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头条:孔望山上的眺望

(2025-07-18 19:22:03)
标签:

文化

分类: 书院生香
头条:孔望山上的眺望

2025年7月12日的清晨伴着佛面的清风,夹杂着车水马龙的烟火气,在老街坊大院门口,迎接着近160位彭城书院师生三辆大巴有序排列在路旁,这是徐连两地文化交流暨彭城书院附属明德毕业季小弟子毕业游学活动出发前的序幕。七点整,三辆大巴准时出发,共赴徐连两地文化交流第一站---孔望山。 孔望山位于新浦南郊,市政中心西约3公里处,因孔子曾经登山望海而得名,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

自明德托育创办以来,明德的老师们在书院的指导下,将书院的课前礼与课后礼落实在日常,给华夏始祖轩辕黄帝、大成至圣先师孔子、历代圣贤、祖先父母和师长,行三鞠躬礼书院大家长汉风先生说对于逝者,鞠躬礼就是最简洁的祭祀,而日常人们之间的鞠躬礼更是自己恭敬心的扎根。中华文明之所以数千年传承不断,与我们的祭祀观有必然的联系。因为,祭祀的对象不只是神明、祖先,还有英烈、楷模。祭祀的过程,祷告是形式,目的是“希望”获得神明祖先的指引,强化“祀”者的信心。现在人们常常说,生活要有仪式感。因为仪式感,会让我们对未来充满信心,充满希望。而祭祀给了我们最庄严的仪式感。

在孔望山孔夫子塑像前,彭城书院150位师生以及连云港当地敦石书院50位师生在此举行了简朴的祭孔典礼在汉风先生的带领下,福德班刘昌盛老师和曹桂莲老师共同以水祈福,向孔夫子行鞠躬礼连根养根典礼第二项师母刘老师带领现场全体师生诵读《论语》“学第一”篇第三项,汉风先生威仪自正宣读《祭孔文》,继而奏乐,礼成。

虽是简单的祭孔典礼,明德的小弟子们是幸运的,也是有福气的,有书院福德班长辈们的加持、敦石书院师友的祝福、还有孔夫子等圣贤祖辈们的护佑,这是代代的传承,这是文脉的延展,是祖国明天持续繁荣昌盛的根基。用华夏道统扎人根,汲圣贤智慧育良才”,是明德的宗旨汉风先生说“用华夏道统扎人根”是我们教学的宗旨,“汲圣贤智慧育良才”是明德教育要做的事情,今天,在孔望山,我们有夫子指路,有书院引路,更有一群志同道合的师友同行,我们共同在心中宣誓,扎人根,育良才,时不我待,与时俱进。

踏入孔望山,仿佛踏入了一个历史的长廊。沿着蜿蜒的小径前行,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龙洞庵,黄墙红瓦在绿树的掩映下显得格外古朴庄重。庵内,四棵古树巍然屹立,其中那棵将近800年的糯米茶树,枝干粗壮,一边翠绿,一边棕黑,见证着岁月的变迁。旁边的千年古柏,虽历经风雨,却依然苍翠欲滴,让人不禁感叹生命的顽强与坚韧。这里是孔子登山望海的地方。所以,它不仅仅是一座山峰,更是一座精神的高峰。我们到此不仅是踏访历史胜迹,更要连接圣哲智慧,涵养人文情怀。

离开龙洞庵,西行不远,便可见到那座硕大的汉代圆雕石象。它依花岗岩巨石自然形状雕刻而成,体型雄健浑厚,神态温良驯善。石象左腹刻有脚带脚铃、手持长钩的驯象奴,四足均踏着莲花,体现了佛教中六牙白象王在水中步步莲花的故事传说 ,是孔望山汉代佛教造像有机整体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师生们继续前行,就来到了孔望山最著名的东汉佛教摩崖造像处 。在赭黄色高低参差的崖壁上,依山就势镌刻着100多个大小不一、造型各异的人像。这些人物形象,虽历经千年的栉风沐雨,仍栩栩如生。它们构成了饮宴图、叠罗汉图、涅槃图、舍身施虎图等画面,涵盖了丰富的佛教故事和道家传说,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也是我国佛教史和美术史上的瑰宝。

    登上孔望山山顶,视野豁然开朗。极目远眺,远处的山峦连绵起伏,与蓝天白云相映成趣。微风拂过,带来丝丝凉爽,让人心情格外舒畅。此时,仿佛能穿越时空,看到当年孔子在此登山望海,发出“海矣海矣”的感叹;仿佛看到三十年后的明德后生已然成为强国中坚力量,为祖国建设再谱华章。

 【图文/彭城书院附属明德早教新闻头条:孔望山上的眺望


头条:孔望山上的眺望
头条:孔望山上的眺望

头条:孔望山上的眺望

头条:孔望山上的眺望

头条:孔望山上的眺望


头条:孔望山上的眺望

头条:孔望山上的眺望

头条:孔望山上的眺望

头条:孔望山上的眺望

头条:孔望山上的眺望

头条:孔望山上的眺望

头条:孔望山上的眺望

头条:孔望山上的眺望

头条:孔望山上的眺望

头条:孔望山上的眺望

头条:孔望山上的眺望

头条:孔望山上的眺望

头条:孔望山上的眺望

头条:孔望山上的眺望

头条:孔望山上的眺望

头条:孔望山上的眺望

头条:孔望山上的眺望

头条:孔望山上的眺望

头条:孔望山上的眺望

头条:孔望山上的眺望

头条:孔望山上的眺望

头条:孔望山上的眺望

头条:孔望山上的眺望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