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特别推荐蕊静老师文章:每一缕光都照进心灵深处(外一章)

(2025-07-11 19:20:38)
标签:

文化

分类: 心得感悟
在恩师的滋养中找寻真正的自己

 先生今晚在彭城书院南通分院成立两周年座谈会上的赋能分享,如步入无遮无碍的私家豪门,十九载灵魂修行凝结的智慧光芒倾泻而出,毫无保留。我如饥似渴地汲取着,这堪称有生以来最丰盛的能量盛宴,每一缕光都照进心灵深处。先生开示,生命从非浮光掠影的人生表象所能概括,人生不过是生命宏大卷轴中短暂的一段。生命的精髓在于能量——我们今日的面貌、未来的轨迹,皆由这深藏不露的能量悄然塑造。我们背负着此生庄严的使命而来:拿到那张通向大道的通行证,挣脱六道轮回之网,为自己赢得永恒解脱的澄澈天空。        

 先生以明镜般的洞见,指出我们此生唯有的两件大事:第一件,是发掘并慷慨运用天赋。以天赋为舟,渡人渡己,服务社会与国家——这是积聚高洁能量的不二法门。天赋如深埋的火种,唯有被唤醒、被运用,方能燃烧出温暖世界的光热,而这份利他的光亮,终将反哺自身能量的生长。第二件,则是修补生命之舟的每一处短板。“修道不能有漏”,先生的话语掷地有声。他叮嘱:莫要和自己、家人,乃至那些打磨我们棱角的人过不去。这些看似难解的纠葛,实则是显露“漏”的契机,唯有坦然面对、用心修补,生命之舟才能行稳致远。

 师母的嘱托如春雨般润物无声:“行在当下,从自身做起”。这朴素的箴言,为宏大的修行图景添上了具体而微的起点,让遥不可及的修行,化作了脚下可踏的实地。当分享结束,会场涌动着觉醒的激流。艳秋老师含泪感恩罗马和海燕两位老师的大爱付出,呼吁“人人都为书院建设奉心献力——有力的出力,没力的便努力修好自己,亦是至诚之爱!”话音未落,学友会朱会长当即起身承诺承担书院半数租金。此刻所有老师目光灼灼,誓言铿锵:在先生和师母引领下,必使彭城书院南通分院根基深固,为三周年庆典积蓄更厚实的能量内核——这集体觉醒,恰是“修道无漏”与“天赋利他”的鲜活共振。

先生点破的“修道不能有漏”,在集体誓言中更显真义。曾几何时,个体心念中的怨尤如无形孔洞,使能量悄然流失。而今众人以“修己利他”共补生命之漏:艳秋老师的呼吁是利他之桨,朱会长的担当是补漏之金,全体老师的决心是扎根之根。师母“行在当下”的智慧,此刻化作集体践行的星火,在每一份具体的行动中灼灼发光。先生旗帜鲜明地指出“发挥天赋以利他”,在书院建设中绽放出璀璨光华。朱会长以财力担当践行天赋,教师们以教学才能滋养学子,即便暂时“没力”者亦以精进修行守护道场——当所有禀赋汇入建设书院的洪流,能量便在利他的循环中生生不息。这恰印证了先生的箴言:天赋唯有投入社会熔炉,方能成为滋养生命的源头活水。

 先生期许我们“做好自己,扎好根”的深意,此刻在分院建设的集体愿力中具象呈现。师母“从自身做起”的嘱托,已化作众人捧土筑台的当下笃行。当生命列车终将到站,这同心共筑的能量灯塔,必照亮我们“笑往光明世界”的永恒归途。先生师母之言如灯,照亮归途:“牵手相伴到永远,一世解脱到永远”。今以书院为舟,以共修为桨,每个当下奋力划向光明彼岸,便是灵魂对永恒家园最深沉的回望与抵达。

特别推荐蕊静老师文章:每一缕光都照进心灵深处(外一章)

 昨夜灯影阑珊,我反复拜读先生凌晨一时许发出来的日记。字句如甘露,浸润着重逢的余温,直到夜色渐深才安然入梦。先生笔下那句“我相信,明早醒来,我们都是一个全新的自己”,像一汪清泉,在心头潺潺流淌,萦绕不散。

 晨曦刚染亮天际,南通植物园已是绿意葱茏。当我们在亭亭玉立的莲池畔,再望见先生与师母的身影时,心尖猛地一颤——像留守许久的孩子终于瞥见归家的灯火,紧绷的弦骤然松开。我们扑向他们,像久别重逢的孩童奔向双亲,脸上漾开的纯粹喜悦,是唯有归家才有的舒展与安然。莲叶田田,清荷吐蕊,天地仿佛都在为这场重逢净手洗尘。

 在先生和师母的引领下,我们迎着熹微晨光舒展身体,拳操动作柔缓如柳枝拂水。筋骨在舒展中渐醒,忽然懂了老子“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的深意——先生“全新自己”的预言,已在柔软的肢体里悄然应验。池中莲影婆娑,与我们的身影交相辉映,仿佛在静静印证“复归于朴”的至理。

 随后移步罗马老师家中,我们像归巢的鸟儿,重新依偎在先生师母身边。先生话不多,却字字珠玑;师母目光温煦如春风,无声的暖流在众人之间漫溢。这场景恰似“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的写照——语言在此刻成了多余,唯有心头那盏被点亮的灯,在静默的聆听与目光交汇中,愈发明亮温暖,照亮着彼此的心房。

午饭时杯盏轻碰,清酒微漾,映出一张张舒展的笑脸。席间,田亚夫老师默默布菜添饭的身影格外动人,这细微处的关怀如春雨润物,正是“上善若水”的生动注脚:水滋养万物而不争,甘居众人不愿处的低位,才最接近道的本质。饭后,学友会朱刘学会长和亚玲老师以实际行动表达对书院的奉爱,将心意不着痕迹地融入日常,滋养着这片精神沃土,令人肃然起敬。

 与先生师母这场短暂的重逢,像一泓清泉濯洗了心灵的蒙尘。先生说的“全新自己”,从不是脱胎换骨,而是老子启示的“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拂去心镜上的尘埃,返朴归真,回到生命本初那明澈如镜的状态。莲池的清水洗去了外在的疲惫,先生师母的智慧与慈爱则涤荡了我们内心的浮华。当我们洗去世故的油彩,素面朝天,便重获“明白四达”的灵性;那婴儿般柔和专注的目光,正是照见万物、理解大道的本源,是“含德之厚,比于赤子”的真实模样。

 临别约定再会时,杯中酒映着深深的不舍与殷殷期待。每一次离别都不是终点,恰如“道”的周行不殆,聚散如四季流转,终有归期。因为唯有在一次次归去来兮的循环中,在心灵的“远行”与“复归”之间,我们才能不断拂拭心镜,回到生命本初的澄明——那是真正的家园,是灵魂永恒的晨曦。     

当我们的心真正回归婴儿般的柔软、清澈与专注,如莲般出淤泥而不染,内在的光明自会朗照万物,无幽不烛。这清明目光所及之处,既是归途,亦是起点。感恩先生师母的智慧引领,感恩学友们的如水厚德,让我们在尘世中,一次次寻回如莲般洁净、如赤子般通透的自己。

感恩天地神明,感恩圣贤祖先,感恩父母师长,感恩一切万有!祈愿天佑中华,国泰民安,世界安平泰,道德普天下!

【本文作者为彭城书院中华经典研修第15组成员、2025级国学班弟子、南通分院暨笃行书院骨干义工 蕊静。邮箱收稿日期:2025年7月10日。题图为作者与南通分院部分义工老师以及汉风先生伉俪在南通植物园荷花池留影。】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