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的源头活水来自父母自身的修行

标签:
文化 |
分类: 心得感悟 |
归家静思,脑海中依然萦绕着先生讲座“好习惯成就好未来”。这场讲座,如明灯照亮我为人父母的迷途。于我而言,不啻为一次深刻的思想洗礼,更打破了我长久以来固守的教育认知。
犹记得那日清晨,上班赶时间,情急之下骑走了儿子的山地车赶往公交站。匆忙间,我将车顺手锁在站旁栏杆上。次日去取车时,眼前景象让我愕然——车身孤零零地立着,前轮竟不翼而飞!赶到派出所报案,连警官都忍俊不禁:“丢整车的常见,专偷一个轮子的?头回碰上!” 这荒诞又尴尬的场面,让我回家路上忐忑不安。如何向儿子交代?怕他生气,更怕他失望——毕竟那辆车是他珍视之物。
隐瞒终非长久之计,硬着头皮,我如实讲述了这桩“奇案”。出乎意料的是,儿子听完,脸上并无愠色。他沉默片刻,竟平静地说:“妈妈,没关系。可能那个拿走轮子的人,比我更需要它吧。” 那一刻,我心头猛地一震,一股暖流夹杂着难以言喻的激动涌遍全身。望着他清澈而真诚的眼睛,我瞬间明白了书院教育的分量,明白了书院春风化雨的力量。
这不正是“修身”与“养志”最生动的写照吗? 我的慌乱与失误(忘记以身作则、妥善处理),是“修身”路上需要精进的功课。而儿子在书院浸润于《道德经》、《论语》、《大学》、《中庸》、《孟子》等圣贤经典,所涵养出的这份超越得失的同理心与宽容之德,正是“志于道”的幼苗在破土生长!先生常言:“好习惯有益于自己、他人、社会,并持之以恒化为自然品格。” 儿子这句看似简单的话,其背后支撑的,不正是将“仁爱”、“恕道”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高贵习惯与品格吗?这种品格的温度,远胜于千言万语的说教。
在周六的家长学堂上,先生开篇引《大学》“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直指根本——无论地位高低,修养自身品德才是基石。而先生反复强调的家庭教育的本质就是父母的自我修行,更是如醍醐灌顶,彻底颠覆了我的旧有观念。曾几何时,我以为教育孩子,只需管理好他们的言行、纠正他们的想法便足矣。殊不知,真正的源头活水,竟在父母自身的修养之上。
身为父母,我们无不殷切期盼孩子成才。为此,我们起早贪黑,奔波劳碌,在报班必须购买各种课程与资料上毫不吝啬。然而,换来的却常常是孩子的抵触,一场作业就能让家中“鸡飞狗跳”。这恰恰印证了先生讲座伊始对家长们的叩问,也无情地揭示了现代家庭教育的普遍困境与真相。
根源何在?先生为我们拨云见日。我们往往本末倒置,总想着把各种知识、技能、期望一股脑儿“堆”给孩子,却忽视了最核心、最根本的环节——培育孩子的好品质,培养孩子的好习惯!教育绝非朝夕之功,急躁的吼叫、粗暴的打骂都于事无补。真正的关键,在于帮助孩子扎下好习惯的深根,唯有根基牢固,他们才能健康、茁壮地成长,拥有赢得未来的力量。
何谓好习惯?先生定义清晰:就是有益于自己、有益于他人、有益于社会的良好行为,并经过长期坚持,最终内化为习惯性的行为。
那么,如何帮助孩子养成这样的好习惯?讲座给出了明确的路径:
第一、父母以身作则,修身垂范。这是重中之重!父母自身的高尚品德、良好行为举止,就是孩子最生动、最有力的教科书。“身教永远重于言传”。期待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父母首先应努力成为那样的榜样。当我们责备孩子沉迷手机时,自己是否还在熬夜刷剧?当我们期待孩子热爱阅读时,自己手边是否常有一本书?父母的每一个习惯性动作,都在悄然塑造着孩子未来的模样。
第二、要营造和谐温馨、整洁有序的家庭环境。家,是习惯孕育的土壤。一个充满爱、尊重与秩序感的家,天然滋养着好习惯的生根发芽。
第三、与孩子共同坚持,静待花开。习惯的养成非一日之功,需要持之以恒的努力。先生强调“21天持续不断”是形成习惯的关键周期。父母需与孩子并肩同行,在日复一日的坚持中,让好习惯“自然成自然”,最终内化为孩子生命的一部分。
先生最后的话深深烙印在我心底:“教育不是灌满一桶水,而是点燃一团火。”而父母的生活习惯、言行举止,就是那最初的、最贴近孩子的火种。
这感悟,不仅关乎责任,更是一种深刻的觉醒。我们今日用习惯书写的,不仅仅是自己的人生轨迹,更是为下一代描绘的命运蓝图。“修身”齐家,从自身的好习惯开始,为孩子点亮那簇能照亮未来的心火。这堂讲座的结束,是终点,更是起点——是一条父母与孩子共同修行、共同成长的觉醒之路。
感恩天地神明,感恩圣贤祖先,感恩父母师长,感恩一切万有!祈愿天佑中华、国泰民安、世界安平泰、道德普天下!
【本文作者为彭城书院第72期国学启蒙少年养志3班小弟子陈祉向家长。邮箱收稿日期:2025年6月1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