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重磅阅读:如水五章

(2025-07-14 15:53:21)
标签:

文化

分类: 心得感悟
重磅阅读:如水五章

【编者的话:第四轮“六实”活动开始以来,实修的队伍中又多了一些新面孔。西安的张红燕、王水艳、陈春红、如水、王国盛、肖讯爱、马耀华等老师,走进不同的六实小组,以“实学实干、实修实证”的方式,融入书院大家庭。每位老师不仅抱一精进的做好六实功课,而且在每日的打卡中,记录了自己的心路历程,读来令人感动。其中,如水老师的感悟文字,不仅情真意切,而且充满着一种震撼心灵的力量,我们从她7月以来的打卡日志中,撷取其中的五天感悟文字,以飨书院师生。】

7月1日:遇见实修

今天参加书院六实示范组共修,听完先生的赋能分享,连同几位老师在书院的成长故事,内心被深深触动。今年开始,我常将书院公众号发表的文章和视频,以及共修活动的录屏发给远在法国的高妈妈。我和高妈妈有着特殊的情缘,我们曾一同拜访过多位大师,研修经典十余载,现在却唯对汉风先生和彭城书院情有独钟。是因为见的多了才懂,真正的智慧从不在讲台上的侃侃而谈,而在日复一日的躬身践行。

先生最打动人的,是刻在骨子里的朴实与谦卑。他把弘道作为自己的人生事业,是那么的纯粹、抱一、精进;他民族文化、祖国和故乡,是那样的热爱和眷恋;他对迷茫者总以鼓励为灯,辅以方法指引;对书院老师们的用心付出,必以“感激、感谢、感恩”回应……这份对天地万物的敬畏,早已融入他的言行。他说“我把他人的认可当作是对我鼓励十九年来,无论线上线下,先生走遍各地弘扬传统文化,用“实修”二字诠释传统文化——不空谈理论,而是在包容接纳中让每个灵魂找到方向,让经典从书本走入生活。

曾见过太多大师、高人,才华横溢,学富五车,口若悬河,却难在生活中践行所言。而先生不同,他像“灵魂的工程师”,以言行做范本:对不足者,他用耐心,接纳帮助大家化解迷茫;对同行者,他以感恩凝聚力量。这种“修在当下”的真实感,让我和高妈妈深觉:世间却有“修成之人”,他们的光芒不在聚光灯下,而在待人接物的细节里,在十九年如一日对圣贤大道的坚中。

高妈妈在法国收到录屏听完数次感慨:“等我回来,一定要去书院见见先生。”她甚至想将后半生浸润在书院,让经典滋养灵魂——这份跨越山海的向往,何尝不是对“实修”力量的敬仰和共鸣?当我们看遍浮华,才更懂先生这样的大德,以“言行约束自身、以修心滋养他人”的可贵。

能在这世间遇见先生,紧跟书院修身养性、修正己身有机会追随先生“弘扬传统文化,温暖世道人心”,实为幸事。这不是一场单方面的追随,而是一群人在实修中,让传统文化从文字化作暖流,润心,亦润身。先生活出了一个实修者的范本,是一本行走的道德经活教材先生谢谢您,感恩您让我们看到真修者的模样。

7月2日:《道德经》视下的师者仁心

读罢书院公众号上马红老师的每月一信文章《这就是幸福婚姻的秘诀》内心被先生的至情至性深深触动。当马红老师怀着忐忑心情为女儿婚事向先生求祝福时,正值先生奔波各地弘道传法的忙碌时间。本以为只是冒昧打扰,没想到先生竟亲自提笔,将经营婚姻的十字秘诀与真挚祝福,一字一句凝于信笺。这份对素未谋面晚辈的珍视,让马红老师热泪盈眶,也让我看到传统文化中最温暖的传承力量。

《道德经》有云: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先生虽为了传播圣贤大道,足迹遍布四海,却始终将弟子的期许放在心间。他没有因弘事务繁重而敷衍,反而以最郑重的方式回应这份信任,真正做到了以百姓心为心——将他人的幸福与期待,视作自己的责任。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先生的这份心意,恰似滋养万物的流水。他默默付出,不求回报,以亲笔书信传递真意,没有丝毫矫饰与张扬。这让我想起老子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的教诲即便与新人素未谋面,先生依然倾注真意,以平等心对待每一个生命,用实际行动诠释了德善的境界。

在这个人心易浮躁、情感易疏离的时代,先生的举动尤为珍贵。他不仅在宣讲经典,更用一言一行践行着《道德经》的智慧。正如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看似简单的一封祝福信,背后却是对生命的尊重、对承诺的坚守,是大德之人在细微处彰显的非凡格局。

感恩马红老师分享这份温暖,更敬佩先生知行合一的风范。愿我们都能从这一纸墨香中汲取力量,以先生为榜样,在生活中践行道的精神,让真意与真诚成为照亮世界的光。

7月6日:人人参与,彼此成就

今日参与六实三组七月线上第一次共修活动,深切体会到跟随书院系统前行的力量。小燕老师主持下,诸位老师的分享如清晰路标,为初入书院的我们提供了切实的参考与指引,让我们得以透过先行者的足迹,触摸到追随先生、紧跟书院的核心脉络。这种由先生与书院、共修小组共同搭建的共修体系,恰似一条有序的成长路径——当我们尚对书院细节感到陌生时,先行者以亲身实践铺就阶梯,带领我们跨越过去线上线下共修都“掉链子”的迷茫期,告别因未融入集体而产生的零散感,真正实现与先生及书院灵魂的深度链接。

共修的珍贵,在于其系统性与互动性。组长与成员轮流分享成长历程,在思维的碰撞中,每个人都在吸收与输出间获得提升。这种“人人参与、彼此成就”的方式,让我切实感受到先生、书院与大家是良师益友,是汇聚能量的磁场——当个体融入其中,便能在完善的系统里找到成长的节奏,不再因过去接触书院和先生的时间少而独自摸索,进而偏离方向。

今晚的共修更像一场心灵的归航,让我深刻认知到:唯有紧跟书院、紧跟先生、紧跟共修小组的步伐,将共修视为人生要事,才能如先生所言,在“活好”与“走好”的路上,锚定“一生解脱”的终极目标这份从共修中汲取的力量,终将化作践行的勇气。愿与同修者携手,在先生和书院的引领下,让每一次共修都成为靠近先生智慧、融入书院精神的阶梯,让生命在系统修持中实现真正的觉醒与圆满。

7月7日:从节气与红楼见生命智慧

小暑至,伏气生。这是一年中最闷热的时节,祖先以“伏”字道尽生存智慧——伏者,藏也、低也、屈也,恰如《道德经》所言“勇于不敢则活”。天地有常,四季轮回,该藏时藏、当伏时伏,”并非软弱,而是顺应天道的从容。世间之路从非坦途,高必有低,荣必有辱,唯有以敬畏心待自然,以安定心对浮躁,方能在喧嚣中得一份清凉,这便是小暑教给我们的生命哲学。

今天先生通过网络举行了二十四节气茶会第437场,即《红楼梦》系列讲座了第九场贾惜春的人生与归宿讲座》。先生以人物贾惜春的故事续解这份“藏”与“修”的深意。这位红楼中最清冷的女子,薄凉性情背后藏着原生家庭的伤痕——父母失和、亲情疏离,让她在富贵场中学会以疏离自保。贾府繁华万千,她却无依无靠,终因圣贤书的滋养与信仰的指引遁入空门。若拉长人生长河观之,这份选择虽未算“活好”,却在“走好”的路上为自己寻得归宿,恰应了“有失必有得”的天道,也让我们看见:绝境中寻路的韧性,本就是生命的一种力量。

《道德经》有云道生万物,各有其性。每个人的个性中,既有累世的天赋,亦有宿业的秉性。人生的第一任务,便是认识自己、认清自己,然后发挥天性以利大众、服务社会挑战自己秉性,亮天性、修神性、回归自性。命有定数,运可自创,顺道而为、行善积德,便是改运的密钥。

惜春虽入空门,却未达“放下自我”的境界。真正的觉悟者,从不在乎身份境遇,只问是否“利而不害,为而不争”——对万物心怀接受、感恩与付出。小暑的“藏”,藏的是躁动的心;惜春的故事,藏的是对“活好”与“走好”的深层叩问。

 

今时今日,我们不必效仿青灯古佛的形式,只需在每一日里践行“顺天道、顺人性”:以慈悲心接物,以担当心行事,在闷热中守一份清凉,在喧嚣中持一份安定。生命的意义不在于形式,而在于是否在这薄情的人世间,做一个有情有义、无私奉献的人。而这一切的根基,在于修身正道——在顺应天道中沉淀心性,在服务世间中增能长慧。如此,方能突破命的局限,创造运的坦途,最终完成“活好”与“走好”的双重使命,这便是小暑藏伏的启示,是《道德经》的践行,亦是红楼故事照见的生命真谛!

7月12日:为生命铸就底气

今天凌晨四点多刚起床,正准备洗漱,群里的冯清朴老师已经开始呼叫还没进小组群的同修了。这样的叫醒让人心里一下子暖暖的——能在这个点准时提醒大家,她和组长主持人肯定都是四点多一点就起来了,比我们都要早。隔着屏幕,那一句句呼唤里的认真和负责,全是实打实的担当。虽然时隔千里路,可这份藏在细节里的用心,就像《道德经》里说的“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点滴行动中藏着对活动付出,把大家的心紧紧连在一起。感恩冯清朴老师的无私付出,让共修的开始满是暖心

共修从静坐起步,安坐时收住心神,接着跳养生舞,起初发沉的身体渐渐活络,汗水浸湿衣衫时,反倒浑身轻快;再练养生拳和养生操,一呼一吸间排出浊气,心也跟着净和静了。两个多小时的线上共修结束后,看时间还不到7点,我洗漱更衣完,静坐在书桌前抄写《道德经》原文和悟道心得。然后又把81章从头到尾扎实诵读一遍。整个过程里,身心的舒展与文字的浸润交织,恰似《道德经》“静为躁君”的智慧,在静定中更能照见本心。

只要一有空,我就会抽时间读先生每天写的悟道心得,字里行间全是用心与道心先生在粤港澳游学结束后从深圳到武汉,折转南通然后才回到徐州。到了徐州没有回家,而是直接先回书院,放下行李就为大家分享赋能。即便我们隔着千里通过文字、也能领会感受到其中饱满的力量。先生说看大家的“每月一信”都是一天的滋养心灵,这正是《道德经》“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己愈多”的生动体现先生总是把众人的成长放在首位,在付出中成就着更丰盈的生命。

忙完就和挚友一起去花市买花,一路上和朋友唱了几首热爱祖国的积极正能量歌曲,践行“六”功课,不让每一分时间空转。我们聊起做“六”就像老一辈在生产队挣工分,一分分攒下的都是资粮——正如《道德经》“修之于身,其德乃真”每一次专注的共修,每一遍用心的诵读经典、抄经,每一次真诚发自内心的歌唱热爱祖国的积极正能量歌曲,都是在为生命铸就底气。

先生的榜样在前,我们愿追随先生,效仿先生将经典的智慧融入自己平时的一言一行,化掉小我、成就大我。当暮年回首时,可以骄傲的对自己说一句“这个世界我来过”愿暮年回首能是做到落幕无悔若有了这份觉悟,生命便有了沉甸甸的意义。这恰是《道德经》“不失其所者久”的深意——守住初心,踏实践行,生命自会留下厚重的印记。感恩先生与所有同修老师们,往后日子循着先生与大道的指引,抱一精进,让每一步都走得坚定而温暖。

感恩所有的遇见!感恩天地神明,感恩圣贤祖先,感恩父母师长,感恩一切万有!祈愿天佑中华,国泰民安,世界安平泰,道德普天下!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