、国学启蒙班主班教师、2022级国学班弟子、子衿学堂学员 孙月美。邮箱收稿日期:2025年7月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