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而时习之”正解

标签:
文化 |
分类: 心得感悟 |

上个周六,在家长学堂有幸聆听汉风先生的授课,感触颇深,受益良多。
首先、汉风先生纠正了很多人对于“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的误解。在我们和孩子们受到的教育中,都把“习”理解成了“复习”,所以“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的意思就变成了“学习知识,经常复习,难道不快乐吗?”但事实是,当今乐于学习的孩子不多,厌学的孩子却不少。问题出在哪里呢?先生一针见血的指出:“习”这个字被解读错了。“习”的意思不是“复习”,而是实践。
先生进一步解释说,“习”是“習”的简化字,“習”本来的意思是:鸟展开翅膀在日光下飞行。所以,这个字的基本义是力行、实践、做事。这句话的真正意思是“孔子说:学到了知识,然后拿到生活中去实践(以增能长慧,提升生命与生活质量),这难道不让人感到快乐吗?”俗话说,实践出真知。对于这句经文的解读,也应该用实践来验证。把“习”解读为“复习”,是因为把“学”的对象和内容理解为“知识”了,而古人更看重的是事物发展的本质和规律。
其次、汉风先生让我们了解到学习经典的过程分为“转移、转换、转化”三个阶段。“转移”就是老师教的知识记住了,考试就是考的知识转移,有没有记住、记牢。“转换”是理解了老师教的内容,课本学的内容,把它们结合实际转换成自己的思想了。“转化”是将学来的东西付诸于实践,落实到行为里,变成自己的智慧和能量。不光是孩子,我们家长在学习中可能也仅仅局限于前两个阶段,即转移和转换,但在生活中却很少做到转化为自己的智慧能量。
再者,汉风先生让我们明白了什么是好习惯。先生说:“好习惯是指有益于自己、有益于他人、有益于社会的良好行为,并长期坚持,直到成为习惯性的行为。”好习惯的标准就是“三个有益于”,有益于自己、他人、社会;方法就是长期坚持;目的是成为习惯性的行为。那么好习惯好在哪?先生说:“好习惯就是走向成功的钥匙,而坏习惯是通向失败的大门。”
毋庸置疑,我们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将来走向成功,标准有了,目标明确了,那如何帮助孩子养成好习惯?先生总结了四点:
第一,家长要以身作则、正己化人;第二,家庭要和谐温馨,整洁有序;第三,家长与孩子一起成长。第四,21天持续不断才能养成习惯。习惯成自然,自然成品质。总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好习惯成就好未来。明白了这些,我们家长和孩子应该按照先生说的那样去转化为行动。
最后还有一段话,让我记忆深刻,即心理学巨匠威廉·詹姆斯有一段对习惯的经典注释:“种下一个行动,收获一种行为;种下一种行为,收获一种习惯;种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种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希望今天的播种,给孩子带来一生幸福的命运。
感恩天地神明,感恩圣贤祖先,感恩父母师长,感恩一切万有!祈愿天佑中华、国泰民安、世界安平泰、道德普天下!
【本文作者为彭城书院第72期国学启蒙明德亲子班小弟子祁一心家长。邮箱收稿日期:2025年6月1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